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
簡介──中國第一部佛經
于自由時報90.07.5(四)刊載
《四十二章經》是中國第一部翻譯經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漢譯佛經。中印文化的交流,可推溯至秦漢初期,但直到東漢明帝時才真正成熟。曆史上記載,東漢明帝永平七年,一日,明帝夜夢金人,項光如日,飛進皇宮。次日,明帝便召集群臣征問夢境,太史傅毅占蔔後,回答:「臣聽說西域有得道者,人稱爲『佛』。《周書異記》亦曾記載周昭王二十六年,夜間有五色祥光直貫太微星,當時的太史蘇由就上奏昭王:『西方有大聖人出世,一千年後,其聲教將流傳此土。』昭王就下令將此事刻于石上永志紀念。因此,由年代來推算,現在應當是聖人教化東來之時。陛下夢見的金人,想必就是佛了。」
于是明帝派遣博士王遵、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等一行十八人,西行天竺求迎佛法。當他們途經大月氏國時,遇見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尊者,得知他們是天竺的具德高僧,便傳達了漢明帝的心願;適逢兩位尊者也早有弘法度生的悲願,于是一行人便迎接尊者返回洛陽。
兩位尊者不辭勞頓,曆經萬難,一路上以白馬馱負經像及舍利,終于在永平十年抵達洛陽。明帝非常欽敬尊者以弘法爲志的精神,特別以國禮接待,翌年並在洛陽城西門外建寺供養尊者,爲紀念此因緣故命名「白馬寺」,成爲中國第一座佛寺。至于佛像及舍利,則分別供奉于南宮的清涼臺及壽陵上,這也是中國有佛像的開端。
兩位尊者有了漢明帝的護持,便著手翻譯帶來的佛經,並撷取大小乘義理,譯出《四十二章經》。由于此經文簡要平實,且富含哲理,很快就爲當時的貴族及士大夫所傳
誦,佛法也因此隨之深入民間,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中。
烈火焚經定真僞
于自由時報90.07.7(六)刊載
佛法東傳之初,備受朝廷尊重與保護,尤其漢明帝崇佛輕道,更引起諸多道士的妒忌與不滿。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諸山的道士們以褚善信、費叔才等爲首,上表要求與梵僧一比高下,以中國本土的道經和外來的佛經一較真僞。
漢明帝批准了道士的請求,下令于元宵日,以火焚燒試經。是日,在白馬寺南方,立東、西二座高臺,東壇置佛教經像、舍利,西壇置道經。在衆目睽睽之下,同時舉火燃燒。只見西壇除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外,其余均在熊熊烈火中化爲灰燼;而東壇的經像、舍利竟絲毫無損,在火光中更有五色光明遍照大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尊者,有鑒于此次試經,攸關佛法的興衰,爲了增長大衆信心,更騰空顯現十八神變,並說偈:「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嶽榮。法雲垂世界,法雨潤群萌。顯通稀有事,處處化群生。」說明佛法非一般經典可比,而他們展現神通,只爲化度衆生皆能得到佛法的滋潤。經過這次的考驗,當場就有六百二十位道士棄冠投佛出家,而皈依叁寶的貴族士庶更不計其數。
如果沒有真正的智慧,一般人很難相信自己經驗以外的事物或道理。即使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在今天這個時代顯再大的神通,一般人也只會懷疑是變魔術。現代人修行不能得力,不能成道證果,主要原因就是對佛法沒有信心。《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古人就是因爲信佛、法、僧,信人人本具佛性,並且依教奉行,故成道者多。所以只要大衆有信心,更從理上來契悟,相信禅定、菩提、涅槃,相信自己本具的佛性,開啓自己本具的智慧,如此修行必定能有所成就。
經序1──寂靜的殊勝
于自由時報90.07.10(二)刊載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勝。」
契悟無上妙法的方便法門中,最重要的就是「離欲寂靜」。想達到寂靜的境界,首先必須離欲。欲,有七情六欲,此處特別指男女的情欲。男女的情欲,就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憨山大師言:「癡愛便是生死根」,唯有離欲才能令身心清淨、寂然不動,進而了生脫死。
菜根譚言:「風流得意之事,一過辄生悲涼;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轉增意味。」凡夫衆生喜歡向外攀緣,貪愛燈紅酒綠,追求感官的刺激。一旦刺激過去了,心中就感覺一片淒涼與空虛。所以衆生的境界,是身心皆不安住;菩薩則是身動心不動,大作夢中佛事──修建道場、弘揚佛法、普度衆生,而于自心中甯靜無波。倘若身心達到完全的寂靜,從朝至暮一念不生,如此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能契入甚深禅定,達到「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的究竟快樂,進而證悟菩提。如釋迦牟尼佛未成道前,舍棄了王位、財富、妻子,每日只吃一麻一麥,這就是離欲;六年苦行,雀巢于頂、草穿過膝,身心都能保持不動,最後端坐菩提樹下,寂然無爲入大禅定中,證得無上佛果。
