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金厄瓦羅珠加參尊者是格魯派諸位英明蓋世的大德中舉足輕重的大成就者。在其年幼之時,就已顯示出超常的出離心。叁歲開始從師學習文字,由于天資聰慧,即使是深奧的各類經論,只須稍加指點,很快即能過目成誦。
成年之後的尊者,更是以卓而不群的智慧,絕世超倫的悲心而名揚四海,成爲格魯派中秉承傳播正法的中流砥柱。他將所有的心血都花費在佛法上面,廢寢忘食地修持,嘔心瀝血地教人,並著重強調看破塵世與憶念無常。以自己的高山景行,博得了弟子們的無比信心。嚴師出高徒,由于尊者的言傳身教,而使其門下人才輩出。尊者師徒看破紅塵的心行,更是被世人傳爲佳話。
公元1472年,七十一歲的尊者示現圓寂。雖然尊者的色身已經離開我們,但他爲後人留下的《菩提道次第引導文》、《中觀見解大修》、《入行論攝義——智者頸飾》、《親友書攝義——善解密意疏》等凝聚著前輩傳承上師智慧的結晶,必將流芳百世,饒益千千萬萬的後代追隨者。
在衆多有關尊者的傳記中記載,尊者乃爲克哲傑大師之高足。但在藏學家東噶羅桑陳理所著的《藏學大辭典》中,也有他是宗喀巴大師以及嘉操傑尊者得意門生之說。但無論如何,所有傳記中共同一致的說法就是:尊者是一位名不虛傳的佛菩薩之化身。
雖然藏傳佛教各大宗派在具體的修法上各有千秋,但在修持出離心與無常方面,噶當派卻獨占鳌頭,有著與衆不同的獨到之處。本書彙集噶當派諸位傳承上師的教言,將一切修心竅訣和盤托出。通過閱讀該文,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在文章的字字句句中,都流露出智者們的真知灼見。既有情真意切的鞭策鼓勵,也有恨鐵不成鋼的呵斥痛罵,可謂情見乎辭,使前輩上師們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從書中我們還可了知噶當派前輩大德們恬淡寡欲,離群索居,即使家徒四壁,卻窮當益堅,不爲世間八法所染的浩然之氣。並可以此作爲我們行動的指南。由此可見,本書實在是踏破鐵鞋也難以尋覓的奇珍異寶。
無論顯宗還是密宗,雖然見解不一,衆說紛纭。但在調服自心,培養出離心方面卻是步調一致的。看破今生、修習無常作爲本書的精要所在,對于修行人調禦自心,具有深遠的意義及不可估量的加持力。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作到出淤泥而不染,不爲世間羁絆所纏繞的人猶如鳳毛麟角。許多所謂的修行人皈依、出家多年,卻始終脫不開花花世界的誘惑,內心常存非分之想。爲一些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費盡心機,卻因前世業力的緣故而始終不能償願。即使獲得了一些暫時的圓滿,也時刻擔憂到手的一切會如邯鄲一夢,轉瞬即逝。就這樣在患得患失的世間八法中摸爬滾打,從未意識到自己岌岌可危的處境。
常言說得好:“船到江心補漏遲”,如果一味沈湎于世間的榮華富貴而始終執迷不悟,等到鬼門關現前之時,“臨時抱佛腳”已爲時晚矣,只有跟隨宿業的牽引,墮入惡趣的深淵,驚惶失措地接受閻羅的審判。此時若回想當年觥籌交錯時的躊躇滿志,就會悔恨交加,欲罷不能。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我們千萬不要步此後塵,而將萬劫不複的暇滿人生白白斷送,作出贻笑後人的荒唐行爲。
還有另外一些修行人雖然了知世間八法的過患,以及修行的重大意義,卻急功近利,好高鹜遠,將自己的眼光始終盯在大圓滿、大手印等等高深大法上面。一旦給他們宣講看破塵世、憶念無常的道理,就興趣索然、心不在焉。即使說得口幹舌燥,也是對牛彈琴,白費心機。這些“區區小法”在他們高不可攀的心中始終難有一席之地。
通過本書,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出離心是一切功德的安身立命之處。若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沒有紮實的出離心作爲基礎,菩提心、空性、自然本智等等一切功德,都猶如海市蜃樓,始終可望而不可及。
如果仍然蔑視前輩大德的忠告,固步自封、自不量力地一味修持所謂的高法。即使具有最高層次的灌頂與傳承,即使鹑衣百結,啜菽飲水,在幽靜的山洞中枯坐到白發蒼蒼。如果不具備出離心與菩提心,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終一切辛勞都將如井底撈月,使自己落得無功而返的下場。
千裏之行,始于足下。無數的高僧大德們都以他們的實際行動作出了最好的證明:要想獲得遍知一切的佛果,必須以堅實的出離心作爲基礎。
每一次拜讀此文,都有振聾發聩之感,使我收獲良多。如此美味佳肴,實在不敢獨吞,爲了利益現代的同修以及後代的有緣者,故借花獻佛,將此文譯成漢語,與大家一起分享。
