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梁昭明太子蕭統分章】

  梁,梁朝。昭明太子爲了他母親讀經方便,把經文分成章節,成了現在看到的樣子:「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起請分第二」等等。原本《金剛經》沒有這些。昭明太子爲了母

  親容易誦《金剛經》,將經文分成叁十二分,結果沒得到好報,落入地獄,受苦無量。因爲經典是動不得的,不能增加一字也不能減少一字;他卻自作主張將經文分章,當然落入

  地獄,痛苦萬分,無緣無故做了賠本的生意。現在的一貫道就把經典胡亂篡改,一貫道宣揚吃素、布施固然很了不起,但是篡改經典將來會很麻煩。梁朝的昭明太子本爲孝順母親

  ,結果卻落入了地獄。所以誦《金剛經》時,「某某分」是不誦出來的。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六祖大鑒禅師注】

  【龍溪 孫雲鴻複生 侯官楊、浚雪滄重梓】

  龍溪,一個地名。複,再一次。梓,印刷。

  【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梵語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爲妙用。波羅密者,梵語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諸相,謂之彼岸。若著諸相,謂之此岸。又雲

  :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經者,徑也,見性之徑路也。】

  堅利,十分銳利。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我所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六祖的注解跟其它的注解不同,他的注解均從本性流出,都是在以本性的見地做注解,這個注解非常好,很適合我們,對于想研究明心見性的人將有所幫助。

  【李文會曰】 「 如是我聞者,如來臨涅槃日,阿難問曰:佛滅度後,一切經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聞。 」

  表示是阿難親耳中聽到的,真正來自佛的言說,並非道聽途聞,這樣才能令衆生不疑。

  「 次顯處所。 」

  顯明講經的處所。

  「 如者,衆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即是衆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法。 」

  「是」爲各種衆生性的別名。

  「 又雲:法非有無,謂之如。 」

  法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

  「 皆是佛法,謂之是。 」

  有也是法,無也是法,非有也是法,非無也是法,非有無也是法;所以法非有無,皆是佛法。此爲「是」。

  【川禅師雲】 「 我者,爲性自在,強名之也。 」

  我們本性自在,才是真正的我。 「強名」是勉強安立一個名字,說有一個「我」。

  「 聞者,聽聞也。 」 「 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 」

  意思是因緣具足,這時候應該宣講《金剛經》了。

  「 佛者,梵語,唐言覺也。 」

  佛, buddhaya 。唐,就是當時中國所處的唐朝。

  「 內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 」

  覺悟到內心沒有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唯心所造。對于外在覺悟到不要染著六塵。

  「 又雲:佛者,是教主也。 」

  佛就是教主。

  「 非相而相,應身佛也。 」

  非相,是說法身無相;而相,是說感化示現。一切法本來無相,爲了度衆生示現應身佛。

  「 相而非相,報身佛也。 」

  雖然有一切相,但不是真正的相,這是報身佛。

  「 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

  不能說有相,也不能說無相,這是法身佛。因爲非相,所以不能說有相,「非」指不能說; 因爲非非相,也不能說非相。

  「 在者,所在多處。舍衛國者,說經之處也。祗樹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樹,謂法林也。給孤獨園者,給孤長者所施之園 。 共建立精舍也。 」

  祗樹給孤獨園,涉及到兩個人:祗樹指祗陀太子布施樹林,給孤獨園指給孤獨長者布施花園,兩人共同建立精舍。

  「 比丘者,去惡取善,名小比丘; 善惡俱遣,名大比丘也 。 」

  這個解釋太棒了!看了大德的注解,你會感歎真是聖人!去惡取善,意同嫉惡如仇:力圖去除惡,卻不知道惡的當下就是解脫的本性,還認爲有惡可除、有善可取,這樣的人稱爲

  小比丘。爲什麼叫小比丘呢?發心小,悟的道理太小。去惡取善,仍存對立,是二分法。善惡俱遣,對善也不執著 , 對惡人也不會誹謗、攻擊、傷害,這樣的人稱爲大比丘。簡言

  之, 悟到實相的叫做大比丘;悟到小乘法,去惡取善的叫做小比丘 。 告訴諸位: 嫉惡如仇,只能當世間君子,不能做入位聖人 。因爲, 惡雖然不能爲,但是嫉惡如仇,仍有

