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
一、甯瑪派及其“大圓滿”法
藏傳佛教在其發展進程中出現過兩次大高潮,即所謂的“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除開吐蕃贊普拉托托日年贊(公元四世紀上半葉)在位時初傳佛教的傳說,僅從松贊幹布(公元七世紀中葉)在位時算起,至藏王朗達瑪于公元841年廢除佛教爲止,已達二百年之久,這一期間是佛教的傳播和藏傳佛教的形成時期,此時只有被後人稱爲“舊派”的甯瑪巴,但尚未産生諸多教派。
後弘期,是從公元十世紀後半期開始,直至十五世紀創立最大教派格魯巴(黃教)爲界定,近五個世紀。這一期間是藏傳佛教的大繁榮時期,也是産生許多互不隸屬的不同教派的時期,除前弘期已經産生的甯瑪派外,諸如:公元1057年,阿底峽的弟子鍾敦巴•嘉維群乃創建熱振寺作爲據點,由此産生了噶當派;公元1073年,昆 貢卻傑布創建薩迦寺作爲據點,由此産生了薩迦派;公元1121年,克朱窮布南覺創建香雄寺作爲據點,由此産生了香巴噶舉派;與此同年,米拉日巴的弟子達波拉傑創建達拉崗布寺作爲據點,由此産生了達波噶舉派;公元141O年,宗喀巴大師創建甘丹寺作爲據點,由此産生了格魯派。另外還有希解派、覺域派、夏魯派、覺囊派等等教派。
以上諸多教派都有各自獨樹一幟的理論學說和值得炫耀後世的實踐。下面對此作一一介紹。
一、甯瑪派及其“大圓滿”法
A、甯瑪派簡說
甯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甯瑪一詞的意思爲“古”或“舊”,甯瑪派即古派或舊宗派。目前有些漢文書或文章中則俗稱“紅教”或“紅帽派”,這是因甯瑪派僧侶頭戴紅色僧帽而來的俗名,此稱呼不太妥切。甯瑪派認爲,該宗派的思想儀軌等傳承源于“前弘期”時的蓮花生大師,這樣甯瑪派便成爲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曆史最爲悠久的一個派別。實際上,甯瑪派作爲一個獨立的宗派,也是在藏傳佛教“後弘期”中形成的,因爲在“前弘期”時沒有新舊之宗派可分,而且“在顯教方面,無新舊之分,新舊二派之說,乃是純粹以密教宏傳情形來劃分的。對于這個新舊劃分,其說法頗不一致,最普遍的說法,是指以班智達彌底(念智稱)來藏以前所譯續部,則稱爲舊派密咒;仁欽桑布譯師以後所譯續部,則名爲新派密咒。”(注:《土觀宗派源流》61頁,土觀•卻吉尼瑪著,西藏人民出版1984年漢文版)。由此可見,甯瑪派取名爲古派或舊派,主要是它繼承了從“前弘期”流傳下來的密教思想以及相關儀軌。
由于早期的甯瑪派采取秘密單傳的傳教形式,既沒有形成統一的系統教義,又沒有固定的權威性寺院,而且其僧侶組織比較松散,故追述它的曆史有一定的難度。後來隨著“後弘期”諸多宗派的蓬勃發展,甯瑪派的教義及其傳承又趨于龐大複雜,現在一般有叁種傳承之說,即遠者經典傳承,近者伏藏傳承,以及甚深淨境傳承。
在此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初期階段,有叁位甯瑪派大師爲甯瑪派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正如“到十一世紀有封建主素爾波且(1002—IO62年,本名釋迦迥乃)父子叁代系統地整理了甯瑪派經典,並建立了邬巴垅寺,從此甯瑪派形成爲一個教派。”(注:《藏傳佛教源流及社會影響》60頁,丁漢儒等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因此,所謂的“叁素爾”在甯瑪派史上有了一定的影響。
至于“叁素爾”的曆史,在《土觀宗派源流》中有記載:“娘傳素波齊•釋迦迥乃。索的弟子後出四尖端和一鋒芒共五人,其外還有一百零八位大瑜伽者。四尖端中最勝者爲素穹•協饒紮(智稱)。素穹別名德協甲倭瓦(善逝大胡子)。他有弟子號爲四柱、八梁、十六椽、叁十二桷、二大瑜伽士、一狂徒、二平庸、二達古若和二無用者等。素穹之子號稱爲金剛手化身即卓浦巴•釋迦僧格。卓浦巴有弟子號爲四麥、四納、四敦共十二位。”我們從“叁素爾”的傳承及其衆多門徒來看,當時“叁素爾”的影響很大。
大素爾•釋迦迥乃是十一世紀初的人,他主要創建邬巴攏寺,使甯瑪派具有了從事宗教活動的固定場所,從而爲甯瑪派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繼承大素爾•釋迦迥乃事業,繼續弘揚甯瑪派的則是素穹•喜饒紮巴。喜饒紮巴(公元1014—1074年)即是大素爾•釋迦迥乃的養子,又是得力大門徒,他繼任邬巴攏寺寺主,將甯瑪派的影響及勢力不斷擴大。後來喜饒紮巴辭去寺主職位,獨自到甲臥地方專修密法達十叁年之久,並獲得甯瑪派的最高大法“大圓滿”的境界。因此,喜饒紮巴的別名叫“甲臥巴”,以此宣揚他的威望。
