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上堂法语
(一)金马仑三宝寺万佛戒坛上堂法语(五则)
其一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
名山福地戒坛开,
四众齐心选佛来;
有缘今朝同集会,
他年直聚九莲台!
诸仁者!众生自性,本来清净,只为戒障,多劫轮回,升沉靡定,解
脱无由,言其众苦,曷胜感怆!今也既得人身,复闻正法;又能离尘远俗,辞亲学道,披如来之法服,相见丈夫,登三坛之戒品,心预圣流。遇 此胜缘,良深庆幸!第佛道长远,尚须勤劳策进,如功用行,才不负其初 心。歧路莫徘徊,化城非久憩之地;前程望万里,宝所乃解脱之场。
今有缁素信家,敬设上堂大齐一堂,恭为诸仁者发心学道,志求菩 提,供养十方三宝,普及一切众生;若能「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所获 福德,岂可思议。然此菩提,又怎 求得?且拈半偈,作一转语:
久经磨链镜方净,踏尽崎岖路始平!
其二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法师上堂法语
扬眉与瞬目,无非宣妙谛;
擎拳或拈花,皆显第一义。
楞严经云:「此方正教体,清净在音闻」;然妙行无住,岂可求之以 迹象,至道亡言,未必皆闻於声尘。故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昔日须菩提尊者林间宴坐,默然入定,忽觉天花飘散空中,缤纷而下。尊者问 是谁在散花?天云我是帝释。问为何散花?天谓:「尊者善说般若,以是 散花供养」。尊者云:「我本无说」。天云:「我亦无闻」。无说无闻, 是为真说真闻。
兹有诸大护法众等,各设上堂大斋,供佛及僧,祈福延龄:并邀山僧 上堂说法。夫法本无言,云何可说?且法性本空,功勋又是何在?振 锡云:
般若无言真功德,天花飘散一坛香。
其三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
妄境纷纷扰,性地本无尘,
能空诸所有,元来幻即真。
众生著有,遂逐根尘而流转;诸法皆空,觑透色相以契真。此一真空,纤尘不染,然不舍俗谛,则法法皆备。今传三坛戒法,续佛慧命,此戒法即诸法中之一法也。梵语昆尼,此云善治,以受持戒法,善能调治其 心也。亦云灭,灭贪瞠痴之恶,成身口意之善也。又云户罗,义为清凉, 以凡火全消,圣地清凉,惑尽情空,得大自在,学佛之目标,於此达焉。
今有善信众等,修斋设供,即供此无上戒法,以求阿耨菩提也;盖佛 无戒不成,僧无戒难就,是则一切众生迷悟升沉,皆有关於戒之具缺与 否,然欲严净昆尼,以臻定慧之至境,其将如之何而可耶?偈曰:
性海不波妄浪息,
迷云拨去戒光升。
其四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
三藏教义重 尼,
佛般涅槃此为师;
五夏专精遗训在,
相将攻错莫迟疑!
佛法要义,三藏总持,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三学增上,学佛事毕;盖理解重在经论,行持须遵律仪,由戒生定,依定发慧,始能断惑证真,获大解脱。是故璎珞戒经云:「初入佛门,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基」。今诸新戒大德,发心披剃,业经二坛正授,必能守护尸罗。自兹敦品励学,已入比丘之僧数;严容肃仪,方为檀那之福田。
兹有三宝寺与 卢寺职事,为本公八旬祝筵,并植般若良因,期登菩提妙果,敬设上堂大斋,供众结缘,请僧登坛说法,即此说法一句,又怎 生道?
儒宗仁义礼为先,
佛主律仪定慧全;
欲向檀那酬厚德,
须从听教与参禅!
其五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法师上堂法语
宿植善根力,闻法更出家;
修习四念处,期开七觉花!
金刚经云:「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 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法生信,一切德如是,更 况出家受持净戒,修习圣道乎?乃者诸仁来山,秉受三坛净戒,期成三乘 四果,为如来之嫡子,作众生之良导,应自生庆幸!尤以大戒三聚:誓断一 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生,无生不度。如是 断恶,何恶不断,如是修道,何道不克!
今诸仁者,并诸护戒信众士女,为念生死苦,发菩提心,受诸净戒; 复念人天路上,种福为先,乃向十方三宝,刹海众生,供斋结缘,请僧上 堂说法一句,又如何道得耶?拄杖云:
捉贼以戒兵,定力捆以绳;
扫荡五蕴山,慧剑不留情!
