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31-35卷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叁十一

   題跋

   題瑞之麟禅人刺血書華嚴經後(在圜中作)

   雜華。統法界之經也。直指毗盧果海。性德圓融無礙。廣大自在。細微莊嚴。以示衆生日用。現證平等心地法門。欲因之以廓塵習。昭真境不離當處。頓得無量受用耳。觀夫佛等。衆生等。刹土塵毛染淨等。劫念往來叁際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爾如然居然自在。其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究竟有天淵之隔。所謂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故曰。奇哉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自然業智。當下現前。如一微塵。具含大千經卷。智人明見。剖而出之。則利用無窮。由是觀之。無論衆生心具。不具只在當下眼明不明耳。豈更有他哉。是以文殊舉之以爲智。普賢操之以爲行。善財挾之以發心。彌勒帶之而趣果。四十二位之各證。五十叁人之全提。月滿叁觀。星羅十門。行布圓融。事理無礙。以極塵毛涉入。依正互嚴。種種言诠。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脫。臥棘牛狗之堅持。乃至異類潛行。分身散影。無非遊刃微塵之利具也。由具利。則塵易破。塵破則經卷出。經卷出。則性德彰。性德彰。則果海足。果海足。則無不足矣。斯則六千道成于言下。猶是鈍根。叁喚普賢于目前。豈爲智眼。信乎聾瞽。封蔀識情。衆生日用而不知也。知則根塵識界。草芥塵毛。通爲法界真經。屈伸俯仰。咳唾掉臂。總是普賢妙行。以如是經。海墨積書而不盡。以如是行。日用現前而有余。只在當人一念回光返照之力耳。今麟禅人。用滴血書此經。是明見而後書之耶。抑因書而後明見耶。猶然書之欲見。而未及見耶。若明見而後書。則不待操觚。全經已具。如臨寶鏡。又豈淋漓翰墨。區區于簡牍文字之間耶。若因書而後明見。則現前日用。妙境全彰。似懸珠網。又豈昏沈業識。茫茫于水月空華之界耶。若書之欲見。而未及見則析骨爲筆。剝膚爲紙。刺血爲墨。點染太虛。揮灑金屑。豈不重增迷悶。枉曆辛勤。一葉落而天下秋回。管灰飛而大地春起。是則書與不書。全經自在。見與不見。明昧一如。悲夫。夜壑藏舟。力者負之而不覺。覺則透出毗盧。全彰法界。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間。物物頭頭。而與普賢交臂也。休師有言。華藏性海。與我同遊者。舍子其誰欤。否則暫閉閣門。試請回途。重參曼室大士。子行矣。無忘所囑。

   題書華嚴法華二經後

   毗盧遮那證窮法界。富有無量功德之藏。是與一切衆生同有而應得者。故視一切衆生如一子地。必欲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雖衆生茫昧而不覺。乃設無量方便。種種調伏。必使谛信不疑而後已。譬如長者具有無量富饒。止有一子。幼而逃逝。子雖背父。而父未嘗一念忘子也。日月既久。子以傭賃歸來。而不識其父。父既知子。必降身辱志。與子同事相親。而漸通其情實。直至心相體信。父子情忘。然後親爲囑書。全付家業而後死。方無憾也。由是而知。雜華。乃我如來法界藏中之典記。法華。如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入此二種法門。方爲克家之子也。善男子吳大靜手書二經。豈非能知本有。料理如來家業者耶。由是必有應得之日矣。

   刺血書金剛般若經跋

   般若出生諸佛。故爲諸佛母。而爲衆生之佛性。是則般若所流。源源無盡。如海水潛流四天下地。諸佛衆生。觌體無二。是知衆生四大根本。身肉骨血。皆般若所流。溯其本源。一體無二。居士賀學仁氏。刺血書寫金剛般若。以報其親。如引細流而歸于海。可謂善于返本而報本者也。世之言大孝者。能有過于此者乎。

   又。

   梵語般若。唐雲智慧。此乃一切諸佛衆生之大本也。迷之爲生死。悟之爲涅槃。諸佛證之爲根本智。衆生背之爲無明流。其實體一而明昧異耳。故我世尊出世。特爲開示此智。以法大機小。不能領荷。故二十年後方說此經。業已多方開示。必欲谛信此智而不疑。用爲成佛根本。而此經以金剛名者。以智乃佛之所證金剛心耳。方將以果地覺爲我因心。故以般若爲入大乘初門。是知特以金剛名經。非假喻也。嗟乎。一切衆生。迷此本智。流浪生死。其來久矣。觀者但以經義深奧。文字重複。爲不易入。殊不知以空爲宗。以頓斷疑根。直心正念爲本。原無文字可立。故黃梅以此印心。我六祖大師。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頓破曆劫疑根。及見黃梅。即能道本來無一物。是乃從此經得入之第一榜樣也。是則此經爲禅宗的訣。學者概以文字目之。故知之者希。惜哉末法。正眼難逢。今愈見其難也。經雲。若有讀誦受持書寫者。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萬億佛所。種諸善根。由此觀之。即信受書寫。亦非淺淺因緣也。曹溪沙彌方覺。刺血書此卷。冀終身受持。焚香作禮。請予題記。因感而言曰。六祖入滅千年。曹溪道場。化爲狐窟。即出家兒。爲樵兒牧豎矣。予來力救其弊。辛苦十年。修崇梵宇。漸次可觀。而魔僧作孽。內自破壞。人且謂佛祖無靈。即予亦無以自解也。今見沙彌方覺。乃能刺血書此經。則予心渙然冰釋矣。何也。以經雲。若人以七寶莊嚴恒沙佛土。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以彼有爲功德。終成敗壞。不若無爲之勝益也。以此般若。爲成佛真種子故。佛言。若使一人發菩提心。甯可我身受地獄苦。以其信心難發也。今覺沙彌一人能以般若爲心。寔予十年辛苦所致。又何以修崇有爲功德爲重。而以成壞爲念乎。因有感于此。故並記之。

