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

  佛使比丘的自然內觀法

  以「自然方式」産生的定力,通常已經足夠用來內觀,而由「系統訓練」所得到的定力,不但往往超過所需,甚至可能會産生對這種高度禅定的錯誤滿足。在高度禅定中,容易體驗極度的快樂,因而對它粘著,或是誤以爲那就是涅槃的道果。「自然方式」産生的定就充份足夠作內觀,而完全沒有任何壞處,沒有「系統訓練」所産生的禅定的缺點。

  經典上,有許多地方談到,人們在自然的情況下獲得各種階段的覺悟,一般發生在佛陀在場時,在其後很多的教師也是如此。人們並沒有采用後期論典所教的方式:于森林內坐著,專心地練習把專注力集中在某個對象。

  很明顯地,佛陀最早的五個弟子經由聽到有關「無我」的談話,以及後來千位弟子聽到有關《熾燃經》的教導而開悟,這不是一種系統式的訓練,然而,內觀的智慧就自然地産生。這些例子明白顯示,當一個人想要明白了解問題時,定力就會自動、自然地産生,而且其引發的內觀,可以非常深刻而穩定。就像我們做算術時,心會自動、自然地集中,又如,當我們在瞄准目標射擊時,心會自動地集中、平穩。這就是心如何自然地産生定力的方式。由于這種方式一點也不神秘、神奇或令人敬畏,因此我們常常完全忽視它,事實上經由此種自然産生的定力,多數人就可獲得解脫。僅經由自然的定力我們就可以獲得解脫、涅槃、圓滿的覺悟。

  所以請不要忽視這種自然産生的定力,它是我們很多人已經擁有或有能力去開發的東西。我們可以利用它成功地開悟,就像古時的人一樣得到,而不須知道現代的專注技巧。

  想對我們身心世界,也就是五蘊有完整的認識,其所需具備之內在覺察力,必須經過幾個階段。

  

  (1)喜悅

  第一個階段是喜悅。把一件事情做好,或是布施(可說是獲得功德最基本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喜悅。再高一些是道德或完全清淨的言行,它會帶來更大的喜悅。比這兩種更高的是來自定的喜悅。即使是最低層次的定力,都能帶來很大的喜悅。

  

  (2)平靜

  當喜悅引發之後,它能夠使我們的心「平靜」下來。通常,我們的心不易自製,不斷受到外在各種念頭及感受的誘惑而成爲奴隸,一直起伏不定。但是隨著內心喜悅的建立,內心的平靜、穩定也跟著增加。

  

  (3)定

  當穩定度良好時,會産生完全的「定」。這時候內心平靜、穩定、富彈性、收放自如、輕盈、自在,適合于處理任何事情,尤其是清除煩惱。

  這樣的喜悅與甯靜並不會使心死寂、頑固如同頑石一樣,絕對不會發生這樣。此時內心平靜,更適合思考與內觀,身體很正常。這時的心是完全明朗、冷靜、穩定與自製,換句話說,非常適合工作與認知。這正是我們要追求的定的程度,而不是坐著不動如石的高度專注,完全缺乏覺性這,種高度專注不適合分析事情真相,深度集中的心,全然無法透視真相,它是一種無覺知的狀態,不適合作內觀。深度專注是內觀的一個主要障礙。當要做內觀時,必須離開深定,回到較低程度的定,然後才能運用心力。深度的專注祇是工具,我們甯可將目標鎖在適合內觀的平靜、穩定的心,由此獲得對身心整個世界的正見。這種內觀是自然産生的內觀,就像佛弟子親聞佛陀說法後自然獲得一樣。這導向于正確思惟,並帶來正見。而它並不需要任何儀式,也沒有什麼神秘。

  但這並不表示內觀一蹴即成。因定力的強度及運用的不同,隨時可能獲得第一階的內觀智,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覺悟。透過定與清晰地觀察,將能感受到非常特殊、深刻的內觀經驗。如果獲得的是正確的內觀智,就能親身體會實相,當練習熟練,體會隨之深化,終而對所有的現象都能如實知見。即使獲得些微的內觀力,也可能使人得到聖者的最初果位,假使沒有達到這種成就,至少也能使人有高尚的品德。如果環境配合,而且內心建立足夠的品質,甚至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脫,這完全看環境。但是,祇要內心擁有自然的定,內觀智就一定會生起,而能或多或少接近實相。

  

  (4)如實知見

  所謂如實知見,指的是看清事物的無常(暫時性)、苦(不完美)與無我,了解到沒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存有;任何東西都不值得去抓牢、去粘著爲「我」、「我所有」、「好」、「壞」、「可取」、「可拾」。即使祇是概念或記憶上的喜歡或厭惡,都是粘著。我們說沒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存有,意思是指沒有任何事情值得粘著。「追求」就是把心放在財産、地位、健康或任何喜歡的東西上,「存有」就是執著自我的形象,將自己的身份確定成丈夫、妻子、富人、窮人、勝者、敗者、人類或自己。如果我們深入觀察,成爲自己是毫無樂趣,因爲企圖成爲任何東西都是痛苦的,相反地,如果完全放棄對「我」的粘著,就不會有痛苦,這就是前述不值得成爲任何東西,祇要粘著「我」就必受苦的意義。當存在「我」,必然生起與之相對的、屬于這個我的「我所」,因此一個人有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這個,「我的」那個等等,然後一個人就有了做爲一個丈夫或妻子、主人或仆人等的責任。而爲了維持「我」,就要掙紮,而這些麻煩與掙紮,其實是盲目迷戀或粘著「我」的自然結果。