由于作者所處年代距今已四百余年,在他之前的噶當派大德們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現代藏語有較大區別,並且在言教中包含了較多的方言土語,故顯得晦澀難懂。在翻譯過程中,我曾請教了衆多上師,參閱了不同版本的噶當教言,如《喻法書釋》、央金噶多撰寫的《〈開啓修心門扉〉名詞解釋》等等,旨在准確地表達作者原意,使大家能無謬地了知前輩上師的一番苦心,並從中受益。希望大家不要因本書的主題屬于共同前行的範疇而輕視,要知道,如果能含英咀華,細細品味每一段教言,並身體力行地加以修習,必將受益無窮,獲得與修持其他甚深高法同樣的成就。
由于鄙人才疏學陋,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有疏漏之處,于此誠心忏悔,希望各位智者海涵並斧正。
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每個人都將面臨死亡的威脅。機失難再,時不我待。我們若能把握住當下的時機,遵照本書的教言,破釜沈舟,瀝膽披肝,與無始以來累積的煩惱決一死戰。即使過著粗衣粝食的生活,也仍然以堅如磐石的勇氣勵力修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夢寐以求的境界便會如同探囊取物般輕而易舉地獲得。
癸未年六月初四
書于百花怒放之色達草原
作者簡介
金厄瓦羅珠加參尊者出生于紮南康地的傑氏家族,該家族爲世代相傳的天賜僧侶貴族種姓。其父名爲傑·秋加,母親名爲拉本,在水馬年(公元1402年)的一個吉日良辰,尊者幼小的生命伴隨著各種瑞相順利誕生。
由于宿世長期修道的習氣已經成熟,尊者于出生之初,即已顯示出對世間的極大厭離。強烈的出離心時刻激勵著他的相續,故對其他世間繁冗瑣事一概不予過問,僅僅一心一意地思維佛法。
當他七歲的時候,就割愛辭親,于金厄瓦·仁欽根噶 羅珠前舍俗出家,取名羅珠加參吉祥賢。成爲佛門僧衆之一員後,即如護眼目般謹守別解脫戒的各條界限。並先後在克哲傑大師、羅珠法王等衆多超凡入聖的上師前系統完整地聽授了五部大論。之後,便閑雲野鶴般地浪迹于衛藏各大寺院,以深邃的智慧、無礙的辯才而享譽各方,成爲名噪一時的遊學辯論者。
二十歲時,由大堪布雲丹仁欽擔任親教師,尊者在數量具全的清淨僧衆中受近圓戒。之後,便猶如上座部大迦葉尊者重現于世般地嚴格持守戒律。
其後,尊者又不辭辛勞地投奔于瑪卓坊地方馳名天下的大成就者——堅華加措瓦尊者座前,以全副身心如理如法地依止,並完整地恭聆了至尊宗喀巴大師的各種顯密竅訣。
在此其間,文殊菩薩授言于堅華加措瓦尊者:“你應將一切耳傳竅訣傳予這位上師。”從此,堅華加措瓦尊者對這位上師更是另眼相看、格外器重,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一切竅訣傾囊相賜。
因尊者已對此生的親友、身體、受用等世間圓滿,無有纖毫貪婪之心,長年累月地獨自居于萬籁俱寂地靜地,惟精惟一地修持,終于證達了共同殊勝次第的一切法要。
之後,因久慕其盛名,甘衮古寺的僧衆叁番五次地一再迎請、祈求尊者前往。然而,尊者已將世間的榮華富貴視爲魔女的蠱惑,對其極端畏懼,避之惟恐不及,故一直沒有前往,仍然一如既往地于寂地專意修持。
時光荏苒,如梭似電。一轉眼,甘衮古寺的住持已經換了四任。每一任住持都竭心誠意地力邀此位大菩薩,都被他一一婉拒。前往甘衮古寺之事始終沒有成行。
第四位住持一籌莫展之時,忽然心生一計:他結集當地的僧衆以及在家信徒,將大殿鑰匙交到尊者手中,衆人異口同聲、聲淚俱下地祈求道:“當不當本寺的主管,全由您老人家定奪了!希望您能體察我們的苦楚啊!”
至尊仁波切考慮到續佛慧命的重任,爲了使宗喀巴大師所傳之法脈在此一方不致中斷,只好答應擔當爲該寺傳授法要的職責,但事先聲明決不介入任何世間事務,並進一步要求衆人應以繼承噶當大德們纖塵不染的嘉言懿行作爲前提條件,才在衆人殷切期待的目光中,走進了古寺的殿堂。
尊者一駕臨該寺,就不辭辛勞地致力于傳授各種法要,並大張旗鼓地著力修建了數不勝數的佛像、佛塔,刻印了無以窮盡的經函,還創立了連續供養的製度與風尚。尊者就是這樣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清淨如法的究竟事業。
回顧往事,他曾感慨道:“七歲精勤而修法,著重致力于實修,終嘗勝法殊妙味,此乃善妙之意願。如今年高近七旬,叁寶加持入吾心,濁世最勝之幸運,此乃善妙之意願。感蒙勝法七精華,著重抉擇之智慧,精通一切經續義,此乃善妙之意願。”這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他就是這樣言行如一,爲佛法以及衆生的利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
在即將示現圓寂之時,尊者將一番感心動耳的教誨賜予後人:“上師們一般都會給後人留下遺囑,但最真切的遺囑,應當以無有遺産爲榮光。如果一位上師在身後留下了豐厚的遺産,只能充分證明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敗類。我們應當以此爲鑒,千萬不要墮入此等行列。
“聶塘(拉薩西郊曲水縣境內一地名,宋代佛學家阿底峽尊者曾在此講學,居住九年,並在此地圓寂,有種敦巴所建度母寺)的阿底峽尊者即將示現圓寂之際,恰徹卻啓禀尊者…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