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

  卍新纂續藏經第 53 冊 No. 0855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

  No. 855

  因明疏抄(略記)

  定水寺 沙門智周 撰

  于寶雲。孔子母征在有娠。夢黑帝日乳。必于桑之中。遂生孔空桑之地。鄒魯文儒。自孔子鹹也。又雲。空桑者東山名。孔子生。苦賴者。孝子生苦縣賴側曲裏也。

  疏釋因起中有二。初略後廣。略如疏。廣如天親菩薩傳等說。應折破數論等之事皆因起。如孔山石等也。

  疏五明處等者。

  列五明者。可解。初二明各有二相。第叁有四相。廣如大論叁十等辨。問五明之中因明。爲唯內道有名。內外道亦名爲因。答言唯內有名內。若爾何故外道亦有五明論。答此亦不然。五明之中言而是總故。如言六種振動。非要六法俱時而動。方名六動。但一二等相。亦得名爲六動。六動之中所攝故。亦名六動。外道亦爾。五明所攝。亦名五明。非要須具有。有雲內明者。成內身故內明。此不然。違論文故。論雲內明有二相。一正因果相。二未作不得已作不共相。如何可言成內身名內。意雖相似。文言有違。故爲不可。或可外道有內明。他亦自許。是正因果相等。此解亦善。問其第二釋。理亦難究。二相俱有違故。且如無因。既不立因等。如何得有。又如自然論等。萬法悉自然。如何得有第二相。答但言外道得有。不言一切外道皆有。無失也。

  疏爰暨者。

  爰于也。暨者及也。是稱命世衆生所感也。或聖人應現出世。名命世。

  悠邈者。二俱是高遠也。

  疏妙吉祥者。

  亦如世友菩薩。欲造婆娑。爲未證無學果。擲綖空中。文殊接著不令下等事是。

  疏因明正理門論者。

  陳那本論之名。故知敘所因。不准此論所由也。通敘因明之本因。乃至此論因起。又商羯羅主。即其門人。已下方明此論因也。

  疏根柢者。

  與帝同音。桂悟者。對芳蘭。閑即覺悟。

  疏司南有軌者。

  司者主也。如六司法是主故。所謂六司也。

  疏明者五明之通名。

  准此解。有雲。明直通五明。末以因義簡明。即因之明。即總教明此二名明因也。

  疏所明者因能明者教。

  即五明是也。所明者。即所诠六因。言生因等。如何所诠。答直申言下有所诠義。故言生因亦所诠。

  疏雲入者。

  准此初准敵者解宗自性差別之正理智名入。

  疏正理者諸法本真者。

  非真如名。但是有爲無爲之真自性差別。

  疏時移解昧者。

  由時代漸移。念智漸減。惡業漸增。

  疏入正理之因明者。

  由因及明。生彼入解宗之智。智入正理。由因明生智故。名入正理之因明也。問如前釋。因是所明。教是能明。因之明故。故名因明。明知因明兩字別。如何此中合因明兩字。而雲入正理之因明。答如前輩解因明。因明二字即別。今時通解題目。故雲入正理之因明。又准此解。但以義釋因明及正理。非約次第各次言。應雲因明即入正理論也。以明是教論亦教故。或可入正理之因明論也。上解難入非論名故。問明是總教。論是別教。何故得名持業。答教同故。非約寬狹。

  疏立破幽致者。

  即是立之道理也。幽漸致極之正理。

  疏因與明異者。

  此解以因及明。俱是望果義別。不可爲依主釋因明名。又不是相違釋。不欲以因明別釋故。非如眼耳等及與意等。不同第二明是果也。

  疏或即言生淨成者。

  即由言生因令所立宗果。而得明顯。

  又瑜伽十五至即是因明者主諸所有事等。此引意雲。如次上二句諸所有事者。即是因明證。因即是明。持業釋。言所成立名觀察者。即自性等所成之法。言能隨順所有事等者。此即是能成因喻等。既言諸所有事因明。明持業也。問如前因名明者。喚敵者智了因。今言因即是明。豈即是敵者智智了因耶。答明有二義。一者明解。即屬敵者智了因。二者明顯。即是立論者言生因等。法義既有別。不可相例。

  疏浮翳者。

  浮虛翳弊。弊于正理也。浮者淺近。不達深源。翳者即隱弊令理不顯也。又窮趣二教稱之爲入者。即佛經之因明。陳那之正理。名二教依主釋者。即因明正理之入。入論者。即此論也。因明者。即佛經也正理者。即陳那所造也。

  疏入正理者。

  能入所入論別稱者。即入是能入論之別稱。正理是所入論之別稱。非入及正理。俱通能所故。上言通名者。通能所入論之別名也。意雲。入者唯是天主論。正理者。唯是陳那正理門論。故雲別稱。然因明通于天主能入論。及陳那所入理。正法有故。雲因明是能入所入之通名。

  疏因即是明正者即理者。

  通得解此第五釋中。上叁解也。非以此解得義周悉。所以此第五解有多解。總名一解者。以意相似。如佛地論。所以四釋如是不妨。于中更有多解。或可與第四釋相似也。

  疏第五隨屬何教者。

  即理門及此論二教中。因明隨屬何教。皆得此五釋。因明從廣向略。若正理即義無漸略也。又諸解約義別。非必漸略。行相難見。

  疏不言故思惟取異。

  第叁因明正理。俱通佛經。其第四即寬。余可知。問前叁正理。而有何別。答亦義有別。初即自性差別之實性名正理。二雲立破真實功能名名正理。正理幽致之道理名幽致。叁所立義宗故有別也。