  有人會問︰「如果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我們就不該工作,或不該累積財富、地位和財産?」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了解,一個具備正確知識與理解的人,遠比一個受製于貪欲而缺少理解的人,更適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們當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現前,不要因貪欲而工作,如此,無論工作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都能順其自然,心無挂礙。佛陀與他的許多弟子,都是完全沒有貪欲,仍然做出比我們所做的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可在記載佛陀生平的文字中發現,佛陀一天祇睡四小時,而其余時間則在工作。

  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痛苦,這是最好的心態。不要有肉體是「我」在控製的概念,祇有明辨的智慧使身體自然活動,這種智慧能讓身心過程自然開展、毫無執取、貪求。佛陀的例子顯示,明辨力與慈悲足以讓沒有貪求的人生機盎然,比受製于貪欲的人做更多助人的事。煩惱中的人,因爲自私而祇做利于自己的事,相反地,覺悟的人完全無私地做事。

  

  (5)厭離

  當我們確實領悟到,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或存有,厭離之心會隨著內觀的深淺而有程度不同的顯露,這些是執著松動而消失的征兆,是我們從長久的奴隸狀態開始解脫的征兆。

  

  (6)離欲

  這樣的離欲祇有在一個人厭倦對事物粘著的時候,才會發生。

  

  (7)解脫

  一旦離欲了,就自然、自發地自纏結中脫離出來,就好象一個人被繩子綁緊,而現在要松綁了;也好比衣服上的汙點,因浸泡在清潔劑而洗淨。這種從粘著于世界或物體的狀態中突破的過程,佛陀稱爲「解脫」,這個階段雖然不是解脫的最後階段,卻是趨向完全解脫的最重要階段。而且一個人到了這一程度後,肯定可以完全從痛苦解脫出來。

  

  (8)清淨

  對物質、感受與概念的粘著一旦消除,個人就不再是世界的奴隸;以前受到貪、瞋、癡汙染的人,變成清淨無染的人。

  

  (9)清涼、涅槃

  自貪愛世界中突破而不執著,達到純淨、自然的狀況;一旦獲得此種真正的純淨,會帶來真正的平靜、冷靜,而不再慌亂、爭執、苦惱。佛陀稱呼這種從壓迫和擾動中解脫的狀態爲「清涼」,這是一種在任何狀況都能保持冷靜、泰然的境界,也就是在此世就處在「涅槃」狀態。

  涅槃被翻譯爲「苦之消失」,若從另個角度看,又意味「熄滅」、「不受後有」;所以,涅槃包含兩個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個是滅除煩惱、熱惱,不再有任何形式之束縛與限製,另一個是熄滅,就是不再有引起未來痛苦的燃料。綜合這兩個意義,其實就是一種完全自由的境界。涅槃還有別的解釋,如痛苦的熄滅、染著的完全消除。

  綜觀自然內觀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方法可以使人于每天的生活中體驗「沒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這句真理而獲得涅槃、解脫。任何想要體會解脫的人,必須努力淨化自己,發展個人良好的德行,在這樣的淨化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無論工作或休閑都充滿喜悅,由此喜悅自然引發精神的明淨、鮮活、平靜和甯靜,並能自然、自發地使心去思惟與觀察,這種觀察能生起內觀智慧看清「沒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自然會放掉過去緊抓、粘著的貪心,能夠自以往事物中的「我」、「我所」掙脫出來,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痛苦不再有任何棲息落腳處,滅苦的目標于是完成。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用自然的禅修方式獲得的成就。這種超越粘著、超越了將任何經驗或事物當做「我」、「我所」的內在清涼,就是清淨道的最後目標,也是佛陀的真正解脫。

  帕奧禅師的方法

  

  第一﹒如何培養入出息念

  

  壹﹒入出息念的培養

  1. 在《大念住經》中,佛陀教導入出息念的培養。他說:

  「諸比丘!于此,比丘往赴森林,或往樹下,或住空屋,盤腿而坐,端正身體,系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或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我學覺了全身而入息。』『我學覺了全身而出息。』

  『我學寂止身行而入息。』『我學寂止身行而出息。』」

  2. 開始禅修時,要舒適地坐著,當呼吸經由鼻孔入出于身體時,試著覺知呼吸。你要在鼻子的下方或鼻孔周圍的部位感覺到它。不要跟隨呼吸跑到體內或體外,只在呼吸掃過及接觸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的部位,覺知呼吸。如果你跟隨…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