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

  前言

  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教?

  現代的變體佛教

  佛陀教育的目標

  佛陀教育之入門——地藏經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佛法的修學次第

  佛法的教學藝術

  附錄一 達拉斯佛七講話

  附錄二 淨宗學會緣起

  附錄叁 興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刍議

  前 言

  正確的認識佛教,對于初機很重要!很多的同修對佛教的觀念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廣泛的印行、流通此書,幫助初學,把佛教的正確觀念樹立起來。雖然言未完全盡意,但是真誠的供養、真誠的發心,希望有緣的同修,都能歡喜,並得到真實的受用和法益!

  一、什麼是佛法?

  諸位同修:

  在修學佛法之前,一定要對于佛法有正確的認識。假如我們把佛法認錯了,即使費了許多的時間修學,到後來得不到結果,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們先把“什麼是佛法”,給諸位同修作最簡單扼要的一個會報。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世尊在叁千年前,出現在北印度。根據中國曆史所記載,佛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叁年(壬申)入滅,住世七十九年。現代中國佛教,老一輩的大德們,對佛入涅槃的紀念日,便是用這個紀年。曆史上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曾經爲大衆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

  我們想要認識佛教,首先要知道:

  什麼是“佛”?

  什麼是“法”?

  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教”?

  這幾個問題,對于我們修學,關系非常之大。“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爲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來翻譯,而采“佛陀”這個音譯呢?因爲佛陀的含意,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中國字彙裏的智、覺二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譯,然後再加以注解。“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來講是“覺悟”。

  就體上講,智有叁種:

  第一、“一切智”: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講,就是正確的了解宇宙的本體;這樣的智慧,在佛法裏稱爲“一切智”。

  第二、“道種智”:種是指種種繁多的現象,宇宙之間的現象,種類無量無邊,這許許多多的現象,怎麼産生的?從那裏來的?現象、過程如何?後來結果如何?能夠正確明了宇宙萬象的智慧,叫做“道種智”。

  第叁、“一切種智”: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明了,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差誤,這樣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

  釋迦牟尼佛,具足這叁種智。由這個智慧起作用,當然,對于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確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覺。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覺”也有叁類:第一、是自己覺悟了。第二、是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叫做覺他。第叁、是圓滿的覺悟。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自己覺悟。他們自覺之後,還沒有發心,主動的去幫助別人覺悟;經典裏常常說這是小乘人。大乘菩薩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希望覺悟的人。“希望覺悟”,就是機緣成熟,菩薩一定會主動的幫助他,使他從自覺到究竟圓滿的覺悟。這“究竟圓滿”正如同其他宗教裏面贊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樣,在佛教稱之爲“佛陀”。佛告訴我們,這樣圓滿的智慧德能,“覺”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衆生本來具足。圓覺經中講得很清楚,“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也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衆生與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現在我們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麼失掉的?佛用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我們的病根之所在。我們從佛境界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受妄想、執著之害;每天還在繼續不斷的搞生死輪回,也是妄想、執著;生活過得這麼苦,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的確是一切迷惑、災難的病根啊!妄想、執著去掉一分,我們就得一分自在,就恢複一分的智覺;要把妄想、執著斷得幹幹淨淨,我們的佛性就重新又恢複了,恢複到本來佛了,這個事實真相佛在大經裏面明白的告訴了我們。

  大智大覺的對象,就是無盡時空裏面所包含的一切萬事萬物。這個“萬”不是數字,只是形容極多——無量的無量。佛經上常說,人身上一根汗毛,或說微塵,這是講小的。“正報”小的毛端,“依報”小的微塵;大的可到虛空法界,這一切事物就是我們智覺的對象,佛用一個代名詞代表這些萬事萬物,這個代名詞就叫做“法”。所以“佛法”這兩個字連起來,就是無盡的智慧、覺悟,覺了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中國人常講“佛法無邊”,確實是無量無邊。所覺的對象沒有邊際,能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這無量無邊的智覺,諸位要記住,是自己的本能。

  不過這裏面還有一件事情是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的,那就是佛跟我們講:“我們本能的智覺與智覺的對象(宇宙人生萬事萬物),是一不是二。”這個我們很不容易理解。實在說,如果我們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假如佛所說的這句話真的能成立——這個智覺是究竟圓滿的——,那這句話就可以相信,我們便應該相信;如果說“能知”跟“所知”是對立的,這個智與覺就很難講到圓滿;換句話說,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圓滿的。但是佛告訴我們,“能知、能覺”與“所知、所覺”是一不是二。這是佛法裏面常講的“一真法界”,也就是華嚴最真實、最圓滿、最高的境界。淨土宗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屬于一真法界。以上,我們明了“佛法”這個名詞的含意,對于什麼叫“佛法”,會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民國初年有一位歐陽竟無先生,是當代的大佛學家,他在南京創立支那內學院,培養了不少的佛教人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這一位大師,于民國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發表了一次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時所必需。”當時在中國引起相當的震撼。他舉了很多例子爲佛法正名。這篇講演由王恩洋居士整理印成小冊,臺灣也有流通,諸位仔細看看,他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

  二、什麼是佛教?

  佛教究竟是什麼呢?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裏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叁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我們自稱爲“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就宗教而言,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系。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說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系;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系——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爲“和尚”,其實在一個寺院裏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裏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系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爲“法師”,這如同學校裏的老師很多,但他沒有上過我的課,沒有指導過我。“和尚”與“法師”的差別就在這裏。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稱作“阿阇黎”。阿阇黎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我們可以跟他學習。這些稱呼在教育裏才有,宗教裏面沒有這種稱呼。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從佛教道場的組織(中國佛教寺院)來看,寺院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就像現在的學校與博物館結合在一起。這種形式,就是現代所講的藝術教學。現代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二、叁千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它與現代的學校大致相同。“和尚”相當于學校校長,是主持教學政策的人,課程是他製定的,教師是他聘請的,這是和尚的職責。和尚下面有叁位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爲綱領執事,分掌叁個部門:掌管教務的稱“首座”;掌管訓導的稱“維那”;掌管總務的稱“監院”。名稱與學校不相同,實際上他們管的事務跟現代學校裏面的教務、訓導、總務沒有兩樣,可知寺院機構的組織確實是一所學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學校。中國過去稱之爲“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們從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國佛教的建立,可見它的確是一個教學的體系,這事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我們到底在學什麼!

  叁、現代的變體佛教

  目前這個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同時出現在世間,所以把我們搞迷糊了。

  第一、是剛才講的“傳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原本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傳統的佛教教育現在很少見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變了質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今天我們聽人家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否認!爲什麼呢?擺在外面的形式確確實實是宗教。不像從前的寺院叢林,每天上課八小時。現在你們看那個寺院上八個小時的課?古時候中國寺院每天上課八小時,修行八小時。修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坐禅,一種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個小時,解行相應。上課是聽講、研究討論,是理論上的;然後修清淨心,修覺、正、淨。每…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淨空法師主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