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佛法就有辦法

  有佛法就有辦法

  2000.6.9-11慧律法師講于美國紐約

  (師父身後橫幅上寫:

  慧律法師佛七主講

  智慧的啓示

  青年佛教通訊中心主辦)

  諸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洗塵長老,諸位大法師,朱斐大居士,諸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衆)阿彌陀佛!

  紐約是全世界最大的,沒來過,沒有來過只是來看看紐約多大,順便來這裏跟法師們學習,聽說這裏有許多的道場、許多的長老,還有許多的大居士們都很有修行,路過紐約來這邊向大家多多學習。看到洗塵長老、諸位法師們很熱誠,尤其在這裏見到朱斐居士嚇一跳,他在逢甲大學我第一堂課就是聽他開示的,講到八苦,朱居士是我的啓蒙老師,大家鼓勵一下。(衆鼓掌)他以前辦雜志,雜志也辦得非常好,他對佛教貢獻很大,這一次**法師交待下來,要這些法師們來接機、來洗塵,大家還到機場表示他們的虔誠,我在這裏一並非常感謝,代我向**長老說一聲感謝、感恩。(衆鼓掌)

  這個佛法講不完,講二十年也講不完,講叁十年還是講不完,統統講不完,只能講一個觀念,在這個短暫的叁天要有一個觀念,要有一個觀念、正確的觀念,才不會跑……跑到清海那邊去了,跑錯地方了,是不是?跑……到外道去了,基本上的觀念有了,我們生命的選擇就正確了,要有正知正見,如法如律如佛所說,才有辦法完成菩提之道。雖然修學佛法在很短的幾句話裏面,任何法,大乘只有兩句話:所到之處都與空相應,但是不失菩提心,這是終極目標。時時刻刻提起正念發菩提心,修行就是這樣子而已。但是如果說要會分析,這可不是這麼簡單,要分析一般來講沒有幾個六祖,六祖聽一句話就會開悟,我們是聽到死沒有什麼感覺,沒什麼感覺。

  牛頓一顆蘋果掉下來,就會發現地心引力,我們把整棵蘋果搖下來,還是沒什麼感覺,根器利的跟根器差的就差很多,如果是大根器的人慢慢的隨手拈來都會有智慧,如果一個人他沒有智慧就茫茫然,茫茫然。年輕的時候出生,再來年紀大的時候求學,沒事就到公園走一走,求學完了做事業,事業完了結婚,結婚完了做阿公,阿公做完了就准備棺材,然後就准備好(衆笑),Are you ready?准備die,(師父學躺下休息的樣子。衆笑、鼓掌)。生命就是這樣刹那之間,每一個人都是過重複的,Everybody is same,no differ-

  ent.每一個人都是一樣過同樣的日子,如果只有吃飯跟大便,生命就是這麼無聊,所以需要智慧,需要智慧。

  佛陀給我們有什麼智慧的啓示,在這叁天裏面就有一個眉目,如果一句話,一句有智慧的話可以救人一命,會救人一命。很多人因爲聽到錄音帶,結果她婚姻失敗又站起來;有的人准備要自殺,聽了錄音帶以後不敢自殺,不敢自殺。聽到佛法以後,才發現真正生命的可貴,原來不只是吃飯、穿衣、睡覺、大便、移民,不是這樣子的。以前我在讀大學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人的一生是什麼?人的一生一定要結婚嗎?一定要跟全世界生活一樣嗎?有沒有比較特別的,我一直想說生命一定不只如此。

  修行,修正念頭。拜托麥克風大一點,再大一點,這樣我比較不需要出力,(衆笑)我本來一百八十五公分的,(衆笑)結果出力演講、演講到現在剩下一百五十八。(衆笑)

  我們修正了念頭以後,我們就是轉念,修行佛法就是一個轉念,轉一個念他就會發現智慧,就會發現智慧存在。我們爲什麼活得這麼痛苦,就是不懂得轉這個念頭,死死地卡死在這個念頭裏面。譬如今天股票如果大漲,有錢人很高興,活得貧窮的人如果嫉妒,我們很嫉妒,結果我們活得很痛苦,他們那麼有錢,我們沒有錢我們活得很痛苦。其實這個都是多余的,這個社會多一個有錢人沒有什麼不好,我們卻拿別人的成就,我們卻拿別人的成就來變成自己的負擔,這是嚴重的錯誤觀念,我們不懂得隨喜,也不懂得轉這個念頭,我們被卡死了。

  臺灣有一個影星拍電影,人家都得獎他自己沒得獎,他覺得他盡力了拍得不錯,(想不開)結果跳樓自殺,跳樓。這個影星如果能夠聽到正法,知道影展一定有領獎的,也一定有沒上榜的,就會用平常心,很自然的(心態來看待得失)。

