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

  在家律學

  聖嚴法師 著

  贈序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兩大思潮的激揚,而演成大乘性相的兩大派系。傳來中國,到了黃金時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幟,也已很鮮明地豎立起來。各宗派的創立者雖從修證佛法的境界各自發揮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可是回到修持上來,則不歸于戒律,即歸于禅觀或淨土;而修禅觀或淨土行者,仍不能離開戒律,以戒律爲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那麼,不論出家或在家佛徒,對于戒律都是一樣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築在戒律之上的。所謂:“一切衆律中,戒經爲最上;佛法叁藏教,毗奈耶爲首。”這是爲佛徒的鐵律,誰也不能否認的。“四十二章經”則說:“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證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有志修學佛法而于戒行有虧的,讀到佛陀這些教誡的經文,不能不毛骨悚然而思有以匡正了。

  佛律雖很謹嚴,條文也很繁瑣,但在今日真能“嚴淨毗尼,研究律藏”的人,又有幾多呢?不特束置高閣無人過問,就是能談戒律的人也必定是很有勇氣的,沒有勇氣就不敢談了。這原因或在戒律的性質太嚴肅,末世業障深重,持之不易,索性不持了,談也無益,索性不談了。近世佛門的大心之士,有鑒乎此種衰頹而散漫無章的情形,有發心出來提倡振興律學,也有認爲律學有重新估價的需要。根據律部中的“因時製宜,因地製宜”的理由,主張適宜時地環境的需求,可行者行,不可行或行不通的,不妨舍棄。其實這種思想也不始于今日,遠在二千五百年前,在阿難陀和大迦葉領導的教團中,早已發生爭論了。阿難在第一次結集經典後曾說:“佛將入滅時曾告我,大衆若欲棄小小戒,可隨意棄。”當時迦葉板起面孔反對道:“佛所未製,今不別製,佛所已製,不可少改。”據律部記載,當時還有一愚癡比丘說:“那老頭(佛)去世甚好!他在世時常拿戒律約束我們,這件不許做,那件不准行,如今我們可以極自由地爲所欲爲了!”迦葉聽了覺得痛心,也因此而發起結集律藏。

  本來戒法爲四衆弟子的金科玉律,應守應行,理所當然,那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所謂:“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可是在事實上,又有不然,不但在佛滅後的初期,諸大羅漢之間爲了戒律的可舍與不舍問題,發生歧見,弄到教團的不協調;就是在佛陀時代,不是已有“六群比丘”及比丘尼出現了嗎?難道那時毗尼不住世嗎?不是正法住世時代嗎?這或者由于衆生的慧根深淺與向道之心有無而所使然:其慧根深而向道心堅切的,即能嚴持戒律;其慧根淺而向道心薄弱的,自然難得清淨了。或者以戒律太嚴肅,條文又繁瑣,使人望之生畏,感到不易堅持,或堅持亦難到底,無形中便松弛了。

  佛曆二五○五年春,我在星洲方便禁足期間,在無盡燈上讀到聖嚴法師作的《受戒學戒與持戒》及《戒律的傳承與弘揚》,覺其慧解敏穎,文筆犀利,所言切中時弊,深爲感動。當時曾以燈刊讀者的名義略致薄敬。在那文末談到弘一律師嘗自檢驗,認爲自己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夠沙彌的資格,甚至連一個五戒滿分優婆塞的資格亦不夠。一個聞名持戒的律師,還不敢以滿分五戒淨人自居,可知戒條是如何地謹嚴難守了。明朝的紫柏大師,脅不著席四十余年,猶以未能持微細戒,終不敢爲人授沙彌戒和比丘戒,到不得已時也只爲人授五戒。蓮池大師嘗自稱爲“菩薩弟子”或“沙門”,不敢以比丘自居。蕅益大師閱過律藏之後作“退戒緣起”,認爲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沒有做比丘資格,自稱 “菩薩沙彌”,太虛大師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爲菩薩”。從古今高賢的謹嚴處,知戒律是如何的嚴格,不易如法受持,但亦不能因持得不夠圓滿就不持,應量力求受,不逾繩墨,才不負弘揚戒律者的用心!

  自來在佛門中提倡戒律的人,以上座碩德爲多,青年人來談戒律的倒不多見。今作者聖嚴法師,年輕志高,學富力強,從研究戒律而弘揚戒律,欲以戒律精神振興佛教,這不能不使人敬佩!他曾說過,寫作本書是受了蕅益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影響很多,但沒有全部走他們的路線,甚至也沒有全部站在南山宗的立場。可知他對戒律,是另有新的看法。看他的志趣,似走在弘一律師與太虛大師之間,而更接近後者的意趣。在生活上著重戒律的根本精神,不拘滯于條文的呆板死守,在思想上接通佛陀的根本教義,活用于時代的文化領域。這意趣正是時代的産物,把它盡量表達出來,培養佛教的時代精神,使每一個懷有整理僧製職志的新時代佛教青年,思想都能夠走向這一路線,彙成一條佛教新時代的文化洪流,那麼一切佛教的垃圾就不怕沖不開。他對晚近的教內同道,還曾慨然的說:“若標榜持戒,便成了孤獨古怪;若標榜學教,便成了放浪形骸;若標榜學禅與密,便成了神鬼模樣。”這也是一針見血之論,對于患了嚴重麻痹症的現代佛教內部,是不無晨鍾暮鼓的作用。他對佛教現狀既有如此深的了解與抱負,自然對振興律學另有最應時的立場與看法,而寫出來成爲文字,自然也不同凡響了。