所以,修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舍離一切欲望,身心保持寂靜。古人說:「無言勝有言。」無言就是寂靜。譬如一個人講話,講到口幹舌燥,然而只要保持一小段時間的寂靜,精神馬上就可恢複。又如打禅七,即是必須禁語,摒除外緣,透過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等法門,使身心達到安然寂靜,進而契入甚深禅定,是爲最寂靜之殊勝境界。
經序2──佛陀與五比丘的因緣
于自由時報90.07.12(四)刊載
「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即靜坐觀察衆生根器,知道鹿野苑五比丘根機已經成熟,應先得度,于是前往波羅奈國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人闡述四谛法門,令其證得道果。
四谛法,是世出世間的真理,也是一種最真實的法門。《佛遺教經》中更以「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谛不可令異。」說明可使太陽變冷,亦可讓月亮變熱,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改變四谛的真理。由此可知四谛法門的殊勝與真實。
佛陀爲什麼先度五比丘?五比丘即是當初隨佛出家的五位大臣──憍陳如、十力迦葉、頞鞞、跋提和摩男俱利,由于與佛因緣甚深,所以世尊成道後首先得度。其中又以憍陳如尊者的因緣爲最,所以最先證得道果,故有「聖首」之稱。《金剛經》記載:一日,歌利王帶著宮女到林間遊玩。宮女們趁歌利王小憩時,到處漫遊嬉戲,途中看見一位忍辱仙人在樹下禅坐,即向其敬問法要。歌利王醒時,看到宮女們皆圍繞在仙人身旁,不覺妒火中燒地用劍斬去仙人的手足。躺在血泊中的仙人,不但絲毫不怨恨歌利王,而且還覺得如飲甘露般的清涼,更發願將來成佛後,要以大智慧度化他。仙人因此願力因緣,所以被砍去的手足,隨即複原,完好如初。歌利王見此殊勝異事,深感慚愧且心中生起大信樂,當下就向仙人至誠忏悔,懇求仙人爲他說法,並且請其不忘本願,當來成佛時一定先度脫自己,仙人亦慈悲應允他的請求。當時的歌利王,即憍陳如尊者;忍辱仙人,即是釋迦牟尼佛。由于先世的這段因緣,所以佛陀成道時,憍陳如尊者最先得度!
所謂「佛度有緣人」,修行學佛,一定要依止善知識、聽經聞法,護持道場,廣結叁寶緣。如此,必生生世世能聞叁寶名,並種下得度之因緣。
第一章出家證果1──辭親出家識本心
于自由時報90.07.14(六)刊載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
修行的目的在于成聖道、證涅槃。欲證聖果,須先辭親出家,因此本經首章佛即開示出家證果之意義。
關于出家,明朝蓮池大師將其歸納爲四類。一、在家在家:指身未出家,且又貪著五欲的一般人;二、出家在家:現剃發染衣出家相,但是所作所爲、思想言行,仍與在家毫無差別;叁、在家出家:指在家人舉止如同出家一般,亦有企求出離煩惱的修行心境;四、出家出家:此即真正的出家,不僅外現清淨僧相,又能斷盡一切煩惱、證菩提涅槃,是爲真正的辭親出家。
修行人辭別父母、遠離世間纏縛,是出紅塵家;更進一步仍須具足悲智願行,出叁界家、無明家,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沙門。所以出家必須「識心達本,解無爲法」,不僅了達空性,更須證中道實相,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識心,須識菩提真心。一般而言,心可分爲肉團心、妄想心、真實心。心髒是一種肉體、物質,屬于「肉團心」,並非自己的真心。念起念滅的心,則屬于「妄想心」。例如,早上起床時動了一個念頭,當穿衣的念頭一起,起床的念頭即滅;穿鞋的念頭生起,穿衣的念頭隨之而滅,接著洗臉、漱口時,穿鞋的念頭又滅。從朝至暮有八億四千萬個心念起滅,究竟哪個心念才是真實的自己?唯有契悟菩提心,方爲明白「真實心」,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無住生心」,心不住于過去、現在、未來,寂靜無爲、清楚明白,作得了主。又從而發起大悲願行,修一切善,但不執著一切善;度無量衆生,亦實無一衆生可度,方爲大乘菩薩沙門。
能識得此心,契入無爲,才是出家的究竟意義與目的。
四十二章經(六)
第一章出家證果2──持戒修四谛
于自由時報90.07.17(二)刊載
「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爲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修行應以持戒爲基礎,持戒清淨就如同有穩固的地基,根基既穩,必然可以達成開悟證果的目標。所以禅宗祖師雲:「持戒第一,參禅爲先。」比丘若嚴持二百五十條戒,身心進止則能清淨。修行所遇到的境界不外動、靜二相,在動當中,修一切善法;于止之時,保持無念、清楚分明的心境,做到「靜則一念不生…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