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简介──中国第一部佛经
于自由时报90.07.5(四)刊载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翻译经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汉译佛经。中印文化的交流,可推溯至秦汉初期,但直到东汉明帝时才真正成熟。历史上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七年,一日,明帝夜梦金人,项光如日,飞进皇宫。次日,明帝便召集群臣征问梦境,太史傅毅占卜后,回答:「臣听说西域有得道者,人称为『佛』。《周书异记》亦曾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夜间有五色祥光直贯太微星,当时的太史苏由就上奏昭王:『西方有大圣人出世,一千年后,其声教将流传此土。』昭王就下令将此事刻于石上永志纪念。因此,由年代来推算,现在应当是圣人教化东来之时。陛下梦见的金人,想必就是佛了。」
于是明帝派遣博士王遵、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等一行十八人,西行天竺求迎佛法。当他们途经大月氏国时,遇见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尊者,得知他们是天竺的具德高僧,便传达了汉明帝的心愿;适逢两位尊者也早有弘法度生的悲愿,于是一行人便迎接尊者返回洛阳。
两位尊者不辞劳顿,历经万难,一路上以白马驮负经像及舍利,终于在永平十年抵达洛阳。明帝非常钦敬尊者以弘法为志的精神,特别以国礼接待,翌年并在洛阳城西门外建寺供养尊者,为纪念此因缘故命名「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至于佛像及舍利,则分别供奉于南宫的清凉台及寿陵上,这也是中国有佛像的开端。
两位尊者有了汉明帝的护持,便着手翻译带来的佛经,并撷取大小乘义理,译出《四十二章经》。由于此经文简要平实,且富含哲理,很快就为当时的贵族及士大夫所传
诵,佛法也因此随之深入民间,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
烈火焚经定真伪
于自由时报90.07.7(六)刊载
佛法东传之初,备受朝廷尊重与保护,尤其汉明帝崇佛轻道,更引起诸多道士的妒忌与不满。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诸山的道士们以褚善信、费叔才等为首,上表要求与梵僧一比高下,以中国本土的道经和外来的佛经一较真伪。
汉明帝批准了道士的请求,下令于元宵日,以火焚烧试经。是日,在白马寺南方,立东、西二座高台,东坛置佛教经像、舍利,西坛置道经。在众目睽睽之下,同时举火燃烧。只见西坛除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外,其余均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而东坛的经像、舍利竟丝毫无损,在火光中更有五色光明遍照大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尊者,有鉴于此次试经,攸关佛法的兴衰,为了增长大众信心,更腾空显现十八神变,并说偈:「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显通稀有事,处处化群生。」说明佛法非一般经典可比,而他们展现神通,只为化度众生皆能得到佛法的滋润。经过这次的考验,当场就有六百二十位道士弃冠投佛出家,而皈依三宝的贵族士庶更不计其数。
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一般人很难相信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或道理。即使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再大的神通,一般人也只会怀疑是变魔术。现代人修行不能得力,不能成道证果,主要原因就是对佛法没有信心。《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古人就是因为信佛、法、僧,信人人本具佛性,并且依教奉行,故成道者多。所以只要大众有信心,更从理上来契悟,相信禅定、菩提、涅槃,相信自己本具的佛性,开启自己本具的智慧,如此修行必定能有所成就。
经序1──寂静的殊胜
于自由时报90.07.10(二)刊载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契悟无上妙法的方便法门中,最重要的就是「离欲寂静」。想达到寂静的境界,首先必须离欲。欲,有七情六欲,此处特别指男女的情欲。男女的情欲,就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憨山大师言:「痴爱便是生死根」,唯有离欲才能令身心清净、寂然不动,进而了生脱死。
