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原始僧团的财物制度
编辑:释恭融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僧团的财物制度是僧团如法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僧团的和合与正法的久住。佛教戒律中对僧团的财物制度有较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当代僧团处理财物的重要原则和依据。本文即立足于僧人的本位,重点从戒律的角度,来探讨原始僧团的财物制度。全文共分为四章:僧团财物的来源、财物的分类、分配及使用。本文的写作主要以《四分律》及道宣律师的南山律疏等为研究资料,包含了戒律中的止、作二持等内容,对原始僧团的财物制度作了较全面的整理和阐释。希望通过这样系统的整理,给教界提供有关财物问题的完整认识,为当代僧团的财物管理提供借鉴,为僧团如法处理财物事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僧团财物三宝物制听轻重
作者简介:释恭融,闽南佛学院讲师。
僧众的修道生活和僧团的如法运作都离不开戒律,佛陀成道后初度五比丘,建立僧团,在十二年中亲自为清净的无事僧宣说略戒,并没有广分别说。后来随着僧团队伍的不断扩大,出家众根机不等,僧团出现了某些与修道相违的不如法现象。因此,佛陀召集大众僧,以十句义制定广戒,防非止恶。佛陀入涅后,弟子们将佛陀一生所制戒律结集为律藏,成为僧团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从声闻戒的内容来看,大多是对僧团日常生活、社会、团体协调、外护的关系等问题的规定。佛弟子依照这些规定如法行持,自净其意,就可以断除烦恼,证得解脱。其中,对僧团财物的规定,就是声闻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僧团是大众和合的清净团体,僧团的财物制度是件大事。僧团中出现的许多矛盾,甚至是争斗之事,多是因为财物的分配使用不恰当等而引起的。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物质享受中迷失了自己。甚至出家僧众,也受到物质的诱惑,影响到清净的修道生活。所以,探讨僧团的财物制度问题,对当今僧团的如法运作具有重大意义。
在佛教三藏典籍中对僧团的财物制度问题有许多阐述。尤其是律藏中,各部律典及注疏对此阐释得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本文对原始僧团财物制度的探讨主要是以《四分律》以及道宣律师的“南山三大部”、〔1〕元照律师的“三大记”〔2〕等珍贵资料作为最重要的依据。另外,其他部律及相关律学著作也是本文写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近现代以来,寺院经济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对此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将僧团的财物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探讨。而作为僧团中的一员,笔者的写作和探讨则是立足于僧人的本位,从戒律的角度,尝试对原始僧团的财物制度作较完整的整理和阐释,为教界提供有关僧团财物问题的完整认识。希望能为当代僧团的财物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为如法处理僧团内部的财物事务提供参考,为当代僧团的建设服务。
一、财物的来源
(一)财物来源的演变
古德常说,律是因缘而制。佛陀对僧团财物制度的规定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僧团初建时,佛为上根利智的出家弟子宣说四圣种法,并常赞叹十二头陀少欲知足之行。后来出家弟子渐多,慢慢由三衣六物的制定,逐渐开许比丘蓄百一诸长等;僧团的固定资产等也开许接受信徒的供养,一切制度就这样应缘而生。
1、初说四圣种法
修行不离日用功夫,修道不离衣食住行。佛陀最初对弟子提出的日常生活要求,就是四圣种法,也叫四依法即:着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坐、服陈弃药。《四分律》中佛说:“我常无数方便说衣服趣得知足,我亦叹说衣服趣得知足,我亦以无数方便说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得知足,亦叹说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得知足。”〔3〕佛初度出家的弟子多是上根利智,而且报体强壮,故佛为宣说四圣种法,弟子依教而行即得解脱。
佛陀为何要说四圣种法呢?《大乘义章》说有四种原因:一为破除比丘对饮食生起恶欲,故说常行乞食;二为破比丘对衣服生起恶欲,故说着粪扫衣;三为破比丘对房舍卧具等所生起恶欲,故说依树下坐;四为破除比丘对医药所生起恶欲,故说服陈弃药。佛所说的四种法正是对治弟子的四种烦恼,成就圣道。
佛陀最初度比丘时,即是先受四依法,再受具足戒。《摩诃僧癨律》受戒羯磨中说:“善男子听。此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欲饶益故,于声闻众中正说制四依。若堪忍直信善男子,与受具足。不堪忍者,不应与受依。”〔4〕要出家成为比丘,先要在僧团作羯磨,能够受持四依法,才为他受具足戒。如果不能依这四圣种法修行,就不能为他受戒。《四分律》记载,有一外道根机很好,但他认为自己只能受持二依,因此不来僧团出家受戒。佛陀说这很可惜,因此重新规定,先受大戒,再说四依法。直到现在,比丘在登坛受具足戒后,戒师即为宣说四重戒及四依法。以下对四圣种法略作介绍:
