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居山方便開示 (1955年)

  雲居山方便開示 (1955年)

  虛雲老和尚講述

  乙未閏叁月十一日開示

  閏叁月十二日開示

  閏叁月十叁日開示

  閏叁月十四日開示

  閏叁月二十一日開示

  閏叁月二十四日開示

  閏叁月二十六日開示

  閏叁月叁十日開示

  四月初叁日開示

  四月初五日開示

  四月初九日開示

  四月十一日開示

  四月十五日結夏安居開示

  四月十六日開示

  四月十七日開示

  四月二十一日開示

  四月二十二日開示

  四月二十叁日開示

  四月二十五日開示

  四月二十六日開示

  四月二十七日開示

  四月二十八日開示

  四月二十九日開示

  端午節開示

  五月十五日開示

  五月十六日開示

  五月十七日開示

  五月十八日開示

  五月二十日開示

  五月二十一日開示

  五月二十叁日開示

  五月二十六日開示

  六月初二日開示

  六月初叁日開示

  六月十六日開示

  六月二十叁日開示

  六月二十五日開示

  六月二十七日開示

  七月初八日開示

  七月初十日開示

  七月十一日開示

  乙未閏叁月十一日開示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歸攝在叁藏十二部中。叁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叁藏所诠,不外戒定慧叁學。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說法包括無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緣,果是果報。比如種谷,以一粒谷子爲因,以日光風雨爲緣,結實收獲爲果。若無因緣,決無結果也。一切聖賢之所以爲聖賢者,其要在于明因識果。明者了解義,識者明白義。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緣于惡因,平常任意胡爲,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于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首一世爲安息國太子,舍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于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觌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即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即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仍至安息國投胎,又爲太子。迨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債未還,債主亦在洛陽。于是重來,至前生殺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飯罷,問主人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爲汝于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主人大驚,念此事無第叁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來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謂“我明日當被人打死,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爲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不必治誤殺者之罪。”說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正行之間,前頭之柴忽然墮地,後頭之柴隨亦墮下,扁擔向後打來,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被擒送官,訊後,擬定罪。主人見此事與僧昨夜所說相符,遂將僧遺言向官陳述。官聞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複至安息國,第叁世又投胎爲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也。因此可知雖是聖賢,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惡果,若明此義,則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麼無明貢高習氣毛病,都無障礙,自易入道了。

  閏叁月十二日開示

  古人爲生死大事,尋師訪友,不憚登山涉水,勞碌奔波。吾人從無始來,被妄想遮蓋,塵勞縛著,迷失本來面目。比喻鏡子,本來有光明,可以照天照地,但被塵垢汙染埋沒了,就不見原有光明。今想恢複原有光明,只要用一番洗刷磨刮工夫,其本有光明,自會顯露出來。吾人心性亦複如是,上與諸佛無二無別,無欠無余,何以諸佛早已成佛,而你我現在還是生死苦海的凡夫呢?只因我們這心性,被妄想煩惱種種習氣毛病所埋沒,這心性雖然與佛無異,也不得受用。今你我既已出家,同爲佛子,要想明心見性,返本還原的話,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人千辛萬苦,參訪善知識,即爲要明己躬下事。現在已是末法,去聖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所以生死不了。今既知自心與佛相同,就應該發長遠心、堅固心、勇猛心、慚愧心,二六時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朝如斯,夕如斯,努力辦道,不要錯過時光。

  閏叁月十叁日開示

  古人說:“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一切世出世間,若凡若聖,本來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來易。此心雖然妙明,但被種種妄想所蓋覆,光明無由顯現,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妄想有二種:一者輕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與無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樂果報;無漏者,可成佛作祖,了脫生死,超出叁界。粗妄想感地獄、餓鬼、畜生叁途苦果,輕妄想就是營作種種善事,如念佛、參禅、誦經、持咒、禮拜、戒殺放生等等。粗妄想與十惡業相應,意起貪嗔癡,口作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身行殺、盜、淫,這是身口意所造十惡業。其中輕重程度,猶有分別,即上品十惡墮地獄,中品十惡墮惡鬼,下品十惡墮畜生。總而言之,不論輕妄粗妄,皆是吾人現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這一念造成的,所謂一切唯心造也。若就本分來講,吾人本地風光,原屬一絲不挂,纖塵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輕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斷,現在既說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話頭或一聲佛號,作爲敲門瓦子,以輕妄製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余輕妄,亦能與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最後輕妄亦不可得了。我們個個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斷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習氣流轉,遇著逆境,還是打無明,甚至好吃懶做,求名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來了。既明知妄想不好,卻又放他不下,是什麼理由呢?因爲無始劫來,習氣薰染濃厚,遂成習慣,如狗子喜歡吃糞相似,你雖給它好飲食,它聞到糞味仍然要吃糞的,這是習慣成性也。古來有一則公案,說明古人怎樣直截斷除妄想的。大梅山法常禅師,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師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舊隱縛茅住靜。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裏住。”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師曰:“作麼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古來祖師做爲,如何直截了當,無非都是教人斷除妄想。現在你我出家,行腳參學,都是因爲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愧心,發大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覺,覺即是道,道即妙心。當知此心本來具足圓滿,無稍欠缺,今須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發心。如自己不發心,就是釋迦如來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時中,莫分行住坐臥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若不如此,總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雖說修行一世,終是勞而無功,臘月叁十日到來,臨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說的雖是陳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體會這陳言罷!

  閏叁月十四日開示

  《楞嚴經》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爲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牆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做得主。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惡心,心裏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白雲端禅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叁臺。”又《金剛經》雲:“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憤,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于動用中磨煉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爲生,人皆呼爲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製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布施,無以爲報,有一言相贈。”黃請說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錘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黃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後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別,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即說偈曰:“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我們現在也是…

《雲居山方便開示 (1955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淨何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