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民國叁十八年,有一個時期,我寄住在臺灣新北投普濟寺,親近蒙古甘珠呼圖克圖,除每日學習藏語密咒外,無事時寫《大乘起信論講話》以度日。寫至一半,因汐止靜修院有事邀我前往,遂致擱筆。至四十年夏,講《楞嚴經》于靜修院,得趙恒惕、鍾伯毅二老居士擁護道場,時來聽講。一日閱示各處講稿之余,偶讀《大乘起信論講話》,鍾老居士以爲可益當來,並言最好將此續完,故于編《成唯識論講話》之時,抽暇續成此編。至于內容如何,余亦不知,不過旨在人人能閱讀而已。尚望高明賜予指正!
時在□□四十一年夏曆叁月初九日
晨七時序于臺灣汐止彌勒內院(P010)
大乘起信論講話
【大乘起信論】
這題目分做兩段來解釋:先講“論”,然後再講“大乘起信”。佛學有叁藏:(1)經藏,(2)律藏,(3)論藏;現在是屬于論藏中所攝,故稱爲“論”。
“經”雖通五人(佛、佛弟子、諸天、仙人、化人)共說,然大多數都是屬于佛說,而“律”完全是佛所製的。“論”則有大小乘之不同,“小乘論”多屬聲聞所造,“大乘論”則純系菩薩所造;此論既是馬嗚菩薩所造,那當然是屬于“大乘論”了。
平常說:“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這是約偏勝方面說的;其實是叁位一體,豈有經中沒有戒慧,而律中沒有定慧,論中沒有戒定嗎?所以論中也是戒、定、慧叁法具足,這在本文下面是會看到的。
平常說:論是教誡學徒的,其實經和律又何嘗不是教誡學徒呢?不過(P011)論的目的是解釋經律上的意義,使學徒更容易明白,這就是論的功用。“論”是通名,“大乘起信”四字是這部論的別名。
現在先講“大乘”,次講“起信”。“大”字在本論所指的是我們的真心,這真心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無始終,無內外,既不是對小而言大,也不是先小而後大。本論中所說的體大、相大、用大,就是大字的意義,也就是真心。
“乘”是譬喻,有運轉和承載兩種意義。好像車乘一樣,有載人載物,由此至彼的功用。一切衆生都可以乘此真心的大白牛車,離苦海的此岸,而到極樂的彼岸——成佛,所謂“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起信”,就是令人生起信仰,因爲真心雖然是人人本有,然而衆生迷而不知,疑而不信。馬鳴菩薩要令一切衆生信得自心本來是佛,只要能夠依教修行,是決定可以成佛的;所以綜百部大乘經,而造一部最簡明的通論,其目的就是希望衆生起信仰,所以叫做《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P012)
在印度佛教史中說“馬鳴”共有六七個,現在說的“馬鳴”是在佛滅度後五百年間,並且佛在世的時候,已經預記過了的。據說“馬鳴”得名的因緣,一是這位菩薩生時,群馬悲鳴;二是這位菩薩善能彈琴,能令群馬悲鳴;叁是這位菩薩善說法要,群馬聽法悲鳴不已。因這叁種因緣,所以叫做“馬鳴”。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雲覺,薩埵譯雲有情,就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人。菩薩不但自己是已經覺悟的有情,並且能夠說法,化導一切有情同成正覺,所以叫做“菩薩”。
“造”就是製造或創造的意思。這部《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著作的,所以叫做“造”。
【梁真谛叁藏譯】
在中國翻譯的《起信論》有兩種,一是真谛法師,一是實叉難陀法師,現在是屬于梁譯的。梵語是波羅末陀,華言真谛;他是西印度優禅尼國的人,他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我們梁朝元帝承聖叁年,在衡州建興寺譯成一(P013)卷。
梵語實叉難陀,華言喜學;他是于阗國人,在大周武則天的時候來到中國,在東都佛授記寺譯成兩卷。現在所講的是屬于梁譯。翻梵語轉漢文,文法雖然東西不同,而意義是一樣。故曰:“如翻錦繡,背面俱華,但左右不同耳。”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未說正文之前,先說一個皈依“叁寶”的皈敬頌,現在先皈依“佛寶”。頭一句是總說;能皈依的是身口意叁業,所皈依的是盡十方世界的量,就是說:不是單單的皈敬一尊佛。
“歸命”:歸是歸向或歸來,好像從邊地歸向中央,亦如遊子歸來家國;今菩薩歸向佛陀,也是這樣。命是一身之總,命尚歸依,何況其他?身業禮拜,口業贊歎,意業誠敬,故總名之曰“歸命”。
“十方”:蓋東方過去又有東方,東方無有窮盡;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這可見他所皈敬的心量,太廣大了。(P014)
“最勝業遍知”:這是皈敬佛的“意業”。因爲佛的意業能鑒機說法,無所不知,所以佛十種通號中第叁號就叫做“正遍知”,超過九法界以上,所以稱爲“最勝”。
“色無礙自在”:這是皈敬佛的“身業”。佛的“法身”固然是無相,當然是無礙;就是“報身”,也是無量無邊功德所成的;不但“自受用身”是無礙,就是“他受用身”也是自由自在,可以應機說法,當然是無礙了。千丈盧舍那身八萬四千相好,還是方便說的,其實佛的相好莊嚴是不可以言語來形容的,所以說不可思議。
