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一九九八年農曆叁月于西昌市泸山光福寺)

  釋昌臻

  《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的綱領,《阿彌陀經》的綱領就是“信、願、行”。“行、願、行”也就是淨土法門的綱領,所以一部《阿彌陀經》就將淨土法門的綱領性的內容都包括完了。我們都知道,淨土法門是末法衆生的對症良藥阿!是佛陀大悲願力給我們留下的這個對症的特效藥,要讓末法衆生都能夠往生淨土,都能夠成佛。所以將來末法最後時期,佛經要滅盡的時候,最後留下的經不是別的,就是大本彌陀經——《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廣度有緣。最後,《無量壽經》也消滅了,留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又住世一百年,廣度有緣。然後這六字洪名就變成“阿彌陀佛”了,這四字洪名又住世一百年,廣度有緣。最後,娑婆世界佛法就消滅了。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一直要到彌勒佛下生,佛法又才會振興。爲什麼最後留下的是《阿彌陀經》而不是其它的經典呢?這個正說明了這一部經典是末法衆生的對症良藥。淨土宗的祖師、明代的著名高僧蓮池大師這樣講:“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這叁個一字非常重要。一句佛號就是指“南無阿彌陀佛”,一部經就是指的《阿彌陀經》,就可以保證我們今生能夠成就。所謂成就,就是往生淨土,蓮花化生,就永不退轉,這樣子你繼續修行,必定一生成佛,最後當然就成就了。那麼現在提昌念《無量壽經》這個不矛盾呢?不矛盾嗎?不矛盾。因爲過去《無量壽經》有五種譯本,不曉得哪一本才是善本,經過夏蓮居老居士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彙集成現在我們讀到的這一本《無量壽經》,這個就是最完善的本子。這個《無量壽經》就叫大本《彌陀經》,所以並不矛盾。《阿彌陀經》叫小本《彌陀經》,內容簡要,但是綱領齊備。《無量壽經》內容比較詳細,正可以補充《阿彌陀經》的不足。所以我們現在提倡讀一部經就是《阿彌陀經》,也包括了《無量壽經》在內了。末法衆生離開了淨土法門,要想今生能夠成就很難。當代的高僧道源法師這樣說:“末法時代的衆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他這兩句話,這麼肯定的說法,不是隨便講的呀!那就是說明了我們今生要想了脫生死,要想度衆生,離開了念佛法門,沒有另外的好辦法。當代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自己講他這一生花了八年功夫,參禅沒得到成就,他又花了八年多功夫學密法,到了青海西藏(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結果也沒得成就,最後才選擇了淨土法門這一條道路,皈依印光法師以後,專修專弘淨土。我們曉得他是當代淨宗得到大成就的,十年前他往生了。他這樣說:“你如果修淨土法門,都不能夠成就,那麼我敢說,你修其它法門決不能成就。如果我說了妄語,我願意墮地獄”。我們看這些大德,這樣悲憫衆生啊!怕我們這些聽不進去,所以他發了一個誓,堅定我們的信心。告訴我們,你修淨土法門都得不到成就,你修其它法門決定得不到成就。這個我們大家要深信不疑。而蓮池大師開導我們:“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這決定是真實不虛的。這部《阿彌陀經》可以說是我們淨土宗的綱領性經典,雖然很簡單,但是把淨土法門的綱領全部概括了。