(二)马佛总短期出家上堂法语(五则)
得戒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其一)
无位真人在,六窗宁用关?
不与万法侣,浑然法界宽。
佛说三藏教,律仪为轨范, 尼常在世,正法即久住。梵语 奈耶,华语译为灭,净意护身口,贪瞠痴自绝。或译为律仪,外护有七支,内心无攀缘,意马不奔驰。沙弥号息慈,十戒固其基,三聚之根本,比丘之阶梯。行远须自迩,登高必自卑,希圣与希贤,唯此以为依。
今有三慧讲堂信徒庄心友、陈心常、林景坡、林心瑛、梅心琼等为植福延寿事,敬设上堂大斋,供养十方三宝,刹海万灵,请僧说法语,又如何施设呢?
日沐 尼法,闻薰长圣胎;
消除诸戒障,性地觉花开。
得戒和尚上竺下摩上堂说法(其二)
六度宏开首布施,
人天福乐
随;
更能体达三空旨,
无得正观寂照时。
经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生,若无一切生,何用一切法!是以菩提成道,鹿苑谈经,先说五戒十善,开人天之觉路,次则六度三空,融般若之真谛。有漏苦多,省爱河之沉溺;无为福胜,期彼岸之逍遥。昔日初祖西来,梁武帝见而问之曰:朕自皈依三尊,供斋度僧,修桥 路,所获功德,究有几多?祖曰:是皆人天有漏之因,并无功德!帝愕然曰:此非功德,如何才是真功德呢?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今有拿督刘惠城、拿汀陈君玉伉俪。三慧讲堂、佛缘林、佛宝林、宝 林法苑等四众同人,敬设上堂大斋,供佛及僧,祈求福德,普结善缘;然 则福德性空,云何可求?如能体达性空无相而无不相,则无上菩提,庶几 可期矣。偈曰:
木落千峰万象秋,
本源性地乐无愁;
有朝摸到娘生鼻,
山自青青水自流。
得戒和尚竺摩法师上堂法语(其三)
有缘同聚会,
意在学无为。
祝发现僧相,
首重习律仪!
诸仁者:佛法如大海,其深不可测,竖穷於三际,横遍於十方。然法门虽广至八万四干,约之不出三藏十二部经之教法,与不立文字,教外别 传之证法。神秀禅师言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 惹尘埃」。此乃渐教法门,如法华之「渐渐修行,皆可成道」也。如慧能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吻,何处惹尘埃」,此即 顿教法门,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也。
昔有梵志献花供养,佛接花擎於手中,默然无言,大众惶愕失措,不 知是何意义?唯迦叶头陀,破颜微笑,佛会其意,已契无言之旨,乃告之 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於汝」。此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微妙法门,便是证法。
今诸短期出家之新学者,从受持沙弥十戒起,即先学习律仪与教法为 基础,以期来日悟契证法。今有护戒三师及诸大护法,为祈福消灾,敬设 上堂大斋供佛及僧,普及一切含识,乃请僧说法指津,又如何说道呢?拄 杖曰:
尼久住正法住,
初心修学要殷勤!
识得娘生真面目,
法王座下许为亲。
得戒和尚竺摩法师上堂法语(其四)
我佛灭度时,
嘱以戒为师;
发心持净戒,
精进莫迟疑!
佛陀一生,为教牺牲。说法四十五年,谈经三百余会,能诠教法,不 出经律论三藏,所诠义理,乃在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 慧学。宋灵芝元照律师云
持戒如捉贼,修定如绑贼,发慧如杀贼。良以 三学为无漏法,能灭三惑烦恼贼,方入涅槃正法城。
佛有七众弟子,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夷。 戒法有五类,即在家之五戒、八戒,出家之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今 仁等所受者为沙弥十戒,受此十戒,近为进比丘之阶梯,远为入菩萨戒之 根本。保此戒德基础,兼发菩提大心,成圣成佛,庶几可期!
兹有持戒护戒者,为修般若良因,以祈菩提智果,敬设上堂大齐,上 供刹海圣贤,下及六道众生,请僧开示,为说偈曰:
发起殷重心,
至诚受十戒,
息恶善行慈,
自他两利长。
得戒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其五)
佛法有言说,
不如无言好;
有言乖其宗,
无言契於道!
佛法以教为体,以禅为髓;故法有证教之分,机得利钝之别,自教法言,俗谛门头,万法具备,而下愚不识,分别错失;自证法言,实际理地,一尘不立,而上智颖悟,当体契达。昔有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大士登…
《竺摩法师法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