  疏總通前四者。

  即第五解正理。通約前四解。正理俱得。

  疏合成二十五釋者。

  且如第二解因明屬第一。正理即是因所成。及能诠所诠自性差別名正理。明能了此屬第叁。正理即因所成宗義明能了。此屬第四。即由此因明。诠彼陳那本論之正理。亦名所成。屬第五。隨義皆得。既將第二因明。曆余四正理有五釋。將余望余。亦得合有二十五釋。若將正理。望余因明。绮互而言。亦有五釋。一釋既有五釋。五釋合有二十五釋。帖前因明望正理。總計有五十釋。雖有此文。亦無作法之處。

  疏教是彼具者。

  此解以所诠六因是因明。教者是因明之具。非正因明。又雲依彼四釋教是彼具者。意雲。且如初解教即是耶。若後四釋教但诠明而不是解。若爾如何教名因明。答雖不是明。由诠明故。亦得名明。即教是因明之具也。

  疏欲令隨入證因生生智者。

  欲令衆生。依此教證悟此因所生得之智明也。故從所生爲名。亦如欲令衆起。此中觀論。從所生證解爲名。

  疏如水陸花者。

  從所依爲名。此論依他。能入正理因明之智生故。從所依立稱。二十四相者。骨璅是一相。或明大等如十八變。饑者亦餞餓。

  疏有財釋者。

  已能有他。全所他名。爲有財釋。他能有已分所他名。爲依主。已後文疏。此七問中有七種對。初句因非因對。余思作。

  疏名義寬故。

  以因具叁相亦義寬遍宗。等得明名。宗喻不爾。據實宗亦得稱明。古師通能立故。由宗爲境。因生敵智。故亦名明。

  疏又諸能立至宗由此立者。

  此有兩解。上雲能立法爲因者。以宗言爲因。所成立彼不相離義。准下有一二釋無說敵。爲所立也。二雲宗由此立者。宗是因喻所立故。宗名因明也。

  疏舉真攝似。

  等非正明故。于中叁解。第一答意者。既有真因明。明智有似。真似相對。故舉于真即攝于似。第二解真似。俱正明因明。名通真似故。第叁解似。但兼明非正明故。正明者即真因故。據實若真若似皆因明。因明名寬。

  疏過破似者。

  即出他過破。名出過破。既不立量。如何明因明。答是因明故者。由此能出過言及義爲因。令敵論者明。亦名因明。似破即因明也。亦破他悟。

  疏又或似真但因明名略已攝者。

  以真破似破。並名因明。因明名已攝。

  疏見因亦明者。

  是比量智。如見瓶盆。有所作性因。比智無常。見因證明者。現量之相。如遠見煙。現量之智。即明了證知此比現約見說。自證亦因者。自心證解爲因。亦名因明。以現比二量智。即是智生因也。或敵智亦名比量。通比立敵。俱得能立。言比量者。生彼敵者比量智。見因者。由見彼因。能成彼宗也。問現比無言可爾。如何得言無智。答無智者。不能生他敵證智。名無智。非體不是智。或皆順顯成宗義者。以言義兩因。能順生解。及能成宗義。具此之用也。亦名因明也。

  疏由不決定至故無有失者。

  此意由宗通能所成。不決定故。且就因喻決定說因名。不依宗說。以不決定。不依立因明名。若爾下雲由如因喻所成立。明因非定能立。何故今言因定耶。答後言喻成因。假設而言。非以喻成于因。因即所立。今古共說因唯能立。故名無失。又解但助因成宗也。據實宗爲能立。亦是因明。能立皆因故。又所因所明者。宗是所因明。亦兼名因明也。又不違古宗亦因明者。此外難。難汝若宗唯所立。因喻唯能立。何故如前宗是所因所明。亦是因明。答意不違古宗。亦因明非即爲是。

  疏果明不定義亦有濫者。

  由所诠義定是果。不是明也。恐此濫所生。敵者智是果亦是明。望言生因是果。望所立所立因名之明。若宗義爲因。生敵智者。亦是因明。以非果故。不名果明。疏以悟他顯此宗因等。以用悟他。

  疏一者有至離七等者。

  叁相阙減成七句等。阙一二叁等。此但阙支與十四過有異。

  疏能依等滿足者。

  此雖具能所依。未必離九過者。還有不成等。故與成就別。真而無妄離過。具而無阙者滿足。

  疏宗由言顯者。

  准陳那宗。由因喻等言顯。方生敵者之智。

  疏由此似立等者。

  釋且生他正解相違。不能令他正解。非真立故。宗等雖無過。不生他正解。亦非正量。

  疏或妙征者。

  立量征他。顯他過者。出他比量過破他。

  疏敗彼由言者。

  破他所立要于言。故雲由言。又准能立破俱言。不取現比二智等也。若親生他解。言最勝故。爲疏相箱。通取二智義。是了因故。故古說現比等。亦能立故也。令不取者。以疏遠故。亦是能立具。

  疏叁支互阙者。

  支不滿足。多…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明入正理論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