  現在我們就先講經題。

  經題就是經的題目,也就是經的名稱。這部經叫做《佛說阿彌陀經》,按照佛經的經題標准來分,它是屬于單人立題,就是佛是人。阿彌陀還是人。所以說叫做單人立題。這個佛字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它的全稱是“佛陀耶”。常唱的叁寶歌“南無佛陀耶”,把它簡化一下,就是“佛陀”,再簡化一下就是佛。這個佛字翻譯成中文,他的含義就是覺悟了的人,這個就很清楚,告訴我們佛不是神,佛不是天生的,佛是由迷到覺的人。那麼反過來說我們大家就是沒有覺悟的佛。我們迷倒在,沒有覺醒。但是我們的本性就是佛,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一部《阿彌陀經》的核心意思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這個心就是佛,我們這個心就可以作佛。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佛說”,就是由佛宣講的。“阿彌陀”這叁個字也是梵文音,它的主要含義有兩個內容,一是無量光,就是智慧之光,遍滿空間,超越空間,無所不在,比太陽的光大千萬億倍。太陽的光一個牆壁就擋住了,但佛的光明什麼東西都阻擋不住。實際上佛的光明都是照著我們的,只不過我們內心不清淨,你就看不到,好像是瞎子在太陽壩裏,明明太陽照著他,他就是看不見。一旦我們內心清淨了,當然能夠見到佛的光明。這是佛的智慧之光。我們人人也有這個智慧光明。但是我們拿給妄想、執著遮蓋了,被種種塵垢把我們遮蓋啦。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無量壽,就是佛的福德。往生淨土的人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于是壽命無量啊。無量的壽命就是叫做豎窮叁際,豎起來貫通了叁個時期,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無量啊!這是佛的福德,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這個就是我們人人都有的佛性。我們念佛就是念心,所以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夏蓮居老居士一首偈語把念佛法門一下概括完了,他說:“彌陀教我念彌陀”,阿彌陀佛教我們念阿彌陀,後頭這個“彌陀”,就是法門。“口念彌陀聽彌陀”,口頭念,耳朵聽,“心念耳聞”也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告訴我們的方法,方法就是這個,心念耳聞。“彌陀彌陀直念去”,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念到底。念到底就是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開悟了。你一開悟了就明白啦。明白什麼?“原來彌陀念彌陀”。就明白了原來念佛的心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說這個法門最踏實可靠。這個“經”字梵文叫修多羅,它的意思有幾層意思。一個經就是永恒的經論,永恒的真理。經又叫契經,就是上契指佛的旨意,下契衆生的根性。這就是簡單的介紹一下經的含意。根據天臺宗講經的五重玄義來分析這部經,第一個就是解釋名稱。第二個問題就是顯體,就是辨別顯示它的本體,就是這部經的歸宿。這部經以實相爲體。什麼叫實相?就是真實的相狀。實相也可以說就是真空,實相就是無相,也是無所不相,無所不相就是妙有。就是這部經的本體。第叁個就是明宗,就是闡明這部經的宗旨,這部經的宗旨“信、願、行”,在信、願、行的基礎上,持佛名號,這個就是它的宗旨。也就是淨土法門修行的宗旨。第四個是論用,這一部經的秘密作用,它的作用就是求生淨土,達到永不退轉。這就是淨土法門。只要你往生了,就能夠達到叁不退。就是位不退,進入聖人的領域,不會再退爲凡夫。行不退,在修行上不會再退轉了。念不退,不再會有別的雜念了。第五項,叫判教,就是評判教相,屬于大乘嗎?小乘嗎?屬于權教,實教?這部經在經、律、論叁藏當中,屬于經藏,在叁乘當中屬于菩薩乘。叁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部經就是菩薩大乘根性的人修行的。所以說這部經他所度的人具有大乘根性的菩薩。這個說明了修淨土法門的必須發菩提心。在《無量壽經》上提到了叁輩往生,都要靠這二條“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發心非常重要。概括起來說,就是這部《阿彌陀經》是單人立題,是實相爲體,是信、願、行爲宗,是往生不退爲用,是方等大乘的教相。

  一部經一般的組成,分爲叁個部分。一個部分就是序分,序分就好象是前言一樣。這個經典的前言,一部書的前言。這個序分,不是佛陀說的。佛陀講經的時候沒得序分,這個序分是後來佛陀涅槃以後,大弟子們集結經典,就是編輯經典的時候,他們加上去的,就好象現在的編者按語。每部經都有序分。序分記載什麼呢?就是記載佛陀在什麼地方,講什麼經,聽衆有些什麼人?就是講的這個。這個叫六成就。序分也就是象一般的前言一樣。第二部分叫正宗分,正宗兩個字,不是我們現在說的正宗那個解釋。這個正就是指的正確的。這個宗就是綱領,正確的綱領。這部分是佛經裏面主要部分。正宗分是主要的。第叁部份叫流通分,“流”流傳萬代,“通”通達四方,這個是這個經的結尾部份,叫做流通分。這叁部份是一切佛經,不管長短都要劃分這叁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舉個比喻說:序分好像是人的腦袋,正宗分好像是人的軀幹,流通分好像是人的兩條腿。現在先說一下這個序分。這個序分裏頭就包括了六成就,就是有六個條件,也可以說六個因緣。成就就是說佛要說這部經,一定要具備這六個條件,這叫六成就。六種成就是佛經的一個特點。所以現代一些科學家說佛經,組成非常像自然科學家用的實驗報告一樣,它就是具備了很多的條件。這六個條件就可以證明這個佛經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是可信的。

  這六個條件簡單的先介紹一下:

  第一個叫做信成就:就是使我們産生信心,這就是經裏頭,“如是我聞”。是,簡單講就是說,這一部《阿彌陀經》是我,就是阿難尊者(因爲他是總編輯),是我親自從佛那裏聽到的。翻成百話,如是我聞,就是這意思。但是從深的來說就不是這樣簡單了。這個“如”字就是不變的,如如不動,就是真理,就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這個“是”的反面就是非,是就是不非,即真實的。這說明了佛所說就是實相妙理。我們一切衆生,我們能夠念佛的心就是佛。我們所念的佛,就是我們的心。所以說這個就是實相理體。從理上說,就說明了“如是”兩個字就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我親自聽到的。第叁個是時成就,就是“一時”,就是講經的時候,就是那個時候。爲啥子不寫具體的年月日,而寫一時呢?因爲佛陀講經 並不是都在人間,有時候在天上,有時候在龍宮。那個時間概念完全不同。比如說忉利天,一天一夜就等于人間五百年的時間。佛陀當年給他母親講《地藏經》就是在忉利天講的。佛陀講《華嚴經》七處九會才說完,就是說在人間說了叁處五會,在天上說了四處四會。由于這樣一…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