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

  佛使比丘的自然内观法

  以「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定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在高度禅定中,容易体验极度的快乐,因而对它粘着,或是误以为那就是涅槃的道果。「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就充份足够作内观,而完全没有任何坏处,没有「系统训练」所产生的禅定的缺点。

  经典上,有许多地方谈到,人们在自然的情况下获得各种阶段的觉悟,一般发生在佛陀在场时,在其后很多的教师也是如此。人们并没有采用后期论典所教的方式:于森林内坐着,专心地练习把专注力集中在某个对象。

  很明显地,佛陀最早的五个弟子经由听到有关「无我」的谈话,以及后来千位弟子听到有关《炽燃经》的教导而开悟,这不是一种系统式的训练,然而,内观的智慧就自然地产生。这些例子明白显示,当一个人想要明白了解问题时,定力就会自动、自然地产生,而且其引发的内观,可以非常深刻而稳定。就像我们做算术时,心会自动、自然地集中,又如,当我们在瞄准目标射击时,心会自动地集中、平稳。这就是心如何自然地产生定力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一点也不神秘、神奇或令人敬畏,因此我们常常完全忽视它,事实上经由此种自然产生的定力,多数人就可获得解脱。仅经由自然的定力我们就可以获得解脱、涅槃、圆满的觉悟。

  所以请不要忽视这种自然产生的定力,它是我们很多人已经拥有或有能力去开发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它成功地开悟,就像古时的人一样得到,而不须知道现代的专注技巧。

  想对我们身心世界,也就是五蕴有完整的认识,其所需具备之内在觉察力,必须经过几个阶段。

  

  (1)喜悦

  第一个阶段是喜悦。把一件事情做好,或是布施(可说是获得功德最基本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喜悦。再高一些是道德或完全清净的言行,它会带来更大的喜悦。比这两种更高的是来自定的喜悦。即使是最低层次的定力,都能带来很大的喜悦。

  

  (2)平静

  当喜悦引发之后,它能够使我们的心「平静」下来。通常,我们的心不易自制,不断受到外在各种念头及感受的诱惑而成为奴隶,一直起伏不定。但是随着内心喜悦的建立,内心的平静、稳定也跟着增加。

  

  (3)定

  当稳定度良好时,会产生完全的「定」。这时候内心平静、稳定、富弹性、收放自如、轻盈、自在,适合于处理任何事情,尤其是清除烦恼。

  这样的喜悦与宁静并不会使心死寂、顽固如同顽石一样,绝对不会发生这样。此时内心平静,更适合思考与内观,身体很正常。这时的心是完全明朗、冷静、稳定与自制,换句话说,非常适合工作与认知。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定的程度,而不是坐着不动如石的高度专注,完全缺乏觉性这,种高度专注不适合分析事情真相,深度集中的心,全然无法透视真相,它是一种无觉知的状态,不适合作内观。深度专注是内观的一个主要障碍。当要做内观时,必须离开深定,回到较低程度的定,然后才能运用心力。深度的专注祇是工具,我们宁可将目标锁在适合内观的平静、稳定的心,由此获得对身心整个世界的正见。这种内观是自然产生的内观,就像佛弟子亲闻佛陀说法后自然获得一样。这导向于正确思惟,并带来正见。而它并不需要任何仪式,也没有什么神秘。

  但这并不表示内观一蹴即成。因定力的强度及运用的不同,随时可能获得第一阶的内观智,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觉悟。透过定与清晰地观察,将能感受到非常特殊、深刻的内观经验。如果获得的是正确的内观智,就能亲身体会实相,当练习熟练,体会随之深化,终而对所有的现象都能如实知见。即使获得些微的内观力,也可能使人得到圣者的最初果位,假使没有达到这种成就,至少也能使人有高尚的品德。如果环境配合,而且内心建立足够的品质,甚至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脱,这完全看环境。但是,祇要内心拥有自然的定,内观智就一定会生起,而能或多或少接近实相。

  

