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

  中庸勝唱

  ---維摩精舍叢書

  口授 鹽亭袁煥仙先生

  編撰 樂清南懷瑾、南充徐劍秋、內江伍所南

  記義 華陽呂寒潭、西充楊介眉、潼南傅仲穆

  記事 鹽亭範天笃、潼南田肇圃、鹽亭黃人俊

  記言 廣漢楊光代、鹽亭王乃鶴、鹽亭鄧嶽高

  校訛 峨山大坪寺釋通寬、峨山龍門洞釋演觀、奉新許建業、內江冷笑岑、內江曾鶴君

  繕稿 隆昌饒盛華

  第一編 總說分

  第二編 正說分

  一、統說中庸 第一章

  二、贊美中庸 第二第叁章

  叁、難行中庸 第四第五章

  四、踐履中庸 第六七八九十章

  五、一趣中庸 第十一章

  六、遍行中庸 第十二十叁十四十五章

  七、保任中庸 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章

  八、顯用中庸 第二十章

  九、要中庸第 二十一至叁十二章

  十、結中庸第 叁十叁章

  第叁編 結說分

  序曰:孔氏之學,該于六經。而子思獨傳《中庸》。漢儒稽文,程朱言理。皆欲探微言,抉大義,以承聖統。而至道叆[雲+費],門戶各標,彼唱此非,莫衷一是。遂使後之學者,迷其徑趨,望洋興歎,不亦大可哀乎!劍秋。懷瑾等比來潛心內籍,棲志心宗,遍叩叢席,得聞鹽亭袁先生煥仙出世維摩精舍,諸方重之。今夏都講,劍秋、懷瑾等數數參谒、叩以心要、先生皆笑而不語。久之乃曰:"若平昔酷嗜何籍?"對曰:"《中庸》。"曰:"何謂中庸?"以不偏不易之義對。曰:"偏而易非中庸邪?則聖人之道隘,而法有增減去取矣。"進曰:"偏與易即中庸邪?"曰:"聖人之道泛,法無去取,中庸之名虛立矣。"如是數問數答,茫然罔措。因與潼南傅仲穆、釋通寬諸君子共師先生。就精舍敷座列席,恭請講授《中庸》。諸子輪記,劍秋、懷瑾校稿。校已,陳先生閱正。意固在乎激策同俦。久之,遂成巨帙。斯帙也,妙葉圓通。義诠孔釋,闡幽揚隱,然諸佛之心燈,振瞶發聾,續吾儒之絕緒、誠劍秋、懷瑾等生平所未常聞,亦即孟荀而後僅有之說也。庸讵知二千余歲已絕之薪傳,得續于今?曠代而下,求孔氏之知音如先生者幾人!幾人!乃請于先生之前曰:"振宗風,正儒學,續衆生之慧命,軌萬有之一行,胥賴是篇,願以公世。"先生不答。侪輩攗摭鸠工,付之剞劂。

  先生鹽亭龍顧井人,父品叁,母氏譚。袁、譚皆邑之望族。以先生夙慧,課責綦嚴。年十叁,即遣應童子試,名列前茅,老宿震之。叁十服官,四十反政,銳志心宗。自反政迄今二十年,朝夕罔替,發明大事。蜀中尊宿潼南傅真吾、大竹蕭靜軒、巴縣朱叔癡、榮縣但懋辛諸先生等,成維摩精舍,恭延先生主法。劍秋、懷瑾共諸子得聞希有義谛,誠先生一音之轉,然亦諸大德共緣之會也。此帙有時以禅說《中庸》,有時以《中庸》說禅,有時《中庸》與禅共說,有時《中庸》與禅共不說。把百千萬億形形色色入一句中,于一句中演出百千萬億形形色色。塵塵剎剎,有有空空。不立一己,不趣他同,誠萬有之奇觀,百類之殊至也。若曰逃禅泥孔,泥孔逃禅,讵曰拘墟?聿雲眼瞎?門人南充徐劍秋,樂清南懷瑾敬序。

