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淨土文
王日休居士撰
龍舒淨土文序
錄印光大師代王弘願阿阇黎作重刻龍舒土文題詞並序
序
第一卷 淨土起信
第二卷 淨土總要
第叁卷 普勸修持
第四卷 修持法門
第五卷 往生事迹
第六卷 特爲勸論
第七卷 指迷歸要
第八卷 現世感應
第九卷 助修上品
第十卷 淨濁如一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一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二(附錄)
丞相周益公贊
晉軒李居士贊
王龍舒國學傳
王虛中傳節錄
龍舒淨土文序
阿彌陀如來。以大願力。攝受群品。系念甚簡。證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嘗爲之言。阿彌陀佛即汝性是。極樂國土即汝心是。衆生背覺合塵。淪于七趣。立我與佛。天地懸隔。佛爲是故。慈悲方便。開示悟入。現諸無量如幻叁昧。莊嚴其國。備極華好。複以辯智而爲演說。令諸衆生歡喜愛樂。于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如來。欲生其國。即此一念清淨堅固。還性所有與佛無異。當是念時。不起于坐。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悉皆現前。如是修習乃至純熟。幻身壞時。此性不壞。金蓮華臺。由性種生往生其中。如歸吾廬。諸佛菩薩即我眷屬。性無異故自相親愛。友人龍舒王虛中。端靜簡潔。博通群書。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指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西方之歸。自是精進。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裏。以是教人。風雨寒暑弗皇恤。閑居日課千拜。夜分乃寢。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信其爲有道之士也。紹興辛巳秋。過家君于宣城。留兩月。始見其淨土文。凡修習法門與感驗章著具有顛末。將求信道锓木傳焉。诿余序其書。故爲之題其端。雲虛中名日休。十月旦狀元曆陽張孝祥序。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然世之所謂修淨土者。不可以不信也。淨土乃西方極樂世界。其中種種殊勝莊嚴。阿彌陀經載之詳矣。阿彌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願。願願度人。衆生願生彼國者。一稱其名。隨念往生。末世之人皆于命終氣絕之後。令他人稱念十聲。謂之十念。何益于事。卻不知。于平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念念不離西方淨土。念念願見彼佛彌陀。直至命終。不差不亂。蓮臺上品決定化生。五濁惡世更不再入。但闡提之流不信有之被惡業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獄。如箭射。誠可憫也。譬如遐邦絕域之人居處服食無異禽獸。安知有中國富貴快樂。一旦或有語之者。鹹以爲妄。其中乃至一人聽而信之。念慕中國。大厭彼土。願身殁而生焉。今生中國之人。豈無若乎此輩。世界中。豈無遐邦絕域乎。既有南贍部洲。便有西方淨土。又安知不同在此天地之間哉。舍此生彼。亦理之常。烏得而不信。諸佛無妄語。佛語不誤人。先賢達士及禅門宗師亦多修淨土。惟龍舒王居士信之笃。修之勤。正念現前臨終明白。淨土之歸無疑矣。自利利他。又作淨土文十叁卷。引叁教經書爲證。方便利益開導後人。可謂一念萬年歲久板翳不任披閱。吾侄元益遜齋自號康廬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來生我家。行已立。身靡不在道。饑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釋諸經印施饒益修行淨業。惟己自知。紛紛盆盎中。見此古罍洗。余甚嘉之。宜其鹹稱爲善人君子也。發心重爲刊梓。欲壽其傳。願一切衆生悉歸淨土。刊至第四卷第九卷十板。鐵筆有礙。出舍利叁顆。嵌罅深隱。光彩[火*崔]燦。衆驚異焉。此皆阿彌陀佛悲智示現龍舒居士願力不泯。吾侄信心堅固所致。謂佛法無靈驗西方無淨土可乎。舊板重刊善緣圓滿。諸仁者切忌。莫于紙上板上作背向兩般錯會。雖然本性彌陀惟心淨土。豈欺我耶。籲仁智之見有不同。中人以上可語也。于是乎書
延祐叁年歲次丙辰中秋日。同修淨土信士奉訓大夫前江淮守處財賦都總府副總官古壽呂師說。書于浔陽寓舍之信堂
龍舒淨土文序
淨土之說乃超脫輪回捷徑。龍舒居士著爲成書廣行流布。蓋欲勉人以必爲要人以必至。其用心誠非淺淺。凡欲披閱。須詳味其言谛思其義。若大概涉獵過目。殆亦徒然苟爲他事所汨。或覺心意稍懈。姑置少時。然後再觀。則庶無遺意。否則非但意義不相屬。而信心亦無自而起。茲文如其無用。望轉施信士勿徒束之高閣。庶不負龍舒居士之用心。而予區區锓木之勤殆亦不虛設矣 呂元益書
重刊龍舒淨土文序
如來設教之不同也。兼但對帶。顯密偏圓。叁乘五行。隨自隨他。種種差別。功高易進。念佛爲先。在凡具惑用叁觀智顯本性佛。法智祖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見此觀佛叁昧之正訣具眼者能之。若夫稱唱瞻禮讀誦持戒。皆淨業之正因。正觀之助行。雖登臺之有金銀入品之有上下。趣無生而階不退則一也。有宋王龍舒作淨土文並附錄。總十叁卷。嘉禾僧卺點校厘爲十二卷。漏澤僧誦特刊行之。終日念心。終日念佛。介爾有心。叁千具足。心想彼境。複了此心。念心是佛。全佛是心。然後般若德顯。解脫德彰。法身德圓。法界圓融。不思議體即此論功不在禹下 時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醜佛成道日。鄞江南溪秋月序