   題叁峰禅人血書法華經

   衆生迷佛知見。遠逝五道。周流惡趣。其來久矣。釋尊出世。特爲開示。使其悟入。警其歸志。政若慈父念子。望其委付家業。故說此經。使人速達故鄉耳。昔有老宿。系蓮經七軸于梁間。人或問之。答曰。此家書也。常熟叁峰比丘。刺血書寫此經。豈特見家書而思歸者邪。良以幻化空身即法身。此經已有如來全身。今以血書。如世之真子辨嫡父。血滴枯骨。必見滲入。是則楮乃法身之枯骨乎。因贅以偈。輕抛故國不知年。一紙家書特特傳。齧指忽然心痛處。思歸徹夜不成眠。

   題公全禅人血書法華經後

   惟我本師和尚。遠自大通智勝佛時。爲十六王子。講說此經。已下一乘成佛之種。而諸聞者。迷淪塵點劫來。流浪生死。直至今日靈山會上。方乃悟入。各爲受記。將來成佛。是爲一代時教究竟之極談。譬如窮子。久逝他方。今始歸來見父。心相體信。堪荷家業。此經大似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故雲。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是以天臺獨重五種法師。受持讀誦書寫者。皆爲成佛之真種。以其一悟此心。從真所流。則凡有所作。皆真實行。殆非妄想攝持者比也。今公全禅人。發無上心。刺血書寫此經。則使幻妄身血。滴入法性海中。等同一味。莊嚴毗盧法身之果。而又發願更書華嚴大經。以爲究竟莊嚴。是猶窮子既得家業之囑書。則披閱庫藏之典記。按圖求索。是則華藏世界。無盡妙好莊嚴。皆禅人本有受用之大業如此。豈非究竟一大事因緣哉。禅人親持所書之經。具陳本願。請益老人。故爲具述本末因緣如此。

   血書梵網經跋

   梵網經者。乃我法王應運。首創之露布也。即其所製皆性戒耳。故叁藏之設。從凡至聖。所曆諸位。皆依金剛心而建立之。此戒即所謂金剛心。實成佛之大本。緬惟吾人遭此末法。去聖時遠。苟願出生死。證真常。非此戒不足以證之。然此戒非金剛心。又不足以持之。蓋一切衆生。所以久沈生死。而不能自出者。良由著我。以我見重故。諸業交作。業作故。苦即隨之。如影響形聲。理不可逭。故修行要門。無論大小叁乘。皆以破我爲本。我空而業無所系。然破我之具。非金剛心。斷斷乎難矣。谛審佛意。既曰戒。乃自性清淨心。又何持犯之有。第迷之而爲幻妄蘊蓋。情塵所蔽。不得不揭而祛之。此戒乃裂見網之利器。不得不施于最初之創。而初學菩薩。即上根利智。不得不秉此爲最初地也。學人真照。以夙習般若緣深。自願出家。依吾法兄雪浪。聽習有年。谒余于那羅延窟。余政悲末法。務本者希。乃爲諸弟子誦梵網戒。照聞而有感。遂哀請授戒。且發深重大願。刺舌根血。書此經。志畢命受持。余深慨焉。因謂吾本師盧舍那佛。從初發心。以至成佛。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身命。子苟知生死難出。愛根難斷。佛果難期。依佛所行。如佛所願。又何患不成佛。從此以往。生生世世。以此身血。書寫此經。當布滿大千。又不止如須彌之高廣。即見聞隨喜發心修學者。當如菽粟。遍十方刹土。又何止此一會一人一衆而已耶。子宜勉旃。特書此以證子之願。仍願此經。至盡未來際。當處處現身如多寶也。子其志之。

   重刻華嚴經題辭

   毗盧老人。于一微塵裏。冷坐不禁。于青天白日。忽爾盹睡。墮入緣生妄想夢中。引起曆劫情塵。種種幻網境界。盡無盡大光明藏。重重交羅。如天地簾珠。互遞影像。炳然曆別。且自生大奇特想。亦乃驚怪。普告十方一切天人。極十虛爲口門。以大地爲長舌。說夢中事。使諸聞者瞠目相視。有眼者盲。有耳者聾。其登地大士。自負親爲當家長子。親履其中。尋無一物。了不可得。轉展告之傍人。但雲如空中鳥迹耳。禅人乃又願于一毫端頭。欲令人頓入此中。蓋亦難矣。雖然大地衆生。無一人而不沈埋此一塵也。只須大智慧人。冷眼生華。妄想恁麼。如是如是。種種奇特莊嚴。且在一切衆生日用妄想網中。種種光明。時時頓現。各各日用而不自知。所以不知者。但夢未破耳。今于路傍草莽間。猛地一人[跳-兆+孛]跳。攘臂大呼。頓使十方世界。六種震動。同時各各相謂歎曰。奇哉奇哉。不知此中果有如斯大希有事。遂剖而出之。大家攜手。通同遊戲。自在無礙。無所希求。竟亦不知誰之力也。知恩者。當自重之。

   菩提心願文跋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31-3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