“救世大悲者”:這是皈敬佛的“口業”。佛有叁輪,就是身能現通,口能說法,意能鑒機。娑婆世界的衆生以耳根當機,所以以音聲爲佛事,而釋迦世尊也就苦口婆心,常時說法,救度衆生;悲能拔苦,令一切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所以稱爲“救世大悲者”。上來一頌指的是法身、報身、應化身,而佛的身、口、意叁業一一皆是最勝,所以叫做“最勝”。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P015)
這叁句是皈敬“法寶”。意思是不但皈敬佛,並且皈敬佛的法,所以說一個及字。佛的“身”就是以法爲身,所以叫做“法性身”。佛經上常說:一切事物有體必有相。佛的“體”就是宇宙萬有一切法的體性,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真如”;因爲真者不僞,如者不變,這不僞不變的東西就是“心法”。這心是澄湛不動,深廣無涯,所以形容它叫做“海”。
法有二種,一是法性之法,一是功德之法。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叁大阿僧祗劫修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叫做“藏”。
【如實修行等。】
這是一句是皈敬“僧寶”。僧雖通于凡、聖、大、小、權、實,而此中所雲,是指的地上菩薩。蓋登地菩薩,破一分無明,顯一分真如,如真如修行,方可名爲真實。論主雖雲地上菩薩,然而亦兼等于地前資糧及加行、信、住、行、向暨凡小諸位,正顯論主的平等無慢的意趣。
【爲欲令衆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上回兩首頌是歸敬,這一首頌是所爲。大凡做一件事,都有它的所爲。(P016)試問:現在馬鳴菩薩爲甚麼事要先歸命十方叁寶呢?當然是有他的所爲,他所爲的就是欲令一切衆生“滅除疑惑,舍棄邪執”。疑惑既除,信仰方生;邪執既破,正信乃起。能夠信得人人有真如佛性,那麼,人人都可以成佛;既然都可以成佛,那麼,你成了我成,我成了他成,這樣一個一個都會成佛,佛種那
會斷絕呢?而馬鳴菩薩要造這部“論”的目的,也就是爲了這件事。
然而造論就造論罷了,爲甚麼又要先皈敬叁寶呢?這有幾種原故:第一,菩薩造論要有宗本,顯其不是無稽之談,是有根據的,因爲菩薩造論是解釋佛經。第二,好像世間的忠臣孝子,有事必先啓白于君父;佛爲法王、大慈悲父,菩薩是法王之子,所以造論必先歸敬。第叁,等覺菩薩猶在因位,若不先請叁寶加被,作事恐難圓滿,故欲善始善終,所以先須皈敬。綜上數緣,故先申皈敬,以昭慎重,這也是佛教的儀式。
【論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雲何爲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叁者,解釋分。四者(P017),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在論文前面說了叁首偈頌,所以現在來說論文。然而爲甚麼要說這部論呢?因爲有一件東西,能夠生起大乘(摩诃衍)的信根,所以要說啊。但是,說起來應當分做五段:第一,要說出造這部論的原因。第二,原因明白了,就要說出這部論的宗旨。第叁,宗旨雖然有了,還沒有完全明白,所以必須詳細的解釋,方能透澈。第四,裹面的道理雖然是明白了,不能就算了事,必須從解起行,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要分別發心趣向道果的地方了。第五,馬鳴菩薩這部論雖然是造成了,難道是給自己看的嗎?不然的話,就要勸人流通!空間是無邊,所謂十方;時間是無盡,所謂叁世。如果要希望這樣多的衆生去依教奉行,那就非要說出這部論的好處不可,所以最後必須勸修。這五段,第一段可算是“序分”,第五段可算是“流通分”,而中間叁段就是這部論的“正宗分”了。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雲何爲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P018)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在五分之中,現在先講第一種“因緣分”。欲明因緣,先假問答。問曰:有甚麼因緣來造這部論呢?答曰:說起因緣一共有八種,也可以束爲二類,一是“總因緣”,二是“別因緣”。而第一種就是總因緣,總因緣就是馬鳴菩薩造這部論的本意。因爲要令一切衆生,離了一切的痛苦,得到究竟的快樂;並不是同我們凡夫一樣求名求利,或是爲恭敬供養,菩薩發心決不是這樣的。甚麼原因呢?因爲世間一切法,都是“有爲生滅法”、“有漏雜染法”,是“苦”,是“不淨”,是“無常”,是“可破壞的東西”;菩薩澈底明了,所以不求。
【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
上面是總因緣,以下是別因緣,分爲七段:如來根本之義是指衆生的真心,菩薩若不造論解釋,怎樣能夠令衆生生起正當的了解,而不會錯謬呢?
【叁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衆生的善根…
《慈航大師全集(二)大乘起信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