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菩薩戒略注
聖一法師著
各位諸山長老、大德高僧:
今日後學到九華山,參加傳戒法會,去年仁德老法師莅臨廣東順德縣,邀請本人于今年九華山開戒前講梵網經,此是正信之行,與香港寶蓮寺開戒前,先講梵網戒經一樣,我即答應下來。
菩薩戒名道俗通行戒,已受戒或欲受戒的在家、出家菩薩者,都可以聽,因此傳戒前,先說梵網經,令一切見者聞者,皆種下成佛的善根。
戒的意義是什麼?很多人尚未明白:
(一)戒就是道德,不論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學問,戒體一破,無道德就無人恭敬,別人恭敬我們,是恭敬我們的道德,不是恭敬我們的外表。小乘經中記載,一國家內有一位大臣,國王很恭敬他,這位大臣想知道:“究竟國王那一方面恭敬我,且試他一試,究竟是我的學問,還是我的才能,受到國王的恭敬。”
這位大臣到皇宮裏,偷了一個錢,守宮的人尊重他,雖知而不捕他。第二天,他偷二個錢,這守宮殿的人也放過他,第叁天,他就偷了五個錢,守宮的人即時捕著他,綁他到國王前,國王說:“你偷了國家的錢,犯了國法要死。”這位大臣說:“國王啊,我現在試出來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學問才能,而是道德,現在我知道道德可貴,請國王讓我出家吧!”國王答應了他,許他出家。
偷國家的錢財,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沒道德,無論我們的學問及才能多麼好,若破了戒,沒有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昔日孔子到處教學,贊歎兩位學生:顔回、闵子骞。後來孔子將心法傳給闵子骞,他不傳給文學第一的子由子夏,也不傳給能言而多財的子貢,他傳給顔回、闵子骞,闵子骞是道德第一。
戒律是道德軌範,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爲人尊重者是“道德”這兩個字,離了道德即無戒,離了戒亦無道德,所以我今天提出,“戒”就是道德。
(二)“戒”又是我們的清淨心,璎珞經雲:“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爲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持戒,心則清淨,在清淨心中建立萬德,建立萬行,猶如白紙,有了紅點、黑點、綠點,就染汙了,失去用處,若這白紙未被染汙,可以寫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心經,可以寫一切經典,染汙了的白紙,什麼也寫不上去。我們這個心亦複如是,心清淨可以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例如黃金有礦,什麼都造不了出來,若果黃金煉去了礦,黃金就可以造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以及造一切器具,皆因這黃全是純金無礦,所以“戒”是什麼?是我們的清淨心,心清淨,即成等正覺。
(叁)現在是末法時代,人人希望振興佛教,有主張坐禅來振興佛教的,有主張辦學來振興佛教,可不可以呢?且看釋迦牟尼佛的一句話:“佛在世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毗尼住世,正法久住。”毗尼是戒律,若戒律住世,正法就久住,欲想振興佛法,當奉行戒律。
以上叁點:第一,戒是道德觀念,第二,戒是我們的清淨心,第叁,戒能振興佛教,是略釋戒的意義,現在解釋經題。
佛說梵網經
簡單的說,梵即梵行,梵行很多,猶如網之孔,一網有多孔;戒有無量梵行,梵行清淨名爲戒,諸佛有無量梵行,菩薩廣學無量梵行,就如一網多孔,所以名爲梵網經。說者,悅也,佛說戒,暢佛本懷,故名悅。
經題解釋已畢,再說人題,人題是譯者。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興是國王的名,秦是國號,叁藏指經律論。經藏诠定學,定即心,若想明心要多誦經,或持四句偈;律是戒學,論是慧學。戒定慧叁無漏法,是苦海的慈航,我們欲想了生死,到涅槃的彼岸,不能離開戒定慧叁無漏學,這位法師以戒定慧爲自己之師,亦爲他人之師,故稱叁藏法師。
鸠摩羅什,此雲童壽,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壽之德,故名。
佛指盧舍那,是報身佛,盧舍那即淨滿之意,煩惱惑已淨,功德圓滿,故雲淨滿。
衆生成佛時有叁身,稱爲叁身佛,叁身佛分別名爲法身佛、報身佛、及應化身佛。
法身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見自己本源自性清淨的法身佛。
報身佛不容易成,需經叁大阿僧祇劫,修種種的苦行難行,乃至無善而不成,無德而不就,功德圓滿,方可成報身佛。
釋迦佛的報身,稱爲盧舍那佛,住在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報身,又是住在華藏世界,各各佛的報身,都是住在華藏世界。
報身又分自受用報身及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無相,就是大菩薩也見不到;他受用報身,大菩薩可以見到,惟是所見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薩見的,是無量大身,其他菩薩所見的,或是千丈盧舍那身。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度之,是爲應身佛。應身是以報身爲本,所以應身佛又稱爲逆佛,所謂從本垂迹,就是這個意思。
