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原始僧團的財物製度(釋恭融)

  試論原始僧團的財物製度

  編輯:釋恭融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僧團的財物製度是僧團如法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僧團的和合與正法的久住。佛教戒律中對僧團的財物製度有較詳細的規定,這些規定是當代僧團處理財物的重要原則和依據。本文即立足于僧人的本位,重點從戒律的角度,來探討原始僧團的財物製度。全文共分爲四章:僧團財物的來源、財物的分類、分配及使用。本文的寫作主要以《四分律》及道宣律師的南山律疏等爲研究資料,包含了戒律中的止、作二持等內容,對原始僧團的財物製度作了較全面的整理和闡釋。希望通過這樣系統的整理,給教界提供有關財物問題的完整認識,爲當代僧團的財物管理提供借鑒,爲僧團如法處理財物事務提供參考。

  關鍵詞:僧團財物叁寶物製聽輕重

  作者簡介:釋恭融,閩南佛學院講師。

  僧衆的修道生活和僧團的如法運作都離不開戒律,佛陀成道後初度五比丘,建立僧團,在十二年中親自爲清淨的無事僧宣說略戒,並沒有廣分別說。後來隨著僧團隊伍的不斷擴大,出家衆根機不等,僧團出現了某些與修道相違的不如法現象。因此,佛陀召集大衆僧,以十句義製定廣戒,防非止惡。佛陀入涅後,弟子們將佛陀一生所製戒律結集爲律藏,成爲僧團共同遵守的生活規範。從聲聞戒的內容來看,大多是對僧團日常生活、社會、團體協調、外護的關系等問題的規定。佛弟子依照這些規定如法行持,自淨其意,就可以斷除煩惱,證得解脫。其中,對僧團財物的規定,就是聲聞戒的重要內容之一。

  僧團是大衆和合的清淨團體,僧團的財物製度是件大事。僧團中出現的許多矛盾,甚至是爭鬥之事,多是因爲財物的分配使用不恰當等而引起的。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許多人在物質享受中迷失了自己。甚至出家僧衆,也受到物質的誘惑,影響到清淨的修道生活。所以,探討僧團的財物製度問題,對當今僧團的如法運作具有重大意義。

  在佛教叁藏典籍中對僧團的財物製度問題有許多闡述。尤其是律藏中,各部律典及注疏對此闡釋得更加系統化、條理化。本文對原始僧團財物製度的探討主要是以《四分律》以及道宣律師的“南山叁大部”、〔1〕元照律師的“叁大記”〔2〕等珍貴資料作爲最重要的依據。另外,其他部律及相關律學著作也是本文寫作的重要參考資料。

  近現代以來,寺院經濟問題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很多學者對此作了較爲細致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將僧團的財物製度作爲一種社會現象來探討。而作爲僧團中的一員,筆者的寫作和探討則是立足于僧人的本位,從戒律的角度,嘗試對原始僧團的財物製度作較完整的整理和闡釋,爲教界提供有關僧團財物問題的完整認識。希望能爲當代僧團的財物建設和管理提供借鑒,爲如法處理僧團內部的財物事務提供參考,爲當代僧團的建設服務。

  一、財物的來源

  (一)財物來源的演變

  古德常說,律是因緣而製。佛陀對僧團財物製度的規定經曆了一個演變的過程。僧團初建時,佛爲上根利智的出家弟子宣說四聖種法,並常贊歎十二頭陀少欲知足之行。後來出家弟子漸多,慢慢由叁衣六物的製定,逐漸開許比丘蓄百一諸長等;僧團的固定資産等也開許接受信徒的供養,一切製度就這樣應緣而生。

  1、初說四聖種法

  修行不離日用功夫,修道不離衣食住行。佛陀最初對弟子提出的日常生活要求,就是四聖種法,也叫四依法即:著糞掃衣、常行乞食、依樹下坐、服陳棄藥。《四分律》中佛說:“我常無數方便說衣服趣得知足,我亦歎說衣服趣得知足,我亦以無數方便說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趣得知足,亦歎說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趣得知足。”〔3〕佛初度出家的弟子多是上根利智,而且報體強壯,故佛爲宣說四聖種法,弟子依教而行即得解脫。

  佛陀爲何要說四聖種法呢?《大乘義章》說有四種原因:一爲破除比丘對飲食生起惡欲,故說常行乞食;二爲破比丘對衣服生起惡欲,故說著糞掃衣;叁爲破比丘對房舍臥具等所生起惡欲,故說依樹下坐;四爲破除比丘對醫藥所生起惡欲,故說服陳棄藥。佛所說的四種法正是對治弟子的四種煩惱,成就聖道。

  佛陀最初度比丘時,即是先受四依法,再受具足戒。《摩诃僧癨律》受戒羯磨中說:“善男子聽。此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欲饒益故,于聲聞衆中正說製四依。若堪忍直信善男子,與受具足。不堪忍者,不應與受依。”〔4〕要出家成爲比丘,先要在僧團作羯磨,能夠受持四依法,才爲他受具足戒。如果不能依這四聖種法修行,就不能爲他受戒。《四分律》記載,有一外道根機很好,但他認爲自己只能受持二依,因此不來僧團出家受戒。佛陀說這很可惜,因此重新規定,先受大戒,再說四依法。直到現在,比丘在登壇受具足戒後,戒師即爲宣說四重戒及四依法。以下對四聖種法略作介紹:

