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

  

元虎溪沙門懷則述

  

明幽溪沙門傳燈注

  

湛山沙門倓虛釋要

  

  天臺傳佛心印記注序

  

  天臺宗名。創自智顗大師。以大師居天臺山。故以天臺名宗。傳佛心印者。總標能所。能傳者龍樹菩薩。所傳者佛之心印。東土能承領佛之心印者。北齊慧文大師。轉傳之于南嶽慧思。再傳之于天臺智顗。乃至傳之于虎溪懷則。懷則記其所聞。述天臺授受之道。又經幽溪傳燈注之。以序其由。故名之爲天臺傳佛心印記注序。

  

  夫法身充滿于法界。般若朗照于性天。解脫蕭然于累表。大用普應于群機、爲如來之果德。爲九界之因依。其所由來舊矣。

  

  此序記主之本懷。廣印佛祖誠言。是舊有之家業。以之證明具義。既顯記主溫故知新。複醒後學讀者之眼。認清揭示性惡之說。原有所本。非爲矜奇。故出五番由來舊矣。法身充滿于法界者。乃明衆生之性具依正二報。是諸佛之證得。若非般若明智。豈能覺照依正二報。法法皆是固有之性天乎。又豈能于繁盛之累表。得解脫于蕭然無事乎。是以智明性具。故成累即解脫。于是即以全體大用普應群機。而群機即循業識發現。隨其所現。無非如來之果德。唯諸佛了了。爲九界之因依者。謂依此無爲果德。而有差別之九界。乃衆生之造作也。修惡即是性惡。性惡即是性具。具足善惡。因該果徹。豈始今日哉。其所由來舊矣。

  

  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谛者、統一切法。爲天然之性德。爲法界之真歸。其所由來亦舊矣。

  

  此明心佛衆生本具天然之理。無爲本自法爾。惜乎習而不察耳。試于叁谛詳而審之。谛者審實之理也。一切真理求之至極。鹹歸了不可得。故曰泯一切法。所謂一切法者。即十法界森羅萬象。乃至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善惡邪正。斷常一異。等等對待諸法。皆是假借名言。毫無實在。何以故。且如斷常二法。原無實質爲斷爲常。乃借常而說斷。借斷以名常。若去其斷。則無可名常。又一切物相。亦是假借四大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若名若相。照此例推。無一不然。故曰毫無實在。然所謂毫無實在者。爲破執有而說。不可因言廢法。起斷滅想。于此離斷常破假借之際。反觀自心。還有何事。內既無心。外複何相。乃無心之心。無相之相。而心相在焉。必也不落名言。不執一法。真谛理顯。方成妙觀。以不執故。法如本位。又曰真如。若止于此。不能從空出假。名之爲素法身。所謂泯者。乃如是之泯也。此是解大乘之真谛。以心色皆真故。若小乘偏真。而偏于見分心理。不染爲真。以色受想爲染法。故心外有法。事理不融。不在此例。俗谛者。立一切法。乃利于世俗日用。事務紛繁。交接往來。治亂興衰。通融變化。必須立一切名稱。爲傳遞之符號。而一不可少。故曰立一切法。夫俗谛從真谛而出。真谛依俗谛而顯。若非名言物相。則佛法早不聞于今日。而名言物相不可少也明矣。然而雖俗。有審實之理在。故曰俗谛立一切法。既知所立之名相言說。乃爲傳遞實際之符號。不起執情。即成妙用。故菩薩大業繁興。立一切法門。度一切衆生。作種種方便。修善修惡。皆是性具。行于非法。合于佛法。皆是法住法位。豈有常與無常。以俗而有谛。由谛而顯真。真俗不二。方入其中。中谛者。統一切法。乃不偏于真俗。亦不廢于空有。故統起一切對待。心無漏逗。自成妙境。本無善惡可名。豈有生佛可論。說善說惡。皆具其中。故特提醒。乃曰性惡法門。若不識此。僅造一隅之淺見。非法界之歸宿。法界之歸宿。非造作者。乃天然之性德也。夫天然之性德。舉一境即叁谛。舉一心即叁觀。中谛統一切法。成天然之妙境。真谛泯一切法。成天然之妙觀。俗谛立一切法。成天然之妙用。若境若觀若用。唯一妙理而攝。若有善惡簡別。則不成妙理。故今家以諸法實相唯一妙理。而性惡攝于諸法。豈非妙理乎。故又曰其所由來亦舊矣。

  

  見思阻乎空寂。塵沙障乎化導。無明翳乎法性。爲叁身之覆障。爲叁德之糾纏。

  其所由來亦舊矣。

  