菜根谭言:「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转增意味。」凡夫众生喜欢向外攀缘,贪爱灯红酒绿,追求感官的刺激。一旦刺激过去了,心中就感觉一片凄凉与空虚。所以众生的境界,是身心皆不安住;菩萨则是身动心不动,大作梦中佛事──修建道场、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而于自心中宁静无波。倘若身心达到完全的寂静,从朝至暮一念不生,如此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就能契入甚深禅定,达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究竟快乐,进而证悟菩提。如释迦牟尼佛未成道前,舍弃了王位、财富、妻子,每日只吃一麻一麦,这就是离欲;六年苦行,雀巢于顶、草穿过膝,身心都能保持不动,最后端坐菩提树下,寂然无为入大禅定中,证得无上佛果。
所以,修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舍离一切欲望,身心保持寂静。古人说:「无言胜有言。」无言就是寂静。譬如一个人讲话,讲到口干舌燥,然而只要保持一小段时间的寂静,精神马上就可恢复。又如打禅七,即是必须禁语,摒除外缘,透过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观等法门,使身心达到安然寂静,进而契入甚深禅定,是为最寂静之殊胜境界。
经序2──佛陀与五比丘的因缘
于自由时报90.07.12(四)刊载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即静坐观察众生根器,知道鹿野苑五比丘根机已经成熟,应先得度,于是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阐述四谛法门,令其证得道果。
四谛法,是世出世间的真理,也是一种最真实的法门。《佛遗教经》中更以「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说明可使太阳变冷,亦可让月亮变热,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四谛的真理。由此可知四谛法门的殊胜与真实。
佛陀为什么先度五比丘?五比丘即是当初随佛出家的五位大臣──憍陈如、十力迦叶、頞鞞、跋提和摩男俱利,由于与佛因缘甚深,所以世尊成道后首先得度。其中又以憍陈如尊者的因缘为最,所以最先证得道果,故有「圣首」之称。《金刚经》记载:一日,歌利王带着宫女到林间游玩。宫女们趁歌利王小憩时,到处漫游嬉戏,途中看见一位忍辱仙人在树下禅坐,即向其敬问法要。歌利王醒时,看到宫女们皆围绕在仙人身旁,不觉妒火中烧地用剑斩去仙人的手足。躺在血泊中的仙人,不但丝毫不怨恨歌利王,而且还觉得如饮甘露般的清凉,更发愿将来成佛后,要以大智慧度化他。仙人因此愿力因缘,所以被砍去的手足,随即复原,完好如初。歌利王见此殊胜异事,深感惭愧且心中生起大信乐,当下就向仙人至诚忏悔,恳求仙人为他说法,并且请其不忘本愿,当来成佛时一定先度脱自己,仙人亦慈悲应允他的请求。当时的歌利王,即憍陈如尊者;忍辱仙人,即是释迦牟尼佛。由于先世的这段因缘,所以佛陀成道时,憍陈如尊者最先得度!
所谓「佛度有缘人」,修行学佛,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听经闻法,护持道场,广结三宝缘。如此,必生生世世能闻三宝名,并种下得度之因缘。
第一章出家证果1──辞亲出家识本心
于自由时报90.07.14(六)刊载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修行的目的在于成圣道、证涅槃。欲证圣果,须先辞亲出家,因此本经首章佛即开示出家证果之意义。
关于出家,明朝莲池大师将其归纳为四类。一、在家在家:指身未出家,且又贪着五欲的一般人;二、出家在家:现剃发染衣出家相,但是所作所为、思想言行,仍与在家毫无差别;三、在家出家:指在家人举止如同出家一般,亦有企求出离烦恼的修行心境;四、出家出家:此即真正的出家,不仅外现清净僧相,又能断尽一切烦恼、证菩提涅槃,是为真正的辞亲出家。
修行人辞别父母、远离世间缠缚,是出红尘家;更进一步仍须具足悲智愿行,出三界家、无明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沙门。所以出家必须「识心达本,解无为法」,不仅了达空性,更须证中道实相,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识心,须识菩提真心。一般而言,心可分为肉团心、妄想心、真实心。心脏是一种肉体、物质,属于「肉团心」,并非自己的真心。念起念灭的心,则属于「妄想心」。例如,早上起床时动了一个念头,当穿衣的念头一起,起床的念头即灭;穿鞋的念头生起,穿衣的念头随之而灭,接着洗脸、漱口时,穿鞋的念头又灭。从朝至暮有八亿四千万个心念起灭,究竟哪个心念才是真实的自己?唯有契悟菩提心,方为明白「真实心」,也就是《金刚经》所说「无住生心」,心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寂静无为、清楚明白,作得了主。又从而发起大悲愿行,修一切善,但不执着一切善;度无量众生,亦实无一众生可度,方为大乘菩萨沙门。
能识得此心,契入无为,才是出家的究竟意义与目的。
四十二章经(六)
第一章出家证果2──持戒修四谛
于自由时报90.07.17(二)刊载
「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修行应以持戒为基础,持戒清净就如同有稳固的地基,根基既稳,必然可以达成开悟证果的目标。所以禅宗祖师云:「持戒第一,参禅为先。」比丘若严持二百五十条戒,身心进止则能清净。修行所遇到的境界不外动、静二相,在动当中,修一切善法;于止之时,保持无念、清楚分明的心境,做到「静则一念不生…
《四十二章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