(1)对衣服的要求:粪扫衣
在僧众的衣着方面,佛陀最初规定着粪扫衣。通俗地说,就是捡别人遗弃在粪尘中破旧的衣服或碎布,把它洗净后裁制成袈裟,称为粪扫衣。《摩诃僧癨律》说:“粪扫衣者,里巷中弃弊故衣,取净浣补染受持,是名粪扫衣。”〔5〕《佛说十二头陀经》中所说的头陀行,其中之一也是着粪扫衣。经中说:“应入聚落中,拾故尘弃物浣之令净,作弊衲衣覆除寒露。”〔6〕《宝积经》中说周那沙弥浣洗粪扫衣,诸天皆欢喜赞叹,取洗衣水来净身。可见,出家僧众披着粪扫衣实在是功德无量,诸天欢喜,甚难稀有。
(2)对饮食的要求:常乞食与陈弃药
常乞食,是佛陀对弟子的饮食方面提出的要求。僧众常行乞食,既可以滋养色身,用功办道,又可以度化有缘众生。《十住毗婆沙论》中说,乞食有十种利益:
一、自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施我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常生悲心;四、随顺佛教;五、易满易养;六、破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者效我;九、不与男女大小有诸事故;十、次第乞生平等心。〔7〕
出家人行乞食法,不仅可以与众生结缘,广种善根,也可在乞食中悟入诸法实相的妙理,不倚不着,平等一如。
若弟子身体不适,四大不调,则可服用陈弃药。也就是人们扔掉不要的药物,把它捡回来服用。从这一点可以得知,当时随佛出家的弟子大多报体强壮。而我们现在报弱,生病时打针吃药也未见得奏效,何况是吃陈弃药。因此,了知佛世僧团的生活状况,能让我们现代的出家人心生惭愧,更应精进办道。
(3)对住处的要求:树下坐
树下坐,就是住在树下,坐在树下,而不住房舍。佛陀的出生、成道、转*轮、涅都在树下。因此,佛弟子在冢间不能得道,就像佛陀一样,到树下去思惟求道,如佛所行。当时僧团许多弟子就是在树下悟道,这就是树下坐的好处。
2、赞叹十二头陀法
在四圣种法的基础上,佛陀又施设了十二种头陀法,并常常在大众中赞叹头陀法,鼓励弟子行头陀行。《阿含经》中佛说:
若有沙门及婆罗门毁头陀者,是等即为毁篒于我。若有赞叹头陀功德,是等即为赞叹于我。所以者何?我以种种因缘,无数方便,赞叹头陀所得功德。安立头陀,赞叹头陀,诸行中胜。〔8〕
头陀行法并非是对每一个出家弟子而施设的,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抉择。如果能够受持此法,则为人天所共赞叹。
什么是十二头陀法呢?头陀,是抖擞烦恼尘垢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用十二种清净的梵行来修治我们的身心,除净烦恼尘垢,称为十二头陀,也叫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这十二种行法是:衲衣、三衣、乞食、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揣食、兰若、冢间、树下、露坐、随坐、常坐。
道宣律师在《行事钞》中,将十二头陀行分为衣、食、住、威仪四个方面。如下表:十二头陀衣——衲衣、三衣食——乞食、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揣食处——兰若、冢间、树下、露坐、随坐威仪——常坐
(1)对衣方面要求有二:衲衣、三衣。衣是重要的资身之缘,出家人所着的衣与俗人不同。
衲衣又叫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世人丢弃不要的破布、碎衣片,出家人捡来缝制成衣来穿,这就是衲衣。粪扫衣是从作衣的材料来说,衲衣则是从制法来说的。比丘应该从内心少欲知足,远离世间荣显,所以佛制出家僧众穿着衲衣。
三衣即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我们通常把它们叫做袈裟。这三顶衣是佛教出家僧众所着的衣,与世人所着不同,一切外道没有三衣的名字。为何要制三衣呢?道宣律师引《大智度论》说:“佛圣弟子住于中道,故着三衣。外道裸身无耻,白衣多贪重也。”〔9〕佛制三衣正是远离外道、白衣两边的偏执,而行不偏不倚的中道。《僧癨律》说:三衣,是贤圣沙门的标识;钵,是出家人用的器皿。执持三衣瓦钵,即是少欲少事之人。《萨婆多论》中说佛制三衣有五种意义:“一、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故;二、不能有惭愧;三、不中入聚落;四、乃至道行不生善;五、威仪不清净。故令畜三衣。”〔10〕另外,在《分别功德论》中说:“为三时故,制有三衣。”〔11〕印度有春、夏、冬三季不同,袈裟也有厚重轻薄的不同,比丘可随季节变化而更换袈裟。因此,制定三衣,冬天着重,夏天着轻,春则着中。
(2)对饮食方面要求有四:乞食、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揣食。
头陀行者是专行乞食法。《大乘义章》说:“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12〕出家僧众为自利利他故行乞食法。道宣律师在《行事钞》中说:“若乞食者,萧然无系意,无增减。又众食有尽,乞食无穷。佛教弟子修无尽法。”〔13〕比丘入聚落乞食时应具足威仪,次第从第一门到第七门,不得强乞。得到饮食后,心念口言:“此贼食,…
《试论原始僧团的财物制度(释恭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