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戒和尚開示錄
妙蓮法師講述
目錄
緣起
壹、靈岩話家風
貳、生活即是道
參、念佛守戒規
肆、開示正慧門
伍、利生菩薩行
緣起
編者
本寺開山主——上妙下蓮老和尚,悲願弘深,爲振興佛教、培育僧衆,辛勤創建叢林、常轉大*輪、弘化五大洲。度生不遺余力的老和尚曾言:“只要有口氣在,仍要爲大家效勞。”其不舍衆生、爲法忘軀之慈悲願力,令人贊歎!
又其所開示之妙法,啓迪人心、導歸覺路,廣受好評,信衆弟子莫不奉爲聖典。尤以平日對住衆之訓導,向不對外流通,雖屬自家常話,卻不假人情、喝醒迷昧、放發道心,最顯和尚一片興叢林道場、作育僧才之殷切苦心。
今欣逢開山十周年志慶,傳授萬佛叁壇大戒會;值此僧衆雲集之際,感于佛教之興衰,實全體僧衆有責。乃特將和尚平日教誨常住弟子之珍貴開示,選輯成冊,與新戒結緣,令先睹爲快。冀能廣利十方僧衆,擯除小家成見,共爲自修利他、住持正法、興盛佛教、廣度衆生而努力。是所至禱。
壹、靈岩話家風
住山叁十年
大家住靈岩山想要有成就,起碼要在山上住個二、叁十年。如果能住個四、五十年,把性命交給龍天,把骨頭交給常住,與常住共生存,那有道業不成的?在山上住二、叁十年,就可到各處參訪或弘揚佛法。在山上叁十年內都要服從,聽老和尚的話,這期間未到,無故下山,那我不承認你是靈岩山的人;你也不要說你是靈岩山寺的出家人,因爲你不安份。否則人家知道你是靈岩山寺下來的,卻一點修持、見谛也沒有,那就敗壞靈岩山寺的形象了。
所以我常告訴諸位,不要急!欲速則不達!就算你有智慧、有福報,可是時間沒有到,急不來的!時間未到,縱然你是一顆果樹,也還是嫩,禁不起大風吹;要成爲結實累累的大果樹,不但要禁得起大風,還要禁得起大臺風。這樣你將來利生、增加自己的福慧才有把握!
現在的人都是速成的觀念,你們難免染上了這些世法的習氣,一時難能接受古祖的規則,守如來之戒又是更加難。其實,難也要學道,你學道才有成就;不學道,一切的希望都是空中樓閣,要當心!
就像我們造寶塔、造大殿、建道場,如果基礎不打好,不要說造大殿、寶塔,連個小茅蓬你都造不好!這確確實實是如此。有善根、智慧的人當然會奉行、接受;善根福德因緣差一點的人就會想:“我那有那麼多的時間來接受你的磨煉?”能接受磨煉,你將來就是佛法的一個大器材;不能接受磨煉,那人各有志,也不能勉強,按牛頭吃水也是按不下去的啊!
我時常鼓勵大家,好好地歇下心來!常住上有機緣給你學習、有事實給你看,使你多見、多聞,將來就能應付一切。大家只要身心在道場,道場有的是學習的地方,好好歇下身心來學習,道業沒有不成就的!決定能成就!
其實不要說你將來要再另興建道場,現前靈岩山寺這道場就等候著諸位來發心。未來有重擔子在你們肩上,這時候不好好學習,到了臨時要用,你就會感歎:“書到用時方恨少”了!住在這兒,身心不安靜,在福中不知福,不要說住二十年,就算住個百年也沒用,還是苦惱。
所以大家要常常地正思惟,正思惟就能得到正智慧,有正智慧就能行正行而得解脫;自己解脫,利人有份,而擔負如來家業這一切也都在其中了!
我也時常告訴諸位!我們不識人不要緊,但一定要認識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有何能。你想高嗎?想向上嗎?想高、想向上那是當然的、是本份,佛陀還希望你成佛啊!但你要先按部就班、一步步地走,千萬不要越了軌道。
在山上等道業有成、淨土法門認清了,你自利有把握腳跟站穩了,到時候爲了利他、度衆生,你就可以各處參訪,什麼都可以去學。法法都要通,一法不通即爲一法所縛;法法通了,看衆生應以何法度脫就說何法,度衆生也任運自在了。度衆生就是要多方面學習,但要先專。
此時住在本山的時候,你要先學淨土法門—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只有一部淨土五經。你要是天資好,淨土法門認清了,而後可研究般若、楞嚴、法華、華嚴、涅槃等。
大乘佛法講,世間一切法與佛法真如實相皆不相違背,但你不可單看這一點就想行世間法。要先問自己:是否有這大乘根性?大乘佛法講貪嗔癡性即是戒定慧性,你能否做得到?現在貪嗔癡在你是生死根,要有戒定慧才能解脫。自己是什麼根性要認清,否則美食反致病啊!
你果真是大乘根性,定力有了、智慧無礙了,就能出汙泥而不染,什麼地方都可去,舞廳、賭場等一切不清淨的地方都要去。爲什麼?爲了度衆生;像地藏菩薩爲了度生下地獄去,因爲那裏的衆生最苦,最急需度脫。沒有那種根性,自己要小心!不要度不了人,反被人牽走了。
住海衆道場
修道能成就,一切要靠因緣。曾有位尊者問佛陀:“世尊!自己精進發道心,不靠善知識、善友、道場,道業能成就嗎?”佛陀斬釘截鐵地回答:“發心是因,發心能否得到所求、所希望的要靠衆緣;你雖發心,若離了善知識、善友、道場之緣,怎麼能成就道業?”
