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行

  (請法)

  不別石坑尿水直心去

  繞直室外小行無所求

  月日時念長行功德現

  念佛持咒話頭隨己願

  境現光動無相皆除塵

  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

  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

  十方如來菩薩同護歎

  經行本無話可說,以無念爲宗,慈悲爲本。 無所求爲持戒,無所得爲目的。略說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實相,以助道業。 其功德之大,難思難議,難說難盡, 爲十方如來、菩薩所加持,護念贊歎。衆生歡喜擁護, 如荷花出水清淨,虛空無貌自在。

   慚愧沙門釋妙祥,供養參考,不要亂傳,免笑行家。

  經 行

   妙祥法師講述

  緣起:二〇〇五年叁月初七、初八,海城大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師,應鞍山佛教協會邀請,講于鞍山佛協慈善院。現場聽法人數約四百余人。因是爲居士講解,及時間等緣,有的地方略講,若今後有緣爲僧衆講解時,再詳細加以補充。

   爐香贊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叁 稱)

  鞍山佛教協會王會長:“本來不想講,但非讓我講兩句,我就簡單說兩句話,希望大家珍惜今天這個寶貴的時間。我們今天能夠把我們尊敬的上妙下祥法師請來,在這裏給大家開示,應該說是我們大家的福德,因緣感召,這是一句話。真心希望大家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寶貴時間,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成果,來之不易的妙祥法師給我們講法。就講這兩句話,講的不好,希望大家見諒。”

  (一位居士上香,做請法儀式。)

  現在這個居士正在做請法儀式,這個請法儀式是從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傳承下來的,也是佛教的叢林傳統的請法儀式。現在已經很難見了,我們大家能夠看到和了解,對我們修行將有很大的幫助。

  (居士請法:恭請大德開甘露門,教導我們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剛才這個請法儀式已經做完了,它這種做法,非常符合我們大家的叁皈依,和聽法的規矩,是很好地修行方法之一。

  今天在(鞍山佛教協會)王會長和(鞍山佛協慈善院)郭院長等居士的邀請下,來到這裏和大家見面,感覺到很慚愧。因爲本人沒有什麼修持,也不會講經說法,只能說是勉爲其難地把自己在修行中一點體會供養大家。

  今天想講的題目叫“行道”,也叫做“經行”。這個經行大約是在九七年我閉關期間,有些體會而寫,因爲怕將這個經行的內容忘記了,就簡單地記錄了一下。記錄下來以後,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經行”。寫出來以後又有些後悔,也怕著了衆生相。但是爲了這些,自己認爲這些體會,對修行很有幫助,所以才記錄下來。

  經 行

  眼觀臥牛之地初方便 面現呆沈小相不攀緣

   慢調息攝六根心無念 兩手垂少擺動人生淡

  下腳如踏棉雲慈悲升 行走緩緩不滯輕風來

  落腳堅穩不翹平心地 日曬風雨雪鬧增定力

  不別石坑屎水直心去 繞直室外小行無所求

  月日時念長行功德現 念佛持咒話頭隨己願

  境現光動無相皆除塵 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

  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 十方如來菩薩同護歎

  

   行道本無話可說,以無念爲宗,慈悲爲本,無所求爲持戒,無所得爲目的。略說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實相,以助道業。其功德之大,難思難議,難說難盡。爲十方如來、菩薩,所加持,護念贊歎。衆生歡喜擁護,如荷花出水清淨,虛空無貌自在。

   慚愧沙門 釋 妙 祥 ,供養參考,不要亂傳,免笑行家。

   經行得名由來,《慈恩玄贊》曰:“西域地濕,壘磚爲道,于中往來,如布之經,故雲經行。”

   “經行”也叫做行道。《南海寄歸內法傳》雲:“舊雲行道,或曰經行,則二總包,不分泾渭。”泾就是泾河,渭就是渭河,泾河爲清,渭河爲濁,會合後再不可分,取這個意思。

  行道就是返樸歸真爲“行”,證得如來本性爲“道”。了生死,必須行道,八萬四千法門都叫行道。此只是其中一個法門。

  經行所謂的行,就是要達到無所行,利用一切的方法達到無所行。行道自古以來就有,只不過後來逐漸地被人淡忘,隱沒消失了。

  修行佛法並不只是念一會兒佛、坐一會兒禅,余下時間就不知做什麼了。應該是二十四小時都會修行。所以這個行道對我們的修行,無論念佛也好、坐禅也好、修密也好,都有很深的意義,起到很大幫助。這裏的意義主要是幫助我們了脫生死,超出輪回。我們都知道生死無常,來到人世間就是想修行,但怎樣修行得圓滿,怎樣利用我們的一切時間,都傾注在修行之中,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我們知道念佛是有一定時間,坐禅也有一定的時間,余下很多的時間他沒有念佛、也沒有坐禅、也沒有去誦咒。比如說,我們走出這個院子的時候,可能就不會用心了。我們在家居士如果上街,或是到單位上班就不會用心了。甚至在自己的家庭裏、屋內,或是到衛生間,短暫的一個時間,有可能我們就不會用心,所以這就是一大遺憾。經行正是解決我們這些問題很好的一個方法,它能配合念佛、修禅、修密,能把我們的功夫進一步地提高起來,使我們更懂得怎樣去修行,來圓滿我們這一生。