  (1)對衣服的要求:糞掃衣

  在僧衆的衣著方面,佛陀最初規定著糞掃衣。通俗地說,就是撿別人遺棄在糞塵中破舊的衣服或碎布,把它洗淨後裁製成袈裟,稱爲糞掃衣。《摩诃僧癨律》說:“糞掃衣者,裏巷中棄弊故衣,取淨浣補染受持,是名糞掃衣。”〔5〕《佛說十二頭陀經》中所說的頭陀行,其中之一也是著糞掃衣。經中說:“應入聚落中,拾故塵棄物浣之令淨,作弊衲衣覆除寒露。”〔6〕《寶積經》中說周那沙彌浣洗糞掃衣,諸天皆歡喜贊歎,取洗衣水來淨身。可見,出家僧衆披著糞掃衣實在是功德無量,諸天歡喜,甚難稀有。

  (2)對飲食的要求:常乞食與陳棄藥

  常乞食,是佛陀對弟子的飲食方面提出的要求。僧衆常行乞食,既可以滋養色身,用功辦道,又可以度化有緣衆生。《十住毗婆沙論》中說,乞食有十種利益:

  一、自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施我者令住叁寶,然後當食;叁、常生悲心;四、隨順佛教;五、易滿易養;六、破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余者效我;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事故;十、次第乞生平等心。〔7〕

  出家人行乞食法,不僅可以與衆生結緣,廣種善根,也可在乞食中悟入諸法實相的妙理,不倚不著,平等一如。

  若弟子身體不適,四大不調,則可服用陳棄藥。也就是人們扔掉不要的藥物,把它撿回來服用。從這一點可以得知,當時隨佛出家的弟子大多報體強壯。而我們現在報弱,生病時打針吃藥也未見得奏效,何況是吃陳棄藥。因此,了知佛世僧團的生活狀況,能讓我們現代的出家人心生慚愧,更應精進辦道。

  (3)對住處的要求:樹下坐

  樹下坐,就是住在樹下,坐在樹下,而不住房舍。佛陀的出生、成道、轉*輪、涅都在樹下。因此,佛弟子在冢間不能得道,就像佛陀一樣,到樹下去思惟求道,如佛所行。當時僧團許多弟子就是在樹下悟道,這就是樹下坐的好處。

  2、贊歎十二頭陀法

  在四聖種法的基礎上,佛陀又施設了十二種頭陀法,並常常在大衆中贊歎頭陀法,鼓勵弟子行頭陀行。《阿含經》中佛說:

  若有沙門及婆羅門毀頭陀者,是等即爲毀篒于我。若有贊歎頭陀功德,是等即爲贊歎于我。所以者何?我以種種因緣,無數方便,贊歎頭陀所得功德。安立頭陀,贊歎頭陀,諸行中勝。〔8〕

  頭陀行法並非是對每一個出家弟子而施設的,僧衆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抉擇。如果能夠受持此法,則爲人天所共贊歎。

  什麼是十二頭陀法呢?頭陀,是抖擻煩惱塵垢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用十二種清淨的梵行來修治我們的身心,除淨煩惱塵垢,稱爲十二頭陀,也叫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頭陀十二法行。這十二種行法是:衲衣、叁衣、乞食、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揣食、蘭若、冢間、樹下、露坐、隨坐、常坐。

  道宣律師在《行事鈔》中,將十二頭陀行分爲衣、食、住、威儀四個方面。如下表:十二頭陀衣——衲衣、叁衣食——乞食、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揣食處——蘭若、冢間、樹下、露坐、隨坐威儀——常坐

  (1)對衣方面要求有二:衲衣、叁衣。衣是重要的資身之緣,出家人所著的衣與俗人不同。

  衲衣又叫糞掃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世人丟棄不要的破布、碎衣片,出家人撿來縫製成衣來穿,這就是衲衣。糞掃衣是從作衣的材料來說,衲衣則是從製法來說的。比丘應該從內心少欲知足,遠離世間榮顯,所以佛製出家僧衆穿著衲衣。

  叁衣即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我們通常把它們叫做袈裟。這叁頂衣是佛教出家僧衆所著的衣,與世人所著不同,一切外道沒有叁衣的名字。爲何要製叁衣呢?道宣律師引《大智度論》說:“佛聖弟子住于中道,故著叁衣。外道裸身無恥,白衣多貪重也。”〔9〕佛製叁衣正是遠離外道、白衣兩邊的偏執,而行不偏不倚的中道。《僧癨律》說:叁衣,是賢聖沙門的標識;缽,是出家人用的器皿。執持叁衣瓦缽,即是少欲少事之人。《薩婆多論》中說佛製叁衣有五種意義:“一、一衣不能障寒,叁衣能障故;二、不能有慚愧;叁、不中入聚落;四、乃至道行不生善;五、威儀不清淨。故令畜叁衣。”〔10〕另外,在《分別功德論》中說:“爲叁時故,製有叁衣。”〔11〕印度有春、夏、冬叁季不同,袈裟也有厚重輕薄的不同,比丘可隨季節變化而更換袈裟。因此,製定叁衣,冬天著重,夏天著輕,春則著中。

  (2)對飲食方面要求有四:乞食、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揣食。

  頭陀行者是專行乞食法。《大乘義章》說:“專行乞食,所爲有二:一者爲自,省事修道;二者爲他,福利世人。”〔12〕出家僧衆爲自利利他故行乞食法。道宣律師在《行事鈔》中說:“若乞食者,蕭然無系意,無增減。又衆食有盡,乞食無窮。佛教弟子修無盡法。”〔13〕比丘入聚落乞食時應具足威儀,次第從第一門到第七門,不得強乞。得到飲食後,心念口言:“此賊食,…

《試論原始僧團的財物製度(釋恭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