刘锐之上师《心经密义阐述》
屈 序 3
蔡 序 3
前论第一 4
甲一 教主应化事迹 4
甲二 闻法与说法 7
乙一 五重玄义 8
乙二 经论三分 8
乙三 六成就与五圆满 9
乙四 闻法者守则 10
丙一 起三慧 10
丙二 除三过 11
丙三 除六垢 11
丙四 具四想 11
丙五 具六波罗蜜 12
丙六 具四依 12
乙五 说法者守则 13
丙一 具五想 13
丙二 具八行 13
译本第二 14
甲二 各译本之异同 15
释题第三 15
甲一 释般若 16
甲二 释波罗蜜多 17
乙一 六波罗蜜 17
乙二 十波罗蜜 18
乙三 七最胜 19
乙四 三度 20
甲三 释心 20
甲四 释经 21
乙一 十二部经 21
乙二 五时说法 22
乙三 诸经八教 23
乙四 七类经题 24
乙五 经有三体 25
甲五 总释经题 26
译师第四 26
甲一 释“三藏法师” 27
甲二 奘师简史 28
正文第五 31
甲一 述法之源 32
乙一 释观自在菩萨 33
乙二 释行深 34
乙三 释时 35
乙四 释“五蕴” 35
丙一 色蕴 36
丙二 受蕴 37
丙三 想蕴 38
丙四 行蕴 39
丙五 识蕴 39
乙五 释空 40
乙六 释苦 43
丙一 三苦 43
丙二 八苦 43
乙七 释厄 44
丙一 小三灾 44
丙二 八难 44
乙八 观空之法 44
丙一 析法空 44
丙二 体法空 45
丙三 悟空理 45
丙四 观三智 46
丙五 密法 47
乙九 度苦厄之理 48
甲二 示法之体 48
乙一 释舍利子 49
乙二 释不异 49
乙三 释即是 51
乙四 总释法体 51
甲三 说法之义 54
乙一 释诸法空相 54
乙二 释六不 55
乙三 破五蕴 56
乙四 破十二处 57
乙五 破十八界 58
乙六 破十二因缘 60
乙七 破四谛 64
乙八 破智 65
丙一 五智 65
丙二 二智 65
乙九 破得 66
乙十 总说法义 67
甲四 明法之用 68
乙一 说用 68
丙一 菩萨依般若得涅槃 69
丙二 佛依般若得菩提 72
乙二 赞叹 73
乙三 宣咒 74
后 记 76
屈 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简意赅,以二百余字,摄大般若经精蕴,故为之注释者无累数百家,今弟子刘锐之出其“心经密义阐述”一稿示余,意者,其何能出此数百家之牢笼,而别晓新意哉,而展卷即释然矣。盖言心经者,发挥经文义理匪艰,而懂理其段落组织则惟艰,今刘君科判心经,畅明义理体用,次第井然,可称便读者。夫体用原不相离,然非明般若本体,将无以知凡夫,二乘,菩萨以及三世诸佛得般若之妙用。非直揭般若妙用,将无以显明超一切时空间际,般若圆顿之体。尤可贵者,刘君此释,随文阐密乘义,而不强为密乘立说。文佛说法,显密双融而不相格,于此经更显然可见,说者偏著一边,即失文佛本意矣。刘君髫龄即尝师事,诺那师佛,贡噶师佛,更赴印度求法,得今宁玛巴法王敦宁波车付以传承,仍不以此自多,问法于余,今见其阐述心经,乃知其于显密二宗见识之卓如此,喜而序之。
庚戌七月上浣临海文六屈映光序。
蔡 序
往者刘锐之上师尝诏余曰,吾将于心经出义,有所阐述,子其为我序之!余自维薄寡学,敬谢不敏。顾又因而思之,古今注心经者,无虑数十百家,今上师复为是书,其必特具卓解,别人发挥,用以去羣疑而明正法,为今世所必需者。即而上师使其高足弟子以稿本来,展读即竟,而后知向所揣测之不谬也。
盖心经古今各注,不无高文笃论,然明空者畧于有,尊密者忽于显,求其空有圆融,显密圆融者,已不多见,若不惟空有圆融,显密圆融也,而且浅深圆融,则惟是书足以当之。
心经明第一义谛,文字顺畅,学佛之人,多能讽诵,而卒罕知其义者何耶?岂不以解者但务玄谈,不重名相联系使然?是书不惟于般若旨趣,演释尽致,而于佛教术语法数,与经文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者,莫不如数家珍,有裨多闻,是所谓空有圆融也。心经显说之后,继以密咒,本为显密双举,解者或偏于显,不复涉及密部,上师佩藏密法印,于密说随文诠释,而于显教更条分缕晰,引人入胜,是所谓显密圆融也。于是读者或因名相之清晰而恰合初机;或因理论之幽玄而深达奥义;或因显说之详尽而从事研求,或因密法之指陈而有益观想,是所谓浅深圆融也。
昔日灵山演教,博大般若经六百卷,已畅说经之旨。而又有心经二百余字,摄六百卷之义蕴而无余。岂非于详者极其详,而简者极其简,若以简解答,则于六百卷之旨,殆难契合。今毕空有显密之说,而申释之,使浅尝深造,各有领会,人手一编,可作佛学入门,而又导之归向上一路,所谓密义阐述,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余于是书即稍事推寻,虽管窥蠡测,无当高深,仍愿畧书数语,与读者一商榷之!
