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梁昭明太子萧统分章】
梁,梁朝。昭明太子为了他母亲读经方便,把经文分成章节,成了现在看到的样子:「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起请分第二」等等。原本《金刚经》没有这些。昭明太子为了母
亲容易诵《金刚经》,将经文分成三十二分,结果没得到好报,落入地狱,受苦无量。因为经典是动不得的,不能增加一字也不能减少一字;他却自作主张将经文分章,当然落入
地狱,痛苦万分,无缘无故做了赔本的生意。现在的一贯道就把经典胡乱篡改,一贯道宣扬吃素、布施固然很了不起,但是篡改经典将来会很麻烦。梁朝的昭明太子本为孝顺母亲
,结果却落入了地狱。所以诵《金刚经》时,「某某分」是不诵出来的。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六祖大鉴禅师注】
【龙溪 孙云鸿复生 侯官杨、浚雪沧重梓】
龙溪,一个地名。复,再一次。梓,印刷。
【金刚者,坚利之物,能破万物也。般若者,梵语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烦恼,转为妙用。波罗密者,梵语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诸相,谓之彼岸。若著诸相,谓之此岸。又云
: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经者,径也,见性之径路也。】
坚利,十分锐利。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我所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六祖的注解跟其它的注解不同,他的注解均从本性流出,都是在以本性的见地做注解,这个注解非常好,很适合我们,对于想研究明心见性的人将有所帮助。
【李文会曰】 「 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槃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后,一切经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 」
表示是阿难亲耳中听到的,真正来自佛的言说,并非道听途闻,这样才能令众生不疑。
「 次显处所。 」
显明讲经的处所。
「 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即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 」
「是」为各种众生性的别名。
「 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 」
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
「 皆是佛法,谓之是。 」
有也是法,无也是法,非有也是法,非无也是法,非有无也是法;所以法非有无,皆是佛法。此为「是」。
【川禅师云】 「 我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 」
我们本性自在,才是真正的我。 「强名」是勉强安立一个名字,说有一个「我」。
「 闻者,听闻也。 」 「 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
意思是因缘具足,这时候应该宣讲《金刚经》了。
「 佛者,梵语,唐言觉也。 」
佛, buddhaya 。唐,就是当时中国所处的唐朝。
「 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 」
觉悟到内心没有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唯心所造。对于外在觉悟到不要染着六尘。
「 又云:佛者,是教主也。 」
佛就是教主。
「 非相而相,应身佛也。 」
非相,是说法身无相;而相,是说感化示现。一切法本来无相,为了度众生示现应身佛。
「 相而非相,报身佛也。 」
虽然有一切相,但不是真正的相,这是报身佛。
「 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
不能说有相,也不能说无相,这是法身佛。因为非相,所以不能说有相,「非」指不能说; 因为非非相,也不能说非相。
「 在者,所在多处。舍卫国者,说经之处也。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树,谓法林也。给孤独园者,给孤长者所施之园 。 共建立精舍也。 」
祗树给孤独园,涉及到两个人:祗树指祗陀太子布施树林,给孤独园指给孤独长者布施花园,两人共同建立精舍。
「 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 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 。 」
这个解释太棒了!看了大德的注解,你会感叹真是圣人!去恶取善,意同嫉恶如仇:力图去除恶,却不知道恶的当下就是解脱的本性,还认为有恶可除、有善可取,这样的人称为
