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九‧一六 谁?于几位?如何悟入?
【疏翼】
第一结上为三问中,第二兴起三问。
【述记‧卷五十三】
为三问也。
「谁」者,问能入人,五乘不同,谁能悟入?
「于几位」者,问所经位。既言悟入,几位入也?凡经时节、多少短长?
「如何悟入」:问入[1]方便。虽知[2]唯识,如何方便而悟入也?
【疏翼】
以上第一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颂中,第一结上为三问讫。
【论文】
九‧一七 谓具大乘二种姓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
【疏翼】
第一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颂中,第二随问略为三答。
【述记‧卷五十三】
此、略答也。
「谓具大乘二」种「种姓」──答能入人:通定、不定姓大根器者,非余乘也。
「略于五位」──答所经时:十三位等,略为五也。大果难感,故经五位。
「渐次悟入」──答入方便:万行难修,二果叵证,非顿方便即能入也。
【论文】
九‧一八 何谓大乘二种种姓?
【疏翼】
第一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颂中,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于中分三︰一、别问答大乘二种种姓,二、别问答唯识五位,三、别问答渐次悟入。初中又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第三、别问别答,广前略答。于中分三,如前总释[3]。
【论文】
九‧一九 一、本性住种姓: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疏翼】
第一别问答大乘二种种姓中,第二答。于中分三︰一、别释本性住种姓,二、别释习所成种姓,三、简定性及无种姓。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此、即依前种子三义中,第三正义答[4]。未闻正法,但无漏种无始自成,不曾熏习令其增长,名「本种姓[5]」。「性」者,体也;「姓」者,类也;谓本性来住此菩萨种子姓类差别,不由今有,名「本性住种姓」。
三十五〈菩萨地〉云:无始法尔「六处殊胜」,名本性住种[6]。正与此同,即种姓住。
【论文】
九‧二○ 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释习所成种姓。
【述记‧卷五十三】
此闻正法以去,令无漏旧种增长,名「习种姓[7]」。〈菩萨地〉说:闻十二分教「法界等流」,平等而流故。谓大定缘如起俱时正智,后生后[8]得,后得复[9]生大悲,大悲起化身,化身方说此法;此法相似[10],故名平「等流」也。
又法界性,若能悟时,便能断生死,趣大涅槃,此亦如是。
又法界性善顺、恶违,具诸功德,此亦如是,故名「等流」。
「等」者,相似义;「流」者,出义;从彼所出,与彼相似,故名「等流」。
「闻所成等」,即是三慧所成,非必新生方名为「成」。今种增长,亦名「成」故。
若由三慧,无漏种增,何故乃言「闻所成等」?
意显能成非唯有慧。慧俱品法,亦能成故。能成既尔,所成亦然。故论说言「闻所成等」。
【论文】
九‧二一 要具大乘此二种姓,方能渐次悟入唯识。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简定性及无种姓。
【述记‧卷五十三】
此非唯一乘姓,三乘种姓不定性者,亦是此人。具大乘者方能入故,但言「大乘」,简彼定性及无种姓。
此是未种解脱分善,名本种姓,未闻无漏法,令无漏种增。种解脱分善根以去,名习种姓。闻无漏教为缘,令无漏种增故。〈菩萨地〉说,正与此同[11],勘彼应说[12]。此下不解,故别出之。
然《仁王经》[13]及《璎珞》[14]等经所说不同者,如别抄[15]会。《摄论》[16]第六说︰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诸佛出世,得定胜解,集诸善根故,善备[17]福智资粮菩萨[18]。彼约有多功能,四种力故,方能悟入。
然于此中,唯言具本性种姓,即彼所言「大乘」等也。「习所成」等,即彼所言「多闻熏习」等,即因力也。彼余三力,下入位中所须方说。故此与彼,广略不同,至下[19]当知。
然具「本性」犹未能入,具「习所成」,方能入故。即是《摄论》[20]、〈能入章〉[21]也。
无性云︰用及用具,皆待作者,故问入者,谁能悟入?[22]由能入者,唯是因力;有余力者,是所须具,非正所须。故余三力,此中不说。胜解行地发心以去,未入初地,名习所成故。
【疏翼】
以上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中,第一别问答大乘二种种姓讫。
【论文】
九‧二二 何谓悟入唯识五位?
【疏翼】
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中,第二别问答唯识五位。文亦分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此为问,广前第二「位」[23]。
【论文】
九‧二三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
【疏翼】
第二别问答唯识五位中,第二答。于中依次分五别答,此即第一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此、在四十心及以前位。从初发心,乃至十回向终,皆名顺解脱分[24]。《对法》[25]等说暖等[26]以前,名解脱分[27]。简二乘故,言「大乘」也。
【论文】
九‧二四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即在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胜解行地[28]摄故[29]。
【论文】
九‧二五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即在初地,初入地心[30]。
【论文】
九‧二六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
【疏翼】
第二答中,第四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即从初地住及出心,乃至金刚[31]心位,名为修道[32]。
【论文】
九‧二七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五别答。
【述记‧卷五十三】
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33]。
此等五位下各释名,别出体性,解三劫摄,无劳预解。
《摄大乘》说︰何处悟[34]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35]等,乃至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36]等也。彼说四位,此说五位。
合此初二为「胜解行地」故,即是《摄论‧入位章》[37]。无性云︰此所入境及能入位[38]。
【疏翼】
以上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中,第二别问答唯识五位讫。
【论文】
九‧二八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
【疏翼】
第三广前所答别三问答中,第三别问答渐次悟入。于中亦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此问、广前第三「入」法用[39]。
【论文】
九‧二九 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
【疏翼】
第三别问答渐次悟入中,第二答︰于中依次分五别答渐入,此即第一别答渐入。
【述记‧卷五十三】
此初二句[40],亦贯通下。
此初二位,以道为位,即分出体[41]。后三以分为位,即通出体[42]。
「资粮位中能深信解」,虽亦「伏除」,未多分故,少而不说。「信解」初增,但名「信解」。至下当知[43]。
【论文】
九‧三○ 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答渐入。
【述记‧卷五十三】
初、伏「所取」,次、伏「能取」。「伏」令不起,故名为「除」;非离「伏」时,别名「除…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总明所入位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