  作者再次來書問序于我,並提示本書的宗要是:“爲了實際的要求,本書的內容既是通俗性的,也是研究性的,尤其是實用性的。所以除了具足戒及式叉戒之外,其余各戒均錄有受戒儀軌,並且盡量介紹最切實、最簡明、最能適應于普遍要求的受戒儀軌。至于介紹各戒的性質、意義、淵源、作用以及爲何受戒、如何受戒、受戒之後又如何,那自是本書應負的責任了。所以讀了本書之後,對于戒律當可得到一個具體的印象。”從這些話裏,可以看出本書的內容與價值。全書約有十九萬字,把七衆弟子各別的戒法描繪出來,雖然有他自己的見解,但每篇都是有所根據的。比如比丘比丘尼戒,是本弘一律師之意而寫的,菩薩戒是綜合“璎珞”、“梵網”、“瑜伽”、“持地”等經,及“梵網”、“瑜伽” 各名家注疏的重要內容而寫的。我還認爲本書的好處是引經據典,把七衆弟子的戒法,作簡明而有系統的敘述,使讀者得到不少的便利和切合實用。時丁末世,人性疏懶,已很少有人能向大藏經中去翻閱長篇累牍的衆多律部,因此身爲七衆弟子的很多,真能了解七衆律儀皮毛的已很少,更談不到去作深刻的研究分析與敘述。那麼本書正適合現時的七衆佛徒的需要,固能人手一篇,時加玩味,便知道自己學佛所應作的是些什麼事,同時也不負寫作者的一番美意。在律製松弛,佛法衰頹的今日,律學已成了冷門的學問,少人問津;而作者既專志攻修,又勤于寫作,所寫的又是熱情奔放,審理明晰,文筆通暢,適合一般口味的文章,求之于現代青年法師,真是異軍突起,希有難得。

  作者又曾在來信中,慨歎自己不夠資格來談戒律,來寫戒律;就是我,更不敢也不配爲這部神聖的律書作序,所以延擱到一年多也不想動筆。但感于作者的智慧與熱誠,屢屢來函說明他寫本書一氣呵成,不曾間斷,完全因第一篇緒論發表在燈刊得到我的鼓勵所致,因此使我對本書的完成,雖沒有居功之心,卻有歡喜之情,不能不寫這一篇不像樣的序文,來作隨喜功德的贊歎了!

  佛紀二五○八年十月叁十日竺摩寫于木兵城正慧講堂自序

  我能夠再度出家,是在重重的困難之下達成的,這要感激我現在的剃度恩師東公老人,他全心全力地幫助了我,也成就了我;而我能在從軍十年之後,仍然念念不忘出家身分的恢複,這要感激南亭長老,他自始至終地愛護著我,也鼓勵著我。

  同時,這也是我的嘗試。因爲,戒律是一門枯燥而又繁瑣的學問,以致近世以來,成了佛教的冷門,縱然有人研究,也多不脫古氣,多是照著古調再彈,致令一般的人,不得其門而入,甚至妄加批評。因此,我要試用淺顯的文字,將戒律的內容,配上若幹時代的觀念,以比較通俗的姿態,來跟大家見面。我是試著做複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說教。

  當然,我的目的,雖求通俗,但在盡可能不使讀者厭煩的情形下,仍將戒律學上各種主要的問題,作了應作的介紹與疏導。所以,本書也徵引了各部律典及古德注疏的重要資料,並且盡量注明出處,以便讀者作進

  一步的研究參考;唯恐讀者對于書中所引原文以及若幹專有名詞的隔閡不解,故也適度地采用夾注號加注說明。

  爲了實際的要求,以及本書的篇幅所限,本書除了叁歸、五戒、八戒、十戒等篇,寫得堪稱詳細,至于具足戒及菩薩戒,只是作了綱要性的介紹,這也就是本書書名的緣由;雖然如此,具足戒及菩薩戒,已經占了本書篇幅的五分之二以上。所以,看了本書之後,對于戒律學的知識,當可有一個具體的印象。

  本書的性質,是通俗的,是研究的,更是實用的。除了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之外,其余各戒,本書均錄有受戒的儀軌,並且是介紹最切實、最簡明、最能適應于普遍要求的受戒儀軌。至于各種戒律的淵源、性質、意義、作用,以及爲何要受戒?如何來受戒、受戒之後又如何、那當更是本書應負的責任了。因此,本書的對象,既是已經受了各種戒法的佛子,也是那些准備要受各種戒法的讀者。

  從大體上說,本書受有蕅益及弘一兩位大師的很多影響,但並沒有全走他們的路線,乃至也沒有完全站在南山宗的立場。因爲,從戒律學的本質上看,它是屬于整個佛教的,它該是全體佛子共同遵守的軌範,而不自序 僅是某一宗派的專利品。

  雖然,本書有我個人的觀點,但我所談的問題,無不力求客觀,無不力求這些觀點是屬于讀者的要求,故也敢說,本書的內容,事事都有它的根據。

  不過,由于我的學程還淺,本書的貢獻,自也有限。本書的出版,如果尚有一些價值,那當歸功于叁寶的恩德,以及師友的鼓勵;如有不良的後果,均該歸咎于著者的粗疏。倘蒙指教,感激不已。

  竺摩老人抱病爲本書撰序,在此致其無上的謝意…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