小比丘。为什么叫小比丘呢?发心小,悟的道理太小。去恶取善,仍存对立,是二分法。善恶俱遣,对善也不执着 , 对恶人也不会诽谤、攻击、伤害,这样的人称为大比丘。简言
之, 悟到实相的叫做大比丘;悟到小乘法,去恶取善的叫做小比丘 。 告诉诸位: 嫉恶如仇,只能当世间君子,不能做入位圣人 。因为, 恶虽然不能为,但是嫉恶如仇,仍有
取舍啊!对于恶的,我们应当同情、怜悯,慢慢感化;实在感化不了,我们随缘。面对善的,能够解脱;面对恶的,也能解脱。「善恶」唯心所造,若是悟到实相法,便没有善也
没有恶,所以名大比丘。
「 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
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分别心。小乘四果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佛出现之时。「世尊食时」,到了吃饭的时间,应供的时间。「着衣持钵」,搭衣持着钵。「入舍卫大城」,来到舍卫国。「乞食于其城中」,来到这个城中。「次第
乞已」,为了要让贫富的众生平等施舍种福田,不能分别;所以乞食不能分别富贵贫贱,不论布施食物的好坏,都要继续沿门托钵,不能有排除、取舍。所以,次第是慈悲之意,
令众生平等布施,不选择贫富,表示平等心、慈悲心。「还至本处」,「本处」表面指本来的精舍,内涵是指我们的本心,本性的意思 。「还至本处」就外在的事相来指回到祗树
给孤独园,其实表示恢复到我们的本心。「饭食讫」,吃完饭之后。「收衣钵」,将钵洗干净、衣收拾好。「洗足已」,把脚洗干净。佛陀当的时代,比丘都打赤脚。
在台湾,如果出家人打赤脚,会被别人说成是疯子。佛陀在世时,修行人没有拖鞋可穿,只有打赤脚。佛法传到泰国,比丘是穿拖鞋的,所以去泰国会看到,出家人都穿拖鞋 , 出
门也穿拖鞋。所以在南传佛教里,要穿拖鞋才如法,照理说要打赤脚啦!我们中国就不一样,在台湾的话,假如我穿拖鞋出门,别人看了会觉得怪异,没有礼貌。不过,泰国的比
丘虽然穿拖鞋,却很有威仪。他们不会骑脚踏车,也不会骑摩托车,比丘骑摩托车只有在台湾才能看到。太空帽(安全帽)没摘下来,谁也不晓得他是和尚!只有我们中国的出家
人才有这种情形,在泰国绝对看不到比丘骑车。因为泰国比丘非常重视威仪。我不敢骑摩托车和脚踏车,虽然我骑脚踏车很厉害,从后面都能跳上去,但是不行!人家会指点:这
个讲经的法师怎么这样?一点威仪都没有!一旦骑了,从路上经过,女孩子会对你吹口哨:慧律法师在骑脚踏车!拍一张照片,明天马上送给报社:「慧律法师骑脚踏车」。一定
会这样,所以说不行 !
「敷座而坐」,表示万缘放下。心不动为「坐」。会看经典的人,看到这段就开悟了,经典到此为止不必再讲下去。外表看起来,搭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回来,洗净钵,收拾
好衣,洗完足,结跏趺坐;实则表示佛的行、住、坐、卧,全在如如不动之中。到此经义已全盘托出,即行、住、坐、卧,都必须要以金刚般若无相的智慧观照,所以还到本处,
恢复本来的面目。「敷座而坐」是表法: 万缘放下,心无所著,名为真坐 。
【李文会曰】 「 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一切世间之所尊也。食时者,正当午食将办之时也。着衣者,柔和忍辱衣也。乞食者,欲使后
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洗足已者,净身业也。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解空第一,是弟子中解悟空性最好的人。此外,还有舍利佛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等等。「偏袒右肩」,佛在世时,比丘右肩是袒露出来的。「右膝着地」,是印度的
顶礼方式。与我们中国不同,佛陀时代正确的礼节是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掌。双膝着地、五体投地是中国的礼仪。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佛善于教导菩萨如何护持自己的念头,不要起妄想。善就是善于教导,护念是教菩萨不要起妄念,善护念是教人不要起妄想。「善付嘱诸菩萨」,好好嘱
咐诸菩萨要精进修行,不要执着、染著。付嘱是交代,善付嘱是好好地交代精进观照一切法皆空。
【李文会曰】 「 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问。 」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六祖曰 】 「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 」
六祖对这段的解释与一般解释完全不同。一般的解释是说,卵生就是蛋生,像鸡啊、鸟啊等,胎生比如人,湿生好比臭水沟里的虫子,化生就是天人跟鬼,一般是这样注解。而六
祖的解释完全不同 , 他把一切摄归到念头。譬如什么是卵生——卵就是蛋…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