中华民国五十九年浴佛节念生居士蔡运辰识于台中时年七十。
前论第一
甲一 教主应化事迹
心经为释迦佛所说,故于释尊示现之本迹,首须了知。盖于过去无数劫前,释迦早已成佛;且于无量微尘刹土中,皆已示现成佛。云何释尊尚住此娑婆世界?乃悲悯此五浊世众生,烦恼太重,苦业太深,故在些示现,实为一大事因缘,度众生了生脱死,证无上菩提。
释迦示现在住世,共分八个阶段,称为八相成道。
何谓八相?一、下生兜率;二、降神母胎;三;出家;四、诣道场;五、降魔怨;六;成等正觉;七、转*轮;八、入涅槃。
今复将此八相,约畧言之。
佛言“三界”,其下为“俗界”,乃天人、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所居之处。俗界之上为“色界”;色界之上为“无色界”。兜率天(新译教史陀天)者,为俗界天,居于人间之上。
佛示现前,居“色究竟天”,乃自色究竟天下生降至兜率内院,以俟降世因缘。
云何降世因缘?
依“过去现在因果经”云,佛居兜率,乃观五事。一者,观诸众生熟与未熟。二者,观时至与未至。三者,观诸国土何国处中。四者,观诸种族何族贵盛。五者,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此五事观已,因缘一一具足,佛始由兜率下生。
此即八相中之“下生兜率”。
释迦降生,为迦毗罗卫国主净饭王之太子。母为摩耶夫人。“佛本行集经”云摩耶夫人于睡眠中,梦见一六牙白象,其头朱色,七支拄地,以金装牙,乘空而下,人于右胁,释迦即此入胎
此即八相中之“降神母胎”。
释迦住神母胎将满十月,一日,摩耶夫人往盖毘尼林攀尤树枝,释迦便从右胁而降,尔时大地六种震动,放大光明,现种种祥瑞。太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百侍者,五时侍女同诞生,上象,嘉瑞感应,乃锡嘉名曰:“一切义成王子”。
太子即长,娶瞿夷为第一夫人,耶惟檀为第二夫人,鹿野为第三夫人(见佛说十二游经)。如此是释迦以常人面目示现于世。
一日,太子闻伎女歌咏,歌及园林木之胜,便欲出城游现。即出城东门,净居天化作一老人,头白背伛,拄仗羸步,示太子以“老苦”;经少时,太子又出游南门,净居天化作一病人,身瘦腹大,喘息呻吟,骨消肉竭,颜貌痿黄,举身战掉不能自持,示太子以“病苦”;又经少时,太子出游西门,净居天化作一死人,家室大小,号苦举殡,示太子以“死苦”;复经少时,太子出游北门,净居天现比后身,为太子言:“我所修学无漏圣道,不著色声香味触法,永得无为,到解脱岸。”并现神通力,腾空而去。太子因此思维,求觅出家因缘。
太子年十九时,终于一夜,以诸天力,使宫中内外眷属悉皆昏臥,乃乘白马犍陟,由四天王托马足,从北门喻城而出。当时太子说誓,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誓不再返此城。
此即八相成佛中之“出家”。
出家后,释迦尝行后诣阿罗仙人及郁陀仙人住处,从彼问道。因觉其修行之法尚未究竟,乃舍之而往王舍城,抵尼禅河东岸访道。
此即八相成佛中之“诣道场”。
其后,释迦即至摩竭佗伽耶山,专心修持,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如是六年。复渡河至伽耶山旁,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跏跌而坐,作誓言曰:“不成正觉,不起此坐。”
时第六天魔王,生大烦恼、恐释迦成正觉后,广度一切有情,乃示现种种色相,俗坏其修持。释迦次第加以降服。
此即八相中之“降魔怨”。
即降魔怨,了然生死之义,及生死流转之理,乃语十二因缘。释迦遂于十二月八日清晨,明星初出时,得无上正等正觉——梵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即八相中之“成等正觉”。
释迦成等正觉后,应帝释天之请而转*轮。
轮,为古代印度武器。余赴印度向,敦珠宁波车求法时,尝于灵惊山见一遗器。以铁为之,直径攀手始及,其巨可知。古代战争,以铁轮滚下,用以转斃敌众,威力猛巨,转*轮者,盖亦取*轮轮动,可厌伏烦恼、愚痴之意。
佛会三转*轮:
初转四谛*轮,为㤭陈如等五人说。云何为“谛”?意为真实之理。何为四谛,乃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等四者是。
二转般若*轮,说般若经。今所诸说之心经,即属二转*轮时所说经之一。
三转*轮,说法华涅槃等经。
此即八相中之“转*轮”。
佛法说四十九年,住世八十岁。于波婆城示疾背痛,至拘尸那迦罗城,娑罗双树下入大涅槃。何为涅槃?此盖梵言,犹云寂灭。
此即八相中示现之最后一相:“入涅槃”。
甲二 闻法与说法
上来畧说释迦八相成佛之道,不过稍明佛说诸法因缘。今将释经文,应先明闻法者与说法者所应具足之条件,以为缘起。
乙一 五重玄义
云何五重玄义?乃说…
《心经密义阐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