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上堂法語
(一)金馬侖叁寶寺萬佛戒壇上堂法語(五則)
其一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語
名山福地戒壇開,
四衆齊心選佛來;
有緣今朝同集會,
他年直聚九蓮臺!
諸仁者!衆生自性,本來清淨,只爲戒障,多劫輪回,升沈靡定,解
脫無由,言其衆苦,曷勝感怆!今也既得人身,複聞正法;又能離塵遠俗,辭親學道,披如來之法服,相見丈夫,登叁壇之戒品,心預聖流。遇 此勝緣,良深慶幸!第佛道長遠,尚須勤勞策進,如功用行,才不負其初 心。歧路莫徘徊,化城非久憩之地;前程望萬裏,寶所乃解脫之場。
今有缁素信家,敬設上堂大齊一堂,恭爲諸仁者發心學道,志求菩 提,供養十方叁寶,普及一切衆生;若能「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所獲 福德,豈可思議。然此菩提,又怎 求得?且拈半偈,作一轉語:
久經磨鏈鏡方淨,踏盡崎岖路始平!
其二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法師上堂法語
揚眉與瞬目,無非宣妙谛;
擎拳或拈花,皆顯第一義。
楞嚴經雲:「此方正教體,清淨在音聞」;然妙行無住,豈可求之以 迹象,至道亡言,未必皆聞於聲塵。故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又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昔日須菩提尊者林間宴坐,默然入定,忽覺天花飄散空中,缤紛而下。尊者問 是誰在散花?天雲我是帝釋。問爲何散花?天謂:「尊者善說般若,以是 散花供養」。尊者雲:「我本無說」。天雲:「我亦無聞」。無說無聞, 是爲真說真聞。
茲有諸大護法衆等,各設上堂大齋,供佛及僧,祈福延齡:並邀山僧 上堂說法。夫法本無言,雲何可說?且法性本空,功勳又是何在?振 錫雲:
般若無言真功德,天花飄散一壇香。
其叁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語
妄境紛紛擾,性地本無塵,
能空諸所有,元來幻即真。
衆生著有,遂逐根塵而流轉;諸法皆空,觑透色相以契真。此一真空,纖塵不染,然不舍俗谛,則法法皆備。今傳叁壇戒法,續佛慧命,此戒法即諸法中之一法也。梵語昆尼,此雲善治,以受持戒法,善能調治其 心也。亦雲滅,滅貪瞠癡之惡,成身口意之善也。又雲戶羅,義爲清涼, 以凡火全消,聖地清涼,惑盡情空,得大自在,學佛之目標,於此達焉。
今有善信衆等,修齋設供,即供此無上戒法,以求阿耨菩提也;蓋佛 無戒不成,僧無戒難就,是則一切衆生迷悟升沈,皆有關於戒之具缺與 否,然欲嚴淨昆尼,以臻定慧之至境,其將如之何而可耶?偈曰:
性海不波妄浪息,
迷雲撥去戒光升。
其四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語
叁藏教義重 尼,
佛般涅槃此爲師;
五夏專精遺訓在,
相將攻錯莫遲疑!
佛法要義,叁藏總持,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叁學增上,學佛事畢;蓋理解重在經論,行持須遵律儀,由戒生定,依定發慧,始能斷惑證真,獲大解脫。是故璎珞戒經雲:「初入佛門,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基」。今諸新戒大德,發心披剃,業經二壇正授,必能守護屍羅。自茲敦品勵學,已入比丘之僧數;嚴容肅儀,方爲檀那之福田。
茲有叁寶寺與 盧寺職事,爲本公八旬祝筵,並植般若良因,期登菩提妙果,敬設上堂大齋,供衆結緣,請僧登壇說法,即此說法一句,又怎 生道?
儒宗仁義禮爲先,
佛主律儀定慧全;
欲向檀那酬厚德,
須從聽教與參禅!
其五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法師上堂法語
宿植善根力,聞法更出家;
修習四念處,期開七覺花!
金剛經雲:「於此章句,能生信心,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 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法生信,一切德如是,更 況出家受持淨戒,修習聖道乎?乃者諸仁來山,秉受叁壇淨戒,期成叁乘 四果,爲如來之嫡子,作衆生之良導,應自生慶幸!尤以大戒叁聚:誓斷一 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生,無生不度。如是 斷惡,何惡不斷,如是修道,何道不克!
今諸仁者,並諸護戒信衆士女,爲念生死苦,發菩提心,受諸淨戒; 複念人天路上,種福爲先,乃向十方叁寶,刹海衆生,供齋結緣,請僧上 堂說法一句,又如何道得耶?拄杖雲:
捉賊以戒兵,定力捆以繩;
掃蕩五蘊山,慧劍不留情!
