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
上編 上座部佛教概況
一、什麼是上座部佛教
現在,流傳于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傳統稱爲「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是巴利語Theravàda的意譯。在了解「上座部」之前,先讓我們來解釋什麼是「上座」。
上座,巴利語爲thera,又作長老。依戒律的角度,凡是受具足戒滿十個瓦薩或以上的比庫1,稱爲「長老」,滿二十個瓦薩或以上的稱爲「大長老」。
然而,在諸經注中,通常將thera作thira解釋,意爲穩固的、堅固的。如《長老尼偈》注中說:
`Thire sàsane thirabhàvappatte, thirehi s
làdidhammehi samannàgate”ti attho.”
「在穩固的[佛]教中已達到穩固的狀態,具足穩固的戒等諸法的意思。」(Th
g.A.1)
《長部》注說:
`Therà”ti thirabhàvappattà therakàrakehi gu
ehi samannàgatà.”
「長老,即已達到穩固的狀態,以諸長老行的功德具足者。」(D.A.1.136)
《譬喻經》注說:
`Idha panàyaü kàle ca thire ca vattati. Tasmà ciraü kàlaü
hito”ti thero, thirataras
làcàramaddavàdigu
àbhi- yutto và thero”ti vuccati.”(Ap.A.140)
「在此是依時間和穩固而說。因此以長時間住立(即受戒已久)爲長老,或與更穩固的戒、正行、柔軟等諸功德相應,稱爲長老。」(譬喻經注)
`Ciraü
hità”ti therà. Atha và thirataras
làcàramaddav- àdigu
ehi yuttà”ti therà. Atha và thiravaras
lasamàdhi- pa¤¤àvimuttivimutti¤à
adassanagu
ehi yuttà”ti therà. Atha và thiratarasa
khàtapa
tànuttarasantinibbànam- adhigatà”ti therà.”(Ap.A.5)
「長久住立故爲長老;又或與更穩固的戒、正行、柔軟等諸功德相應故爲長老;又或以穩固的最上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諸功德相應故爲長老;又或更穩固地證悟稱爲殊勝、無上、寂靜的涅槃故爲長老。」(譬喻經注)
部,爲巴利語vàda的意譯,直譯爲說、論。所以這裏的「部」是學說、觀點、主張的意思,引申爲學派、宗派、部派。由此,「上座部」的意思是長老們的觀點、上座們的學說。
在《長老偈》注中,將長老之說比喻爲能壓倒群獸的獅子吼:
`Yathà pana s
hanàdaü pare migaga
à na sahanti, kuto abhibhave, a¤¤adatthu s
hanàdova te abhibhavati. Evameva a¤¤atitthiyavàdà therànaü vàde na sahanti, kuto abhibhave, a¤¤adatthu theravàdàva te abhibhavanti.”
「就猶如獅子的吼叫,其它的獸群都不能忍受,何況被壓倒?然而獅子吼必然能壓倒它們。正是如此,其他的異派學說都不能忍受諸長老之說,何況被壓倒?然而長老之說必然能壓倒他們。」(Thg.A.)