  修行有數種叁昧:有常行叁昧,有常坐叁昧,有半行半坐叁昧等。我們如果想得到叁昧必須從其中要選出一個方式來,做爲我們的修行的方式,這樣才能很快地入道。爲什麼說有的人在修行中很快地開悟證道?就是他會修行,掌握了修行的要點和方式。所以說今天跟大家講,無非是讓大家理解這點。

  我以前在五臺山碧山寺的時候,曾經和一個師父一起到臺懷鎮去辦事情。當往回走的時候天就下起小雨。此時,這個師父正跟我講,他說:我最愛坐禅。當他說到這的時候,雨點就逐漸地大了起來,他就跑回了寺院。當時我很有感觸,就是說我們雖然有時候說是修禅定,光知道在坐中有禅定,不知道在行走中更重要。一個雨點下來,怕被雨澆濕了,馬上就跑,被境所轉,那時就把我自己扔在外面了。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這個行道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我們要隨時隨地都要學會修行,這修行光說不行,應該是落實在實際中,很好地去努力。比如說南傳佛教,斯裏蘭卡的比丘在外面走的時候,要遇到雨是不允許快速跑的,也無人快步走,跟往常一樣非常有威儀走回房間,這樣做才能夠把我們自己的妄想心控製住。

  下面我開始講這個經行,經行頭一句話叫:“眼觀臥牛之地初方便”。

  眼觀這個“眼”就是我們的眼睛。我們知道,我們在輪回之中有了眼睛,眼睛就是我們輪回之相。我們眼睛不斷地看到了很多事物,發現了山河大地等,眼對我們來講是一種造業的表現。那麼我們現在應該把它轉過來,眼睛不應該往外看,應該收回眼根,這樣就會達到收回我們的心。所以說眼睛對我們的修行來講,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我們看到了白天、黑夜,就應知道白天黑夜、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眼睛所見,這些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我們之所以輪回就是因爲被眼睛所騙,想找回真實,我們就應該把眼睛收回。怎樣收回呢?就是用“觀”,什麼叫“觀”,就是把心收回來就叫觀,不是往外觀,要向內觀,不觀而觀。如果你能夠不再去觀察外面的一切,便是真觀。

  例如虛雲老和尚,一生或坐或臥,或與人交談,總是雙目垂視叁尺,即便偶爾開目一望,也旋即下垂。這個虛雲老和尚,我們都知道經過了四朝五帝,在中國佛教曆史上是不可比擬的一位大德。他的修行方式對我們來講是很好的一個榜樣。他眼睛從來不往外擡,也不看,爲什麼他不擡不看?就是因爲他對外面的事物無所求,無所要求。他知道眼睛是造業的,所以就不再往外瞅了。世間的男相、女相對我們來講實際上沒有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習慣性,當說話的時候總是看別人的臉色、眼神和動作,來取決于我們應該說什麼,這就是分別心,這就是輪回。虛雲老和尚他就不這樣做,就是與人交談的時候都是垂目叁尺,這個垂目叁尺的距離正好是臥牛之地,就是一頭牛趴著這麼大的地方。把眼神收回來,瞅著這麼大的地方,做爲我們的不放逸的一個方式,這叫“眼觀臥牛之地。”

  是不是我們眼睛就專瞅著地呢?剛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應該觀這麼大的地方,逐漸地,逐漸把觀也放下,把心要死掉。這就是眼觀臥牛之地最開始的方便,這個方便不是放逸的方便,是我們修行要嚴肅起來、要緊張起來、要抓緊修行的方便。也是我們怎樣把心能夠達到清淨的方法,所以稱爲方便。這個方便不同于我們平時所說的“方便”,那個方便那是在放逸;這個方便說的是不放逸。

  這“眼觀臥牛之地初方便”,這個“眼觀”剛開始做這個功夫的時候,也很難受,因爲我們眼睛已經看慣了。比如說我們上市場,眼睛要瞅櫃臺,走在路上,我們就看人物,看建築物,甚至回到屋裏也要觀察一下環境。所以說我們的眼睛被利用得沒有一時一刻能夠休息下來。眼睛不休息,它就說明了我們生死在輪回。

  我們知道,佛曾經給大家講過,生死在哪兒?有的人認爲在吃飯之間;有的人認爲一夕之間;有的人認爲穿鞋之間;還有的人認爲幾十年。佛說:“都不對。”結果只有一人答出來了,他說:“生死在呼吸之間。”佛說:“你已經證道了。”就一呼一吸,就有無數的生死,生死也就是在念念之間。每個念都是我們的生死輪回,我們想了脫生死,必須從…

《經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