  生命是一個觀念,修行就是轉變觀念,你不需要逃避現實,轉變這個觀念,轉識成智,我們日子就好過了,日子就好過了。所以,有好的環境比不上一個好的心境。

  什麼叫修行呢?就是修正念頭,叫做轉念。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呢?現在來問問大家:生命的目的是什麼?讀到哈佛大學,畢業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畢業了,再來做什麼?賣燒餅、油條?(衆笑)再來做什麼呢?結婚?你一直往生命那個終極點,一直去探討一直反問自己,我哈佛大學念完做什麼?我讀醫科做醫生,做完了要做什麼?對不對?你能醫別人,能夠醫自己的煩惱嗎?不行!你能醫肉體,能不能醫靈性嗎?能不能醫治我們的神識靈性呢?沒辦法!所以醫學有它終極的一個極限,英文叫limit,極限。科學家也有他的極限,天文學家往外太空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他還是有一個極限,能力還是(有)一個極限。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我們沒有往心靈的世界去探討,就沒有辦法發現人生跟宇宙的永恒的真理,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方向錯誤了,錯誤了,因爲沒有正知正見,所以導致我們行爲的偏差,因此我們活得非常的痛苦、負擔,負擔。我們對生命不了解,生命對我們來講它是一種懲罰。我們每天一定要生氣才能過日子,我們每天一定要計較才能過日子,我們也每天必須要嫉妒、占有才能過日子,可是,你所擁有的東西都是短暫的。佛陀說:我們來到世間,沒有擁有過任何東西,我們也不曾經失去過任何東西,因爲擁有的東西是短暫的,來的時候是空空的,走了以後也是空空的,你擁有什麼?我們要一直問,你不是要參禅嗎?學佛要參禅嗎?你要一直重複地問自己:我這樣活著是爲什麼?如果只有吃飯、大便、上班、生兒育女、死亡,那跟一棵樹沒什麼兩樣,一棵樹需要陽光、水分,長大了開花結果,掉落了幹枯死亡,生命如果沒有智慧,正知正見的引導,我們跟這一棵樹是沒有什麼兩樣的,生命就是這樣無奈得交出來,我們一定要交出生命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你一定要面對它,你不可能抛棄它,或者是遠離它,乃至于說讓死神追不到,這是不可能的。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跟空間,我們一定要面對現實的問題,就是死亡。

  如果我們要探討死亡就可以了解生怎麼來,死往哪裏去,爲什麼每一個人的貌相不一樣?爲什麼每一個人的福報不一樣?爲什麼每一個人的智慧不一樣?why?爲什麼?這一定有它的原因,佛教講宿世的業感,業感,業力的感應,這個又講、又講到唯識學的共業、別業,今天我們大家都不是佛學院,所以不講這個。我們這叁天簡單講一個idea一個觀念,給大家一個正確的觀念,你才有興趣要學佛,否則你起不了興趣的,起不了興趣的。

  如果佛學只是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的話,你只能變成一個學者,不能解脫!如果你把佛法拿來化做我們生命的全部,還不是一部分,融入整個佛法變成我們的生命,我們內部真正地去實踐,去升華我們錯誤的觀念,變成正知正見。譬如說布施,世間人的觀念跟佛的觀念不一樣,世間人布施是爲了回饋,希望種善因得善果,這就是衆生的觀念,佛法不這麼說,布施不是爲了回饋,也不是說:我想得到什麼善報跟因果,不是的!佛陀告訴我們:布施是爲了破除我們內在的悭貪,升華我們自己絕對平等的智慧。簡單講:佛法的布施不是爲了任何目的,是想清淨我們的佛性,破除我們的悭貪,了解萬法空性的平等,當然因果就自然存在,你行善得善因,得惡得惡果,這個只是對一般凡夫來說,對中、下階層來說;對于最高的終極目標,不是只有在因果上打轉,它必須是非因、非果,因就是空,這個空絕對不是你想像的沒有,這個講起來這又是另外一個非常的深的學問,非常深的學問。在這麼短暫的叁天裏面你不可能講“叁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爲的中心理論。《中論》卷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八不偈之意,以顯發中道實相。)”,也不能講唯識,也不能講一真法界的華嚴,也不可能,只能講某一些觀念idea而已。

  所以說:生命的目的是什麼?覺悟,要覺悟。我們要趕快覺悟,覺悟的人少,覺悟的人絕對很少,迷惑顛倒的人多,多得不勝枚舉,我們隨便在紐約的街道上碰到New Yorker(紐約人),你問他,不管美國人、中國人,你問他:你生命的目的是什麼?你在追求什麼?追求錢。佛陀說:依靠錢,錢就會讓你痛苦;依靠名,名就會帶來災難,你依靠什麼呢?這個世間無所依靠,佛教講的獨行道,單獨地來出生,也孤獨地離開這個世間,萬法沒有依靠,萬法都不足以依靠,要依靠自己的清淨的本性,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阿含》裏面講: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我們要依止佛陀所講的法。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要依靠自己的正知正見的智慧,要轉變這個錯誤的念頭,萬法都不可靠,因爲都會變化,包括我們的色身,包括我們的地球。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在《雜阿含經》就講得很清楚,對不對?自己要依靠自己的正見智慧,自己要依靠自己的佛性、還有理性,不依靠任何東西,你依靠任何東西,都是生滅變化的東西,也沒有一個值得我們依靠的,在這個世間(沒有依靠的),在這個世間。

  好了,生命的目的在于覺悟,如果我們不肯犧牲,我們就無法見到真理,因此今天大家如果想要聽佛學講座,要先放棄你以前的觀念,把我…

《有佛法就有辦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文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