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般若妙味——徐老對保定居士的開示
第一集
(上師詢問弟子們修行情況,此略)
胡居士:他能坐叁個小時念佛,手結定印,他能坐叁個小時。
徐老:念佛法門很好,念佛法門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妙法。(若能)身口意叁密一起來就快。
徐老:你結手印嗎?
蘇居士:結手印。
徐老:結什麼手印呀?
蘇居士:法界定印。
徐老:噢,還有念咒也可以,彌陀定印也可以(彌陀印)。修淨土法門呀,口裏念,耳朵聽,手結定印,很快,叁密相應就快。你只是口密,或是只是耳朵聽,不行。身口意叁密一起來,這是身、這是口……身口意叁密相應,淨土法門很好的,等于就是密教差不多嘛。本來“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南無阿彌達布達耶”,是密宗的真言咒語,所以這個法門確實很好,也可以帶業往生。最近我在《甯波佛教》—“弘化佛教”裏面有篇文章,專門講修淨土法門的好處,不知你們看到沒有?你們兩個都沒有哦。《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它是叁根普被的,他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帶業往生的下手善巧方便。他後面講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開悟了,明心見性了。所以淨土宗還是講明心見性。這個一切法,我們修行的人目標就是要明心見性,不明心見性就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外道,老是講這句話。所以大勢至菩薩講這個話以後,他自己也講“我以念佛心證無生忍”,他以念佛心證無生忍,無生忍就是七地菩薩、八九地菩薩都是無生忍,他是上根啦。這篇文章文字不多,但是叁根普被,下根、中根、上根方法都有的,《楞嚴經》這篇文章很精妙的,所以你修念佛法門再好沒有,彌陀大法!
蘇居士:師父,您看以我的根基修什麼法最好?能夠指示我一條……
徐老:某居士啊,實際上一切佛法,法沒有好壞的,一切方法都是平等的,爲什麼呢?它都是善巧方便,不管心中心法也好,念佛法門也好,六字大明咒也好,都是方便,它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要妄想脫落,一念不生;妄想脫落,一念不生的時候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就是靈光獨耀,靈光獨耀的時候回光返照一下,看這個是什麼東西,是什麼境界,回光返照要認識,哎呀,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這中間的靈光獨耀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很簡單。所以佛法並不複雜的,不要把佛法看得好象複雜得不得了,很簡單,但是當然你說它簡單也不是簡單的,要妄想脫落也不是簡單的,是吧?也要下一定的功夫。所以我想,蘇居士你現在修念佛法門呀,莫換題目,就是印光老法師講的。莫換題目,不要換題目。不要換題目這是印光老法師講的嘛,你就把這個功夫做下去,一定證到念佛叁昧。證到念佛叁昧的時候,心中心法證到的也是這個東西,禅宗證到的也是這個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善巧方便啊,無有實法的。所以有許多人講,我這心中心法最好,說這個話是外行的話,沒有好壞。對你根性的就是好法,不對你根性的就是不好的、不行的法。《金剛經》講的“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所以你還是決定把淨土法門一門深入,深入下去。因爲深入以後呢,要見到本來面目,不要停留于帶業往生,一定要成就明心見性,見到本來面目,這品位就高了,將來就是上品上生了。不光是個帶業,(不要)滿足于帶業往生啊。
蘇居士:帶業往生就是沒把握嘛。
徐老:帶業往生反而不好,反而要求太低了。
蘇居士:到時候臨終的時候把握不住就麻煩了。
徐老:把握住、把握不住,主要的是定力,對不對?
蘇居士:定力,對。
徐老:主要的是定力,因爲修行主要就是要得定開慧嘛,有定才開慧,
你沒有定力就智慧不開,智慧不開就不能打掃習氣,所以修行的人呀,通過各種的方法,不管你淨土宗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目的都是要歇妄想,一念不生,把妄想歇下來以後,妄想脫落,妄想脫落以後哇,這個時候就見到本來面目,就叫開悟,開悟了。開悟以後呢再打掃習氣,叫悟後起修。悟後還要起修,不是悟後沒有事了。有許多人,最近來問我也很多,他說我坐了五百坐、一千坐也有了,下一步怎麼辦?他沒有辦法了。所以你不懂得這個道理呀,修心中心法還是不懂道理,到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悟後起修,功夫不在坐上,所以到一千坐以後就不一定要坐了,坐也可以、不坐也可以。一千坐以後就是要打掃習氣,下坐用功,上坐要修定,下坐修慧。下坐修慧以後打掃習氣,貪、嗔、癡各種習氣。打掃以後慢慢、慢慢了生脫死,所以悟後起修,才能證道。學佛第一步要“學”,學各種法門,好比摸開關,學了以後呢,就是能開悟,明白啦,見到本來了。見到本來以後就是要修,就是悟後起修,修了以後就是證,證道了。哎呀,這就是我本來面目,本來佛性見到、證到以後還要起用,還要廣度衆生。所以過程總的來說,五個:學、悟、修、證、用。