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阿毗達摩義論

  攝阿毗達摩義論(注1)

  

  阿耨樓陀造(注2)葉均譯

  

   目錄 原文頁碼

  

  第一 攝心分別品……………………………………………(1)

   一、五十四欲界心………………………………………(1)

   1.十二不善心………………………………………(1)

   2.十八無因心………………………………………(2)

   3.二十四有因心……………………………………(2)

   二、十五色界心…………………………………………(3)

   叁、十二無色界心………………………………………(4)

   四、八出世間心…………………………………………(4)

   五、一百二十一心………………………………………(5)

  

  第二 攝心所分別品…………………………………………(9)

   一、五十二心所的分類…………………………………(9)

   二、什幺心所與什幺心相應……………………………(9)

   1.與遍一切心心所及雜心所相應的心………… (10)

   2.與不善心所相應的心………………………… (10)

   3.與淨心所相應的心…………………………… (11)

   叁、什幺心與什幺心所相應………………………… (12)

   1.與出世間心相應的心所……………………… (12)

   2.與色無色界心相應的心所…………………… (12)

   3.與欲界淨心相應的心所……………………… (13)

   4.與不善心相應的心所………………………… (14)

   5.與無因心相應的心所………………………… (15)

  

  第叁 攝雜分別品………………………………………… (19)

   一、攝受……………………………………………… (19)

   二、攝因……………………………………………… (18)

   叁、攝作用…………………………………………… (20)

   四、攝門……………………………………………… (21)

   五、攝所緣…………………………………………… (22)

   六、攝所依…………………………………………… (24)

  

  第四 攝路分別品………………………………………… (30)

   一、六種六法………………………………………… (30)

   二、通過五門的心識過程…………………………… (30)

   叁、通過欲界意門的心識過程……………………… (32)

   四、上二界及出世間的禅心過程…………………… (32)

   五、彼所緣的決定…………………………………… (33)

   六、速行的決定……………………………………… (33)

   七、路心依人的區別………………………………… (34)

   八、諸地路心的區別………………………………… (35)

  

  第五 攝離路分別品……………………………………… (40)

   一、四地……………………………………………… (40)

   二、四種結生………………………………………… (42)

   叁、四業……………………………………………… (42)

   四、四種死與結生的次第…………………………… (45)

  

  第六 攝色分別品………………………………………… (49)

   一、色的列舉………………………………………… (49)

   二、色的分別………………………………………… (50)

   叁、色的等起………………………………………… (50)

   四、色的聚…………………………………………… (51)

   五、色轉起的次第…………………………………… (52)

   六、涅槃論…………………………………………… (54)

  

  第七 攝集分別品………………………………………… (57)

   一、攝不善…………………………………………… (57)

   二、攝雜……………………………………………… (58)

   叁、攝菩提分………………………………………… (59)

   四、攝一切…………………………………………… (60)

  

  第八 攝緣分別品………………………………………… (63)

   一、緣起法…………………………………………… (63)

   二、發趣法…………………………………………… (64)

   叁、施設……………………………………………… (67)

  

  第九 攝業處分別品……………………………………… (70)

   一、止的業處………………………………………… (70)

   1.四十業處……………………………………… (70)

   2.六行者與四十業處適不適…………………… (70)

   3.叁種修習……………………………………… (71)

   4.叁相…………………………………………… (71)

   5.四無色定的程序……………………………… (72)

   6.關于不得安止的業處………………………… (72)

   7.顯現神通……………………………………… (72)

   二、觀的業處………………………………………… (72)

   1.七種清淨……………………………………… (73)

   2.叁解脫門……………………………………… (74)

   3.出世間的四種人……………………………… (74)

   4.滅定…………………………………………… (75)

  

  注釋

  阿耨樓陀及其《攝阿毗達摩義論》

  

  

  

  南無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者!

  

  第一 攝心分別品(注3)

  

  

  <1>、  無上正等正覺者,及諸正法最上僧,

  歸命禮敬我當說:攝阿毗達摩義論。

  此中敘說對法義,依第一義有四種:

  心、心所、色及涅槃,攝一切法盡無遺。

  

  

  <2>、  這裏先說心法有四種,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及出世

  間(心)。

  

  一、五十四欲界心

  

  

  此中欲界(心)是什幺呢?即

  

  1.十二不善心(注4):

  

  (1)喜俱邪見相應無行一(注5),(2)(喜俱邪見相應)有行一(注6),

  (3)喜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4)(喜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

  (5)舍俱邪見相應無行一, (6)(舍俱邪見相應)有行一,

  (7)舍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8)(舍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

  此等八法名爲貪俱心。

  

  (9)憂俱嗔恚相應無行一, (10)(憂俱嗔恚相應)有行一。

  此等二法名爲嗔恚相應心。

  

  (11)舍俱疑相應一,  (12)舍俱掉舉相應一。

  此等二法名爲愚癡心。

  

  如是一切,稱爲十二不善心。

  

  

  <3>、  貪根有八種,嗔癡根各二,

  如是總稱爲:十二不善心。

  

  <4>、  2.十八無因心:

  

  (1)舍俱眼識, (2)(舍俱)耳識,(3)(舍俱)鼻識,

  (4)(舍俱)舌識,(5)苦俱身識, (6)舍俱領受心及

  (7)舍俱推度心(注7)。

  這七種名爲不善異熟心(注8)。

  

  (1)舍俱眼識, (2)(舍俱)耳識,(3)(舍俱)鼻識,

  (4)(舍俱)舌識,(5)樂俱身識, (6)舍俱領受心,

  (7)喜俱推度心(注9)及(8)舍俱推度心。

  這八種名爲無因善異熟心(注10)。

  

  (1)舍俱五門轉向心,(2)(舍俱)意門轉向心及

  (3)喜俱(阿羅漢)笑心。

   這叁種名爲無因唯作心(注11)。

  

     如是一切,稱爲十八無因心。

  

  

  <5>、  不善異熟七,善異熟有八,

  唯作心叁種,爲十八無因。

  除惡及無因,尚余五十九。

  或說九十一,是名爲淨心(注12)。

  

  <6>、  3.二十四有因心:

  (1)喜俱智相應無行一, (2)(喜俱智相應)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應無行一,(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5)舍俱智相應無行一, (6)(舍俱智相應)有行一,

  (7)舍俱智不相應無行一,(8)(舍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這是八種欲界善心(注13)。

  

  (1)喜俱智相應無行一, (2)(喜俱智相應)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應無行一,(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5)舍俱智相應無行一, (6)(舍俱智相應)有行一,

  (7)舍俱智不相應無行一,(8)(舍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

《攝阿毗達摩義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