  (4)如实知见

  所谓如实知见,指的是看清事物的无常(暂时性)、苦(不完美)与无我,了解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存有;任何东西都不值得去抓牢、去粘着为「我」、「我所有」、「好」、「坏」、「可取」、「可拾」。即使祇是概念或记忆上的喜欢或厌恶,都是粘着。我们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存有,意思是指没有任何事情值得粘着。「追求」就是把心放在财产、地位、健康或任何喜欢的东西上,「存有」就是执着自我的形象,将自己的身份确定成丈夫、妻子、富人、穷人、胜者、败者、人类或自己。如果我们深入观察,成为自己是毫无乐趣,因为企图成为任何东西都是痛苦的,相反地,如果完全放弃对「我」的粘着,就不会有痛苦,这就是前述不值得成为任何东西,祇要粘着「我」就必受苦的意义。当存在「我」,必然生起与之相对的、属于这个我的「我所」,因此一个人有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这个,「我的」那个等等,然后一个人就有了做为一个丈夫或妻子、主人或仆人等的责任。而为了维持「我」,就要挣扎,而这些麻烦与挣扎,其实是盲目迷恋或粘着「我」的自然结果。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我们就不该工作,或不该累积财富、地位和财产?」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了解,一个具备正确知识与理解的人,远比一个受制于贪欲而缺少理解的人,更适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们当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现前,不要因贪欲而工作,如此,无论工作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都能顺其自然,心无挂碍。佛陀与他的许多弟子,都是完全没有贪欲,仍然做出比我们所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在记载佛陀生平的文字中发现,佛陀一天祇睡四小时,而其余时间则在工作。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痛苦,这是最好的心态。不要有肉体是「我」在控制的概念,祇有明辨的智慧使身体自然活动,这种智慧能让身心过程自然开展、毫无执取、贪求。佛陀的例子显示,明辨力与慈悲足以让没有贪求的人生机盎然,比受制于贪欲的人做更多助人的事。烦恼中的人,因为自私而祇做利于自己的事,相反地,觉悟的人完全无私地做事。

  

  (5)厌离

  当我们确实领悟到,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厌离之心会随着内观的深浅而有程度不同的显露,这些是执着松动而消失的征兆,是我们从长久的奴隶状态开始解脱的征兆。

  

  (6)离欲

  这样的离欲祇有在一个人厌倦对事物粘着的时候,才会发生。

  

  (7)解脱

  一旦离欲了,就自然、自发地自缠结中脱离出来,就好象一个人被绳子绑紧,而现在要松绑了;也好比衣服上的污点,因浸泡在清洁剂而洗净。这种从粘着于世界或物体的状态中突破的过程,佛陀称为「解脱」,这个阶段虽然不是解脱的最后阶段,却是趋向完全解脱的最重要阶段。而且一个人到了这一程度后,肯定可以完全从痛苦解脱出来。

  

  (8)清净

  对物质、感受与概念的粘着一旦消除,个人就不再是世界的奴隶;以前受到贪、瞋、痴污染的人,变成清净无染的人。

  

  (9)清凉、涅槃

  自贪爱世界中突破而不执着,达到纯净、自然的状况;一旦获得此种真正的纯净,会带来真正的平静、冷静,而不再慌乱、争执、苦恼。佛陀称呼这种从压迫和扰动中解脱的状态为「清凉」,这是一种在任何状况都能保持冷静、泰然的境界,也就是在此世就处在「涅槃」状态。

  涅槃被翻译为「苦之消失」,若从另个角度看,又意味「熄灭」、「不受后有」;所以,涅槃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是灭除烦恼、热恼,不再有任何形式之束缚与限制,另一个是熄灭,就是不再有引起未来痛苦的燃料。综合这两个意义,其实就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境界。涅槃还有别的解释,如痛苦的熄灭、染着的完全消除。

  综观自然内观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于每天的生活中体验「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这句真理而获得涅槃、解脱。任何想要体会解脱的人,必须努力净化自己,发展个人良好的德行,在这样的净化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工作或休闲都充满喜悦,由此喜悦自然引发精神的明净、鲜活、平静和宁静,并能自然、自发地使心去思惟与观察,这种观察能生起内观智慧看清「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自然会放掉过去紧抓、粘着的贪心,能够自以往事物中的「我」、「我所」挣脱出来,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痛苦不再有任何栖息落脚处,灭苦的目标于是完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然的禅修方式获得的成就。这种超越粘着、超越了将任何经验或事物当做「我」、「我所」的内在清凉,就是清净道的最后目标,也是佛陀的真正解脱。

  帕奥禅师的方法

  

  第一﹒如何培养入出息念

  

  壹﹒入出息念的培养

  1. 在《大念住经》中,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培养。他说: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赴森林,或往树下,或住空屋,盘腿而坐,端正身体,系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彼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或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我学觉了全身而入息。』『我学觉了全身而出息。』

  『我学寂止身行而入息。』『我学寂止身行而出息。』」

  2. 开始禅修时,要舒适地坐着,当呼吸经由鼻孔入出于身体时,试着觉知呼吸。你要在鼻子的下方或鼻孔周围的部位感觉到它。不要跟随呼吸跑到体内或体外,只在呼吸扫过及接触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围的部位,觉知呼吸。如果你跟随…

《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林崇安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