大家都知道,一棵樹苗將它種在沙石、沒水、沒陽光之地,這樹能長大嗎?縱使能長大,枝幹也很細弱,不會開花結果;即使開花結果,枝幹也頂不住。要想開花結果,枝幹決定要堅強,所以要將樹苗栽在有陽光、肥土的地方。我們修道也是一樣,要住在道場,道果才會成就。
也不知你們那一世種了善因緣,現在能遇到靈岩山寺這座道場!如果你不認爲這是個道場,那就不必說;要是認定這裏是道場,那任憑怎樣辛苦、怎麼感覺不好都要忍受,因爲這裏有善知識、善友共修。古德有言:當參學的,看那個道場有道可參,縱使吃不好、睡不好,死也要死在那裏;那地方沒有道,縱使吃、睡皆好,最好快跑開。
現代參學的人剛好相反,有道的道場住不住,覺得太辛苦;總想去沒規則的小廟住,出入不用告假、想來就來,想怎樣就怎樣,多自由啊!唉!這就等于猴子沒上煉、馬沒套上缰繩一樣,怎麼不會偷吃人家的果子、稻苗?
住在道場怎麼會苦?應該快樂自在。到沒道的地方認爲快樂,這是業障重、無智慧!學佛要覺悟,無始劫來苦沒受夠嗎?要出苦就要吃苦,否則輪回六道何時了呀?
住在道場,不依規則、不依善知識教導;道場規則受不了,人家指點還嫌啰嗦。人間聖人—堯、舜,聽到人家告訴他們缺點就向人感謝;孔老夫子有人講他不對也向人行禮。自己懈怠,有人管束要感恩啊!在這裏想懈怠不可能,到不修的地方想精進也難做到。要拿智慧來想一想!
中晚年出家
佛教寺院是大家庭,並不是某人有本事就有用,某人沒本事就沒有用,其實都有用!一根草都會頂一滴露水珠子,每一個人都有用!就算你是垃圾,垃圾也可以做肥料;想開好花、結好果,還是少不了肥料。你發心就有用,你不發心真的就沒用。希望大家要發大心,勉勵自己。
你想知道自己將來有沒有用,就看看現在住靈岩山寺有沒有用?住靈岩山寺每個人都有用、每個人都需要,只是分工合作,站的崗位不同。靈岩山寺並非只需要老和尚;老和尚要是沒有你們,光是老和尚一個人有什麼用?大家合在一起才有用,分開就沒用,都是因緣和合生法嘛!
以前在大陸,有些人中、晚年才出家,一個字都不識,就是修苦行拜佛,經過一、二十年後也可能開悟,並不一定要學教才能夠說法喔!修苦行開悟的,說起法來比學教的法師還要好!佛法確實是不可思議!經教學得好的人,如果行爲不好,反而到處沒人要、到處討人嫌。大家想一想!要怎樣好好做一位僧寶啊!
有些人雖已上了中年,但他手腦靈敏、聲音好,那就可以學學法器、經教;要是善根不深厚、無福慧,如此愚鈍學不來啊!這樣即使是青年也可說是老年、衰敗之年;就像愚蠢的學生,即使有博士爸爸,也沒有辦法教導。
如果你中、晚年才出家,學經教、打犍槌不行,可是你有世間的技能、經驗,亦可用這個世間智來奉獻常住,助大家道業精進、培自福慧;別人的福慧是因你協助而有,你也就有福慧了。能這樣培福慧,並把一切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和青年、童真出家一樣好。
世間工人以工報國、書生以文報國、農夫以耕報國;我們出家人老老實實地站在個人的崗位上,以度生來報國,將你的本能奉獻叁寶、弘化世界。佛法是大家庭,大慈悲,只要你存好心到佛家來,都有你應得的善果。
將來若有因緣、能力,也可以下山創建道場、度衆生;若不想下山,那就留在靈岩山寺安享老年。世間有養老院;你們現在雖是青年,再過四、五十年也老了,還跟著上殿、過堂嗎?沒精神了!所以我們也要有安老院、如意寮,到年老時就住在安老院好好地念佛拜佛,等待往生。
要建安老院、如意寮就決定要有地,那就要求觀世音菩薩,有護法協助捐地,這都要一步一步的辦妥。不要擔憂、不要急!大家先好好用功,用功你就快樂,到時候就有安老院安住念佛,等阿彌陀佛來接引!萬事皆圓滿了。
不造骨灰塔
出家人要接受供養,才能令信衆得福報,不能說:“我沒有修行,我要自己謀生活。”這個不合乎佛法的教義。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生存之道,佛製不能外謀生活。現在有些寺廟,靠收人家骨灰、爲死人念經來維持生活;其實我們出家人,應該依著佛戒修行,接受人家供養才對。
過去大陸的出家人是怎樣生活呢?當時每個道場都有它的田地收租,有的大寺院像天甯寺,收一年的租就能吃五年;自從抗戰以後,收五年租能不能保住一年的生活都還有問題。大陸靈岩山寺收一年租,僅能保住半年生活。那另半年生活怎麼辦?完全靠各地的信徒到山上打佛七,一方面超…
《得戒和尚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