應身佛有千百億化身,如釋迦佛有千百億化身,阿彌陀佛亦有千百億化身,化身佛住在凡聖同居土——暫時住的、方便的、不長久的。是故釋迦佛十九歲出家,叁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便離開這個世界——應度衆生已度盡,說法已完,住世無益。
衆生成佛時,叁身佛一時成,無分先後彼此。
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上兩句“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無相,萬佛一體,無有你我之分,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佛之分別,更無此土、他土、無量國土之佛的區別,萬佛一體,猶如虛空般的清淨,清淨是一體的,不能說這一邊的虛空清淨,那一邊的虛空不清淨,是故法身佛無男無女、無此無彼、聖凡兩亡、生佛俱泯,是謂不二法門。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是指報身佛。
法身清淨,不染一塵,故亦名素法身,衆生迷此,所以有生死,雖則六道輪回,其性不變,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變,常隨衆生流轉生死,故雲“法身流轉六道,處處皆聞。”有幸得聞佛法,著力薰修,刹那除卸迷情,得識本來,乃至大徹大悟,悟同諸佛,此時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還未出現,必須悟後起修六度萬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圓,一功未滿,法身亦不現前。
直待萬行已圓,萬德已滿,惑垢盡除,無明業空,法身才全體出現,此時卻又名報身佛,號盧舍那。
簡略而言,悟後從性起修六度萬行,莊嚴素法身,修至功德圓滿,素法身成爲萬德莊嚴的報身,報身又化成千百億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間,轉隨意法錀,教化有緣衆,所以壇經雲:“法身報身及化身,叁身原來是一身。”
爾時盧舍那佛。
梵網經心地品分上下兩卷,上卷說菩薩心地法門,下卷說心地戒,爾時者,指說心地法門竟。
爲此大衆。
爲華藏世界無量菩薩衆。
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成佛的法門,多至無量無邊,故文中說多如恒河沙,廣說不盡,惟有大菩薩才是當機,對初心菩薩,只可略說。
佛法有廣有略,廣則有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略則如菩薩心地品,心地品在百千不可說法門中,猶如毛頭許少,亦如大海水一滴。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
心地法門雖如毛頭許少,但過去一切佛都說此心地法門,未來、現在十方佛成佛時,亦說此法門。
叁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亦學此心地法門,不學此心地法門,不能成就菩薩行,舍心地法門,無別可學。心是叁十心,地是十地。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爲盧舍那。
我,指盧舍那佛,曾經一百劫修行此心地法門,至無明惑淨,功德圓滿,號名爲慮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從報起應,化成千釋迦,又從千釋迦應化成千百億釋迦,“汝諸佛”,就是指應化身佛。
心地法門是成佛之道,衆生心地未曾開,汝諸化身佛應對衆生說,使衆生聞此法門,開心地道。
開者,對封而言,以諸衆生皆爲煩惱業識所障,深迷不覺,非經指點開示,終無得見諸佛體性。
爾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
在華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蓮臺,上大下小,共二十層,狀如蓮華,中有無量無邊數世界,故名蓮華臺藏世界。娑婆世界就在華藏世界的第十叁層,極樂世界也是在第十叁層。蓮華臺藏世界屬依報,是報身佛的國土,日夜放光明,師子座上,盧舍那佛身亦放光,故稱赫赫天光。
光告千華上佛。
盧舍那佛蓮座有千葉,一葉一釋迦,故謂千華上佛。佛放光,以光囑告千化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複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盧舍那佛把心地法門,傳與千釋迦,千釋迦又把心地法門,傳與千百億釋迦,千百億釋迦又把心地法門傳與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心地法門,位有四十,諸衆生性,根有大小利鈍,是故說時,要次第而說:初說十住,住于如來家;次說十行,修菩提行;次說十回向,以菩提行的功德,回向佛果;再說十地,法身猶如大地,能生一切法,能度一切衆生,能出生一切佛。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不但要講說心地法門,並且從解起行,要受持、讀誦、一心而修行。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青黃赤白花,表心地法門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此四十位是佛因,因必向果,故以四色花供養盧舍那佛。
每一尊化佛,均能受持住、行、向、地法門,故雲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叁昧,還本源世界。
千佛及千百億化佛,從華藏世界隱退,人體性虛空華光叁昧定…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