  第一編 總說分

  第一章 懸說

  先生曰:"勝義幽邃,離即總殊,曰孔、曰釋、日老、曰莊、耶、回。示範途有千差,原體理非二致。歸其徑于玄宰,溯其說于靈樞,極其理于相外,都非語言能诠、意識能緣。夫意識不能緣、語言不能诠,說者何說?聞者何聞邪?仲尼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固實诠真,讵曰吝法?且非攻異。若然,《詩》、《書》、《論》、《孟》、《禮》、《易》、《春秋》,非儒家者言邪?叁藏十二非釋家者言邪?大小可蘭,新、舊約,乃至《道德》、《南華》、諸子百家,非耶、回、老、莊諸賢哲之言邪?春而仁,夏而榮,秋殺冬藏,彼四時者又無情之言也。有情、無情且費然而言,今曰無說,又曰無聞,無乃非欤?曰:”否!否!”惟無言也,所以成言之大。惟無聞也,所以全聽之絕。大言絕聽,弦外希音,固非探堂達寢者不足以及乎此矣。

  "昔須菩提尊者岩中宴座,諸天雨花,贊歎者曰:”空中雨花。贊歎是何人?雲何贊歎?"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說般若者。”曰:”我于般若未嘗說一字,雲何贊歎?”天曰:”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莊子曰:”言而足,終日言則近道﹔言而不足,終日言則近物。”皆斯義也。明乎此,《詩》,《書》、《論》、《孟》、《禮》、《易》、《春秋》,叁藏十二,乃至耶、回、老,莊、百家等,汗牛充棟,實無一字。惟無一字也,《詩》、《書)、《論》、《孟》、《禮》、《易》、《春秋》、叁藏十二部,乃至耶、回、老,莊,百家,駕日月而常明,亘天地而同枯矣。

  "非僅此也,凡百工技術、聲、光,電、化、山鳴谷響、鳥獸之啼,昆蟲之迹、嶽峙之靜、江流之動,若常若變,若是若非,若長若短,若色若無色,若人若我,若聖若凡,甯越斯義?所謂剎說塵說,叁世一切,牆壁瓦礫等,永日通宵熾然而說也,不然,釋氏不雲不二,孟子讵曰堯舜與人同?漆園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之論矣。知此勝義非語言能诠、意識能緣,或不诠不緣,即诠即緣。當人自知也。

  "昔者臨濟玄于僧堂裏睡,其師黃檗入而見之。以拄杖打板頭一下,臨濟舉首見檗,卻又睡去。檗複擊板頭一下,而往上間。見首座坐禅,乃曰:”下間後生卻坐禅,汝在這裏妄想作麼?”座曰:”這老漢作什麼?”檗又打板頭一下出去。當時有個沩山老人把這一則事迹舉問仰山曰:”只如黃檗意作麼生?”仰山曰:”兩彩一賽。”知此勝義,爲語言能诠、意識能緣,或不能诠、不能緣?亦自知矣。

  "既知也。所謂孔,所謂釋,所謂耶、回、老、莊一切賢聖、一切勝義、一切叁昧、一切修多羅、一切功德海、五明、六通,無不煥然等見,當體圓成,法爾具足,不假他求。此本經所謂達天德者,亦即《盂子》所謂大丈夫,《大學》所謂有斐君子,釋氏之文殊普賢大人境界、老莊謂之至人,叉曰玄宰,回教安立九天四聖之阿爾實庫西兩天至人,又曰真宰,耶稣謂之上帝,又曰主,皆一體而異名也。倘不于此一觑觑破,日向善知識前或古人故紙堆中尋章摘句,稱鄭稱揚,謂爲多聞,言稱開士,此無智人,睦州斥爲擔板漢,永嘉覺謂之癡狂外邊走也。勉之!檢之!"