  向者所明本具性德之全體大用。今明因障而不得顯。文中阻障翳者。乃謂叁惑也。一見思惑。二塵沙惑。叁無明惑。以惑而不知具義。諸法本具空寂真理。因見思迷惑。阻礙不顯。見惑者。以迷身境爲我我所。思惑者。以迷法塵緣影爲我我所。以此阻礙。故諸法本具真空之相不顯。故曰見思阻乎空寂。塵沙障乎化導者。以塵沙之多。表衆生分別其他非我我所者而成惑。既有如是分別之多。自然互不相容。彼此抵觸。豈有化導之機。故曰塵沙障乎化導。故佛隨情說法。略舉衆生之綱目。尚有十二類。囑菩薩化導衆生。要見諸相非相也。若不離相。不能化導衆生。不化衆生。不能破塵沙惑。不破塵沙惑。不能究竟化導衆生。不能究竟化導衆生。不能解脫成究竟佛果。無明翳乎法性者。法者。即是五蘊實法。有情衆生法。無情國土法。性者。不變不壞之義。不變不壞者。乃五蘊不失爲五蘊。衆生不失爲衆生。國土不失爲國土。雖變壞之名屬于不相應行法。亦不失爲變壞之名。以法性不相離故。故謂之法性。執法爲性。即是執法昧性。故曰無明翳乎法性。若于法無心。則法法皆是法性。噫。學佛者理窮于斯。則分別之技倆。可以休矣。所謂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古德雲。有作之修。多劫終成敗壞。無心體極。一念頓契佛家。爲叁身之覆障者。謂見思惑、覆障應身佛。塵沙惑、覆障報身佛。無明惑、覆障法身佛。又應身不現。因見思纏般若德。報身不顯。由塵沙纏解脫德。法身不露乃無明纏法身德。此叁身叁德之纏覆。由于叁惑之粗細淺深。起惑造業。由之分別。以分別不攝性具。而反顯之。故曰其所由來亦舊矣。

  

  空觀者破見思惑。假觀者破塵沙惑。中觀者破無明惑。斷煩惱生死之聖藥。成菩提涅槃之真因。其所由來亦舊矣。

  

  上明叁德不顯之病源。此明因病而醫之聖藥。是以叁觀而破叁惑。觀者。謂心目同起觀念之義。大矣哉觀念之功能也。造百界而未動。具千如而不息。動之則吉凶相隨。靜之則鬼神回避。撼須彌不用欷噓之力。移剎海未費反掌之功。攝諸佛于芥子。納法界于毛端。小大由之。染淨任之。如是偉大功能。縱述之經多劫而難盡。衆生本具此體用而不自認。或聞之而不自信。縱有信者而亦不生觀念。各各隨自業識。將大材而小用。或觀念私人名利。拜相封侯。榮幸一時。殺害衆生者。當酬多劫之命債。觀念營私舞弊。斂財肥己者。當酬多劫之牛馬。觀念奸盜邪淫者。當酬地獄之劍樹刀山銅床鐵柱。觀念孝弟忠信者。當酬人天之福果富貴壽考等報。如是因果。複雜無窮。枚舉不盡。略舉數端。包括一切。縱享福亦有限。若受苦則無邊。何則。以有漏之善則有限。無漏之惡則無邊。有漏之惡菩薩權用。有漏之善衆生偶修。無漏之惡。執迷相續。無漏之善。解悟恒觀。故觀念之功能不可稍忽。如是種種業果。無一毫能離觀念。而得成就者。我聖祖承佛慈懷。普救衆生出苦。以轉認小棄大之觀念爲急務。故極唱止觀法門。夫止觀者、立義真實。大造宏遠。非片言能盡者。略述必需之綱要。以便信而行之。止者安定之義。謂安于明了理境。決定不疑。方起觀念。觀念有叁。曰空觀。假觀。中觀。空觀起之于體真止。體真止起之于真谛理境。以真谛泯一切法。法指境言。境有廣略之分。廣之謂蘊入處界。略之專用第六意識。此識審而不恒。本無自體。由緣而生。剖緣求實。了不可得。無得理體。審成真谛。安心于谛。名體真止。止而難恒。故應觀念。此識爲境。緣生無性。當體即真。攝此體真。名修空觀。空觀若成。我及我所俱空。複何可見可思。般若現前。謂之空觀。破見思惑。雖名破見思。而圓伏塵沙無明。不可與二乘同日語也。假觀起之于方便隨緣止。隨緣止起之于俗谛理境。以俗谛立一切法。此法亦指境言。成立此境。所觀極廣。無情國土世間。有情衆生世間。五蘊實法世間。雖有各相。因緣所生。隨緣觀察。曆曆分明。有爲事實。審成俗谛。安心于谛。名方便隨緣止。止而難恒。故應觀念。此叁世間爲所觀之境。皆是無性緣生。雖有皆假。以隨緣度化衆生。何妨假名假相。名修假觀。假觀若成。非我我所皆破。知衆生之根性。因機施教。化道有方。神通智辯。任運無窮。解脫現前。謂之假觀破塵沙惑。雖名破塵沙。而圓伏無明。中觀起之于息二邊分別止。息分別止。起之于中谛理境。中谛統一切法。此法指一切境言。一切境者。乃中統真俗叁千性相。百界千如。泯立同時。不息之息。息執情而不息圓具真俗實法。審成圓中谛理。安心于谛。名息二邊分別止。止不易恒。故應觀念。此所觀之境。緣生無性。無性緣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統歸諸法實相。法法不可思議。名修中道妙觀。此觀若成。法身現前。上與諸佛同一慈愍。下與衆生同一悲仰。圓破四十二分無明。謂之中觀。破無明惑。雖曰破無明。乃破而不破。何以故。以煩惱即菩提故。皆是破執情不破實法。如人有病。醫病而不醫人。此中道所息二邊。以二邊皆中故。非同別教息二邊。而獨顯中道。以邊非中。故落次第。不能頓破無明。此法非山外所知。彼分別名相之家。不明圓理。與佛妙法反對。難免謗毀。斷煩惱生死之聖藥者。以此一心叁觀。圓斷五住煩惱之因。二種生死之果。永除惑根。故名聖藥。斷煩惱成菩提。不斷之斷。斷生死成涅槃。生死即非生死。皆是去病。不去病者之本體。謂之真因。不起執情。煩惱生死。皆是本具之妙用。故…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讀經隨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