錄印光大師代王弘願阿阇黎作重刻龍舒土文題詞並序
衆生心性。與佛同俦。由迷背故。輪回不休。如來慈愍。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無奈根性。萬有不齊。非出格人。決難出離。因茲特開淨土一門。普攝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惡。地獄相現。一念投誠。即登彼岸。等覺菩薩德與佛齊。尚須往生。方證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煩惱。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語世人。同生信願。執持佛號。始終莫變。待至臨終。蒙佛接引頓出五濁。直登九品。見佛聞法親證無生。乘大願輪。普度有情。
淨士法門者。如來徹底悲心。普度衆生之法門也。令彼無力斷惑具縳凡夫。信願持名。現生了脫。與觀音勢至同爲伴。上而至于等覺菩薩。位鄰佛果。尚須往生。方成正覺。至頓至圓徹上徹下。超越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以故當佛說阿彌陀經時。六方諸佛出廣長舌。一音贊歎。稱爲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又謂我釋迦尊。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敘宿因。謂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證菩提。爲一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令其聞者信受奉行。以究暢己出世之本懷而已。然此法門甚深難測。雖經諸佛本師交相勸信。而世之疑者。猶複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識。猶或疑之。不但知識不信。即已證真谛。業盡情空之聲聞緣覺。猶或疑之。不但小聖不信。即權位菩薩。猶或疑之。即法身大士。雖能谛信。尚不窮源徹底。良以此之法門。以果覺爲因心。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輩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獲實益。若得聞此不思議法門。便是多劫深種善根。況信受奉乎哉。
溯自大教東來。遠公創開蓮社。嗣後宗教高人。無不弘贊。如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以其爲初機入道之第一要門。華嚴成佛之末後一著也。由是具縳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數譬所能知也。
當南宋時。吾宗先德有龍舒居士。名日休。字虛中者。乘願再來。以身說法。雖在塵俗。不納妻室。雖入國學。不履仕途。發揮儒佛之正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鹹生淨土。作爲此書。普倡導。言淺而典。理深而著。俯順劣機。循循善誘。曲盡婆心。無所不至。恐其畏難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攝群機之最勝方便。待其漸入漸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則日用雲爲。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荼之頃以爲定章也。倘能具真信願。畢生持十念。決定往生。況更能加功用行者乎。不但此也。即絕無信。絕不修持。知有彌陀聖號。亦爲不可思議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緣。便能提起。如陳企被所殺之怨鬼見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現。因茲畢世念佛。臨終往生。且能而敘因。親現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預聞。則使被鬼奪命。永劫沈淪矣。所以觀經叁福。初則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則獄現。當獲往生。平于一心不亂。妙觀圓成。證叁昧而往生者。更不須言矣。是知淨土法門。普攝群機。了無棄物。猗欤大哉。其書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生決定往生爲宗。詳觀斷疑生信。普勸修持。往生事迹。特爲勸喻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後所現。則上中下叁根。無根不被。信願行叁法。無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釋迦說法。諸佛證明。列祖傳镫。居士著書之大慈悲心于煞塵海滴雲耳。
序
阿彌陀佛于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衆生。有一願雲。若有衆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衆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能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臨終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
龍舒居士著成此書。曲盡婆心。勸人修行念佛。語意懇切。循循善誘。蓋欲勉人以必爲。要人以必至。其愛人之心。可謂懇且切矣。普…
《龍舒淨土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