(二)馬佛總短期出家上堂法語(五則)
得戒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語(其一)
無位真人在,六窗甯用關?
不與萬法侶,渾然法界寬。
佛說叁藏教,律儀爲軌範, 尼常在世,正法即久住。梵語 奈耶,華語譯爲滅,淨意護身口,貪瞠癡自絕。或譯爲律儀,外護有七支,內心無攀緣,意馬不奔馳。沙彌號息慈,十戒固其基,叁聚之根本,比丘之階梯。行遠須自迩,登高必自卑,希聖與希賢,唯此以爲依。
今有叁慧講堂信徒莊心友、陳心常、林景坡、林心瑛、梅心瓊等爲植福延壽事,敬設上堂大齋,供養十方叁寶,刹海萬靈,請僧說法語,又如何施設呢?
日沐 尼法,聞薰長聖胎;
消除諸戒障,性地覺花開。
得戒和尚上竺下摩上堂說法(其二)
六度宏開首布施,
人天福樂
隨;
更能體達叁空旨,
無得正觀寂照時。
經雲: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生,若無一切生,何用一切法!是以菩提成道,鹿苑談經,先說五戒十善,開人天之覺路,次則六度叁空,融般若之真谛。有漏苦多,省愛河之沈溺;無爲福勝,期彼岸之逍遙。昔日初祖西來,梁武帝見而問之曰:朕自皈依叁尊,供齋度僧,修橋 路,所獲功德,究有幾多?祖曰:是皆人天有漏之因,並無功德!帝愕然曰:此非功德,如何才是真功德呢?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今有拿督劉惠城、拿汀陳君玉伉俪。叁慧講堂、佛緣林、佛寶林、寶 林法苑等四衆同人,敬設上堂大齋,供佛及僧,祈求福德,普結善緣;然 則福德性空,雲何可求?如能體達性空無相而無不相,則無上菩提,庶幾 可期矣。偈曰:
木落千峰萬象秋,
本源性地樂無愁;
有朝摸到娘生鼻,
山自青青水自流。
得戒和尚竺摩法師上堂法語(其叁)
有緣同聚會,
意在學無爲。
祝發現僧相,
首重習律儀!
諸仁者:佛法如大海,其深不可測,豎窮於叁際,橫遍於十方。然法門雖廣至八萬四幹,約之不出叁藏十二部經之教法,與不立文字,教外別 傳之證法。神秀禅師言
「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 惹塵埃」。此乃漸教法門,如法華之「漸漸修行,皆可成道」也。如慧能 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吻,何處惹塵埃」,此即 頓教法門,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也。
昔有梵志獻花供養,佛接花擎於手中,默然無言,大衆惶愕失措,不 知是何意義?唯迦葉頭陀,破顔微笑,佛會其意,已契無言之旨,乃告之 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於汝」。此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微妙法門,便是證法。
今諸短期出家之新學者,從受持沙彌十戒起,即先學習律儀與教法爲 基礎,以期來日悟契證法。今有護戒叁師及諸大護法,爲祈福消災,敬設 上堂大齋供佛及僧,普及一切含識,乃請僧說法指津,又如何說道呢?拄 杖曰:
尼久住正法住,
初心修學要殷勤!
識得娘生真面目,
法王座下許爲親。
得戒和尚竺摩法師上堂法語(其四)
我佛滅度時,
囑以戒爲師;
發心持淨戒,
精進莫遲疑!
佛陀一生,爲教犧牲。說法四十五年,談經叁百余會,能诠教法,不 出經律論叁藏,所诠義理,乃在戒定慧叁學。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 慧學。宋靈芝元照律師雲
持戒如捉賊,修定如綁賊,發慧如殺賊。良以 叁學爲無漏法,能滅叁惑煩惱賊,方入涅槃正法城。
佛有七衆弟子,曰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夷。 戒法有五類,即在家之五戒、八戒,出家之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今 仁等所受者爲沙彌十戒,受此十戒,近爲進比丘之階梯,遠爲入菩薩戒之 根本。保此戒德基礎,兼發菩提大心,成聖成佛,庶幾可期!
茲有持戒護戒者,爲修般若良因,以祈菩提智果,敬設上堂大齊,上 供刹海聖賢,下及六道衆生,請僧開示,爲說偈曰:
發起殷重心,
至誠受十戒,
息惡善行慈,
自他兩利長。
得戒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語(其五)
佛法有言說,
不如無言好;
有言乖其宗,
無言契於道!
佛法以教爲體,以禅爲髓;故法有證教之分,機得利鈍之別,自教法言,俗谛門頭,萬法具備,而下愚不識,分別錯失;自證法言,實際理地,一塵不立,而上智穎悟,當體契達。昔有梁武帝請傅大士講金剛經,大士登…
《竺摩法師法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