「上座部」是這一佛教傳承體系最規範且常用名稱。不過,現在的佛教界通常又稱之爲「南傳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這是因爲:
1、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傳到斯裏蘭卡(Sri Lanka,錫蘭)、緬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體系,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印度之南,故稱「南傳佛教」。又因其主要流傳于東南亞、南亞一帶地區,故也稱爲「南方佛教」。
2、南傳佛教所傳誦的叁藏經典使用的語言屬于巴利語,所以也稱爲「巴利語系佛教」或「巴利佛教」。
巴利語(pà
i-bhàsà)是由佛陀在世時中印度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一帶使用的方言變化而來,它屬于與古印度正統的雅語——梵語(Sa
sk
it)——相對的民衆方言——布拉格利語(Pràkrit)的一種。2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爲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馬嘎塔口語,故又稱爲「馬嘎底語」(Màgadhika, Màgadh
,摩揭陀語)。在正式的用法上,「巴利」(pà
i)一詞乃是專指聖典、佛語、叁藏,以區別于作爲解釋聖典的文獻——義注(a
hakathà)和複注(
kà)。也因如此,記錄聖典、佛語的專用語「馬嘎底語」到後來也就逐漸成了「聖典語」、「佛經語」的代名詞。3
南傳上座部屬于佛教中的「保守派」,甚至就連用來記錄佛經的語言都不敢隨意改動。巴利語在古印度只是一種口頭語言,並沒有自己獨立的文字。當使用巴利語傳誦的叁藏聖典傳入斯裏蘭卡後,當時的比庫們以極尊重的態度把它們記誦下來,便形成了上座部傳誦的巴利語叁藏聖典。西元前一世紀開始,斯裏蘭卡長老們又用新哈勒(Sinhalese,僧伽羅)字母來拼寫巴利語,並刻寫在棕榈樹4葉 (tàla patta)上,一直保存到今天。當巴利語聖典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時,這種傳統保持不變,也相應地出現了以緬文、泰文、高棉文、寮文等字母音譯的巴利語叁藏聖典。所以,現在上座部佛教弟子在讀誦佛經時,都采用巴利語。一位上座部佛教比庫除了要懂得本國語言以外,還必須學習巴利語。假如現在尚存一種巴利文字母的話,這些不同文字版本的經典都可以還原爲巴利文原典。然而,從印度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漢地和西藏等地的經典就不一樣,它們都被譯成了當地的語言文字。
傳統上,南傳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于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東部、中國雲南省靠近泰緬邊境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座部佛教也傳播到歐美澳等西方國家,並有持續發展之勢。
二、上座部佛教的來源
佛陀在世時,並沒有所謂的上座部、大衆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等區別。當時的僧團在教理上、戒律上皆是同一師學、和合無诤的,猶如水乳交融,並沒有出現多少分歧。
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曾教導說,若諸比庫遵行七法,能夠使僧團興盛而不會衰敗。此七法中的第叁條是:
Yàvak
va¤ca bhikkhave, bhikkh
apa¤¤attaü na pa¤¤apessan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issanti, yathà- 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issanti, vuddiyeva, bhikkhave, bhikkh
naü pà
ika
khà, no parihàni.
「諸比庫,只要比庫衆對尚未製定者將不再製定,已經製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製定的學處受持遵行。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衆增長而不衰退。」(D.16)
在佛陀入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摩诃迦葉)長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阿拉漢參加的第一次結集,與會大衆一起記誦和核定佛陀在一生45年中所教導的正法與戒律。在結集了經律之後,阿難尊者提到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經說過:
ka
khamàno, ànanda, sa
gho mamaccayena khuddànukhuddakàni sikkhàpadàni sam
hanatu.
「阿難,如果僧團願意,當我入滅後,可以舍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5
由于當時阿難尊者並沒有及時請示佛陀什麼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與會者們就此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于是,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團中作甘馬6,對大衆說:
“賢友們,請僧衆聽我說,我們的學處與在家人有關,在家人也知道“這對你們沙門釋迦子是允許的,這對你們是不允許的”。假如我們廢除了微細又微細的學處,他們將會說:“沙門苟答馬(Gotama,喬答摩)爲弟子們製定的學處好像煙一樣,當他們的導師在世時就學習這些學處,他們的導師一去世就不再學習這些學處了。””
于是,馬哈咖沙巴尊者重申了佛陀臨終前的教導:
Apa¤¤attaü nappa¤¤ape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ati, yathà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ati.
「尚未製定者不應再製,已經製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製定的學處受持遵行。」(Cv.442; 2.288)
此項決議獲得全體與會者的一致通過。由于當時的與會者都是曾親聞佛陀教導、德高望重、諸漏已盡、所作已…
《南傳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觀禅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