  先生說是語已,凝然冥坐,四衆惘然。有問者曰:"凡聖既雲不二,一切本自圓成也。他固不問,如何學人不同孔釋、孔釋迥非學人?尚望哀而詳示。"

  先生聞此語已,顧示大衆。良久謂曰:"會麼?"進雲:"不會。"先生曰:"賴汝不會。不然,我一篇無疾而呻、無韻而哦的話言從何結局?"複曰:"會麼?"進雲:"不會。"

  先生曰:"萬裏涼風嘶逆馬,一天明月到故人。"下座。

  第二章 略例

  演唱、普說、小參、上堂、訓诂、拈提、論贊,種種安立名言,要不外顯用明體,立己破人也。演唱者,滔滔如洪波之激海﹔普說者,粒粒若圓器之傾珠﹔小參則隨緣而赴機﹔上堂乃樹範而風遠。言必該典,訓诂爲尚﹔義叩專工,拈提乃通﹔至于論贊,抑揚乘其褒貶,去取悉軌陽秋,今此之說,有難遍及。僅以左之叁支,诠其義而通其余。例固不僅叁,故曰略也。

  一釋字。此土以語言文字诠理及事,不通字義,斯晦也。開例之首,先及之。

  二通義。義不通,行焉笃?笃行全事,激義居先。故次釋字曰通義。

  叁拈提。釋字之失,臻其至,則蔽物。通義之失,臻其至,則囿理,蔽物囿理,甯曰中庸,超方之立于焉尚也。爰立拈提。

  《書》曰:"湯執中,立賢無方。"《齊物論》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爲小﹔莫壽夫殇子,而彭祖爲夭。"雲門曰"顧鑒咦",首山曰:"家家門前火把子"。之數者,超方之似也,明此而後,出主人奴,把頭作尾,無德不通,有感斯應。終日囿于理而遠乎理,蔽于物而外乎物。不守一家之言,不倚他人之戶。不立自己之場,不落聖賢之臼。不任運而閑閑,不役形而戚戚,不舍雅而居俗,不遠俗而鳴高。不立異以非同,不趨同而舍異。或時用字作義,或時用義作字。或時字義兩用,或時字義兩不用。以之而說《中庸》,則中庸法如是﹔以之而說凡聖,則凡夫聖人法如是﹔以之而說百工、伎藝、曰兵、曰農、曰商、曰教、曰財等等法,而此等等一切法無不如是也。此超方之的旨,拈提此旨以示人,古人謂之"評唱"。又曰"拈題"。今演《中庸》,例固尚乎此矣。日詞麗、曰文藻、曰典、曰雅、曰高、曰幽,一切勝名,都非所尚,必曰然諸聖之心燈,續衆生之慧命﹔揭宇宙之至理,軌萬有之行。責固肩夫貌躬,義讵讓于當仁?此心此志,山嶽可移,之死靡他矣。若曰斯言也,似離經﹔斯義也,實叛道,乃至佞佛逃禅,骛外盲內,一切遊詞,誹語、謗論、邪言,都非所計!

  第叁章 诠《中庸》之勝義次第,拈東西學者之失

  淺嘗西學之人,每病東土之說。曰:"事失後先,語每顛倒,條理不綱,雜糅不治。"且引《孟子》七篇、《論語》二十章而難曰:"任何一事,可先可後。任何一則,可入可離。又語無回互,理失溝通。所謂破立皆不合乎邏輯者也。"救者曰:"否!否!"是固拘墟而囿隅,盲者之言也。置無論,以余诠《中庸》十章言,首章顯體用之極則,明相行之上起,而總說中庸。立現隱顯微等說,以诠其所不能诠。蓋無相中而立相,無言中而立言也,依此體用相行之假名,激信願行,證之至歎。故二、叁兩章依之而贊美中庸,因贊而願,因願而行,因行而知難也。故四、五兩章又以難行顯夫中庸。蓋行人馳求向外,背本逐未,出入生死,長夢不醒,且終日在中庸道中而不自知有此一段大事。

  先覺憫之,師友激之,于焉乃泛歸舟,適彼樂土,瞻望靡及,始知其難。在未掉回舟前,固瞢瞢然忽而易之也。七十子之徒,終身役…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