學、悟,悟就是開悟了,見到自性了,見到自性以後,那麼就修了,這個時候就是真正修,現在是(真)修,不然的話你肓修瞎練嘛。見到本來以後這個修,就是打掃無明、打掃習氣。這個修,修好比掃地,開悟就是開日光燈,第一個“學”好比“摸開關”,開關摸到以後,我們修淨土法門,你一開關就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以後不是沒有事了,要掃地呀,你不掃有什麼用呀,日光燈一開,地上還是很髒的,那麼掃,掃了以後房間清潔了以後,四十二品無明打掃清淨了就是佛的淨界,這是圓教修持,破四十二品無明,必須要破四十二品無明,最高的就是圓教。這個修淨土宗也好,六字大明咒也好,修心中心法也好,都是圓教,圓融無礙的。所以我說蘇居士,你修這個六字大明咒也好,修心中心也好,修念佛法門也好,一樣的,是平等、平等。問題就在這裏,一門深入,不要東抓抓、西抓抓,腳踏兩只船就不好,修行的時侯一定要一門深入,別的法門當然要學了,但是你在一段時間裏面修一種法門,不要多,不要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反而不好,反而不能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我的看法,你還是多念“阿彌陀佛”,多念“阿彌陀佛”。
蘇居士:我從歸依到現在已經十五年了,自己認爲比較認真念佛不到叁年,就是打坐念佛。
徐老:不到叁年這個功夫也很好了。
蘇居士:但是自己覺得在有時候還是有很多的妄想。
徐老:我告訴你,有兩個境界:一個呢,妄想越多越好。什麼道理呢?你比如掃地的時候灰塵就起來了,拍皮球拍得重就跳得越高,所以佛教裏面有句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不是?倒是越精進用功,它越是翻得越多,什麼道理?第八識裏面有很多的習氣種子,你不打掃,不用功夫的話,它就不出來的,你用功精進用功的話,它就出來了,所以習氣越重翻出來越多,說明你功夫越是進步,不是退步,這很重要。許多的人呀,修心中心法也有的、念佛的也有,到一定的時間習氣都翻出來,本來沒有怨言的,怨言也多了,煩惱也多了,心總定不下來,有些人他是功夫進步了。當然,有些不用功的也有,不用功的習氣還是翻出來很多,妄想很多,這也是有的,但有一部分人他是用功精進以後出現這個境界,那麼怎麼辦呢?不去理它,不取不舍。
不取不舍,不用取它,不隨它流轉,還有不要去甩掉它,你要甩掉它,這個甩掉它也是妄想。甩掉它也是妄想,所以不取不舍,這就是妙法。
在佛教裏面,不取不舍,它是最高法門。佛教裏面,它在佛教也是很高的法門,境界也是很高的,它是恒河大手印的境界,它是最重要的,不取不舍。不取就是妄想來了不去理它,總之就是不理,不理則妄想息滅。有一定的過程的,不要亂,亂了以後就迷,方向搞不清楚,到某一個階段應該怎麼做,自己不知道了。這好比第一(階段)“學”,等于摸開關,把開關東摸西摸摸到了,摸到了以後一開,日光燈就亮了,日光燈亮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就掃地,掃地等于就是修了,修了以後房間都清爽了,那麼就證了,可以會客人了,見到客人都可以交談了,那麼就是用,所以這個五個階段層次很分明,不能亂的。有許多人沒有明心見性,同時還是修,修還是可以的,但是他往往要盲修瞎練。明心見性以後,知道我的本來面目,知道自性是什麼境界,明白了以後再修,方向就正確了,習氣就容易掃除。
所以明心見性在佛教來講還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但是目前許多修淨土的人呀,他不講明心見性,你只要往生,這就是永明延壽大師以前講過一句話“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這句話,是嗎?但這個話也不能永遠、永遠就這樣講,實際上要開悟,念“阿彌陀佛”也可以明心,也是要明心的。從前香港有個叫永信法師,他的文章也說念佛可以明心見性,我很贊歎他,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這種講法,現在很少有人能這樣講法。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言行、觀點,看淨土宗的問題,淨土宗本來還是很高的,並不是一般老太太念念佛就算數。但它是叁根普被,是實在的。下根的人、下品下生都可以念佛,上品上生也可以念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念佛往生的,就生西方的,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叁根普被,很妙的。對于方法的問題,你能夠結手印念的話還是叁密相應的,跟叁密相應沒有兩樣,功夫力量也很足的,現在許多人光是念句“阿彌陀佛”,光是嘴巴,也沒有手印,耳朵也不聽,這個定力就少了,這是方法的問題,不是法門的問題,這個法門確實是了不起的法門,所以曆代祖師大德都提倡這個法門,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大多數修行的人還是離不開淨土法門,因此我想,蘇居士還是念佛修下去呀。
蘇居士:我就跟著師父吧,真的有幾個問題想說。
徐老:大家商量、商量,大家商量。
蘇居士:我有時候念佛的時候,這個腦袋裏面挺疼的,怎麼回事?
徐老:念佛…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般若妙味——徐老對保定居士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