  取舍啊!對于惡的,我們應當同情、憐憫,慢慢感化;實在感化不了,我們隨緣。面對善的,能夠解脫;面對惡的,也能解脫。「善惡」唯心所造,若是悟到實相法,便沒有善也

  沒有惡,所以名大比丘。

  「 若人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

  六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分別心。小乘四果是初果、二果、叁果、四果。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佛出現之時。「世尊食時」,到了吃飯的時間,應供的時間。「著衣持缽」,搭衣持著缽。「入舍衛大城」,來到舍衛國。「乞食于其城中」,來到這個城中。「次第

  乞已」,爲了要讓貧富的衆生平等施舍種福田,不能分別;所以乞食不能分別富貴貧賤,不論布施食物的好壞,都要繼續沿門托缽,不能有排除、取舍。所以,次第是慈悲之意,

  令衆生平等布施,不選擇貧富,表示平等心、慈悲心。「還至本處」,「本處」表面指本來的精舍,內涵是指我們的本心,本性的意思 。「還至本處」就外在的事相來指回到祗樹

  給孤獨園,其實表示恢複到我們的本心。「飯食訖」,吃完飯之後。「收衣缽」,將缽洗幹淨、衣收拾好。「洗足已」,把腳洗幹淨。佛陀當的時代,比丘都打赤腳。

  在臺灣,如果出家人打赤腳,會被別人說成是瘋子。佛陀在世時,修行人沒有拖鞋可穿,只有打赤腳。佛法傳到泰國,比丘是穿拖鞋的,所以去泰國會看到,出家人都穿拖鞋 , 出

  門也穿拖鞋。所以在南傳佛教裏,要穿拖鞋才如法,照理說要打赤腳啦!我們中國就不一樣,在臺灣的話,假如我穿拖鞋出門,別人看了會覺得怪異,沒有禮貌。不過,泰國的比

  丘雖然穿拖鞋,卻很有威儀。他們不會騎腳踏車,也不會騎摩托車,比丘騎摩托車只有在臺灣才能看到。太空帽(安全帽)沒摘下來,誰也不曉得他是和尚!只有我們中國的出家

  人才有這種情形,在泰國絕對看不到比丘騎車。因爲泰國比丘非常重視威儀。我不敢騎摩托車和腳踏車,雖然我騎腳踏車很厲害,從後面都能跳上去,但是不行!人家會指點:這

  個講經的法師怎麼這樣?一點威儀都沒有!一旦騎了,從路上經過,女孩子會對你吹口哨:慧律法師在騎腳踏車!拍一張照片,明天馬上送給報社:「慧律法師騎腳踏車」。一定

  會這樣,所以說不行 !

  「敷座而坐」,表示萬緣放下。心不動爲「坐」。會看經典的人,看到這段就開悟了,經典到此爲止不必再講下去。外表看起來,搭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回來,洗淨缽,收拾

  好衣,洗完足,結跏趺坐;實則表示佛的行、住、坐、臥,全在如如不動之中。到此經義已全盤托出,即行、住、坐、臥,都必須要以金剛般若無相的智慧觀照,所以還到本處,

  恢複本來的面目。「敷座而坐」是表法: 萬緣放下,心無所著,名爲真坐 。

  【李文會曰】 「 爾時者,佛現世時也。世尊者,叁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食時者,正當午食將辦之時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乞食者,欲使後

  世比丘,不積聚財寶也。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洗足已者,淨身業也。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

  

  善現啓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解空第一,是弟子中解悟空性最好的人。此外,還有舍利佛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等等。「偏袒右肩」,佛在世時,比丘右肩是袒露出來的。「右膝著地」,是印度的

  頂禮方式。與我們中國不同,佛陀時代正確的禮節是右膝跪在地上,雙手合掌。雙膝著地、五體投地是中國的禮儀。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佛善于教導菩薩如何護持自己的念頭,不要起妄想。善就是善于教導,護念是教菩薩不要起妄念,善護念是教人不要起妄想。「善付囑諸菩薩」,好好囑

  咐諸菩薩要精進修行,不要執著、染著。付囑是交代,善付囑是好好地交代精進觀照一切法皆空。

  【李文會曰】 「 時者,空生起問之時也。長老者,德尊年高也。須菩提者,梵語也,唐言解空是也。須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問。 」

  大乘正宗分第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

  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六祖曰 】 「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 」

  六祖對這段的解釋與一般解釋完全不同。一般的解釋是說,卵生就是蛋生,像雞啊、鳥啊等,胎生比如人,濕生好比臭水溝裏的蟲子,化生就是天人跟鬼,一般是這樣注解。而六

  祖的解釋完全不同 , 他把一切攝歸到念頭。譬如什麼是卵生——卵就是蛋…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慧律法師開示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