第叁個素爾,是素穹•喜饒紮巴的兒子,他叫卓浦巴•釋迦僧格(1074—1134年)。卓浦巴•釋迦僧格生于其父喜饒紮巴去世的那年,因此,他沒有得到父親的直接傳授。然而,卓浦巴通過其父素穹的諸大弟子,完全學到父親素穹大師的一切教授,並通達甯瑪派的“大圓滿”法。後來卓浦巴•釋邊僧格在卓浦這個地方修建了一座甯瑪派寺院,廣弘甯瑪派密法,故後人爲釋迦僧格起了一個別名,即“卓浦巴”。
經過叁素爾的不斷努力,甯瑪派已形成一個有固定寺院、有系統經典、有僧侶組織的完全獨立的宗派,並在當時享有盛名。值得說明的是,叁素爾的傳承屬于甯瑪派中的經典傳承,也是甯瑪派中最正統、最權威的傳承。
叁素爾的傳承即經典傳承,在藏族地區一直沒有中斷,比如“卓浦巴弟子中又有藏巴•基敦與尼敦二人。又傳藏那威巴,藏傳麥敦貢布,麥傳喇嘛鎖,喇嘛傳柏希•釋迦威與道那堆,道那堆傳索•強巴僧格,索傳雍敦•多吉白和降仰•桑珠多吉。雍敦大師是一位德學兼優而又具有佳話遺聞的大德,在新舊諸派中,爲人所承認。”(注:《土觀宗派源流》65頁)。由此可得,叁素爾的傳承不僅沒有間斷,而且始終是甯瑪派的主流。
另外,還有一位爲甯瑪派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人物,這就是甯瑪派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隆欽饒降巴。隆欽饒隆巴生于1308年,本名叫智美奧色,十二歲出家,在當時的諸多大師前修學甯瑪派以及其它宗派的密法。同時,又在桑浦寺學習“慈氏五論”和“法稱七因明”等顯宗經論。正如“親近許多善知識,遍學新舊一切密法,也善學慈氏諸論,因明七論等顯教法相。後來往桑耶寺,完全得到持明大師的教授,苦志專修,面見本尊,又從童義成學經、幻、心品等教授。”(注:《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67頁,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印行)。因此,隆欽饒降巴成爲當時藏傳佛教界顯、密兼通的著名人物,而且他的著述也頗豐,“依照甯提教授解釋“密藏經”義,又造“甯提”法類叁十五種,總名喇嘛漾提。又造《勝乘藏》、《實相藏》、《要門藏》、《宗派藏》、《如意藏》、《句義藏》、《法界藏》等七大藏論,分別闡揚大圓滿的教義,尤其是甯提中最重要的論典。”(注:《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67頁,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印行)。這些著述不僅涉及新密、舊密,而且包含許多顯宗方面的教理。隆欽饒降巴在他的晚年還宣講甯瑪派的又一深奧大法,即“空行甯提”,于1363年去世,享年五十六歲。
總之,隆欽饒降巴在他的短暫一生中,不僅豐富和發展了甯瑪派的教理教法,而且爲甯瑪派培養了諸多高僧大德,甚至還爲擴大甯瑪派的勢力作出了傑出貢獻。比如,“隆欽饒降巴還到過不丹,並在不丹建立了一座塔爾巴林寺。在不丹境內的甯瑪派,是從塔爾巴林寺傳授出去的。後來甯瑪派又從不丹傳到尼泊爾。在近代,不丹、尼泊爾的甯瑪派僧人常到康區的佐欽寺(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學習甯瑪派的教法。”(注:《西藏佛教史略》95頁)。所以,隆欽饒降巴在整個藏傳佛教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十七世紀,在五世DL的積極支持下,甯瑪派在西藏得到一定發展。五世DL不僅扶持原有甯瑪派寺院,如多吉劄寺、敏珠林寺等擴大其勢力,而且親自創建新寺——尊勝洲寺,專門傳授甯瑪派教法;還把噶瑪噶舉派的創世人都松欽巴在山南洛紮建立的拉隆寺改爲甯瑪派寺院。自五世DL以來,曆屆西藏地方政府,每遇戰亂、災害、瘟疫等,都要從桑耶寺請甯瑪派僧人進行占蔔、作禳解,從而提高了甯瑪派在社會上的地位。因此,甯瑪派在五世DL時期,有過一段輝煌的曆史。
目前,甯瑪派雖然遍及整個藏族地區,但其勢力不大,主要以四川甘孜地區的噶托寺、佐勤寺和白玉寺,以及西藏山南地區的多吉劄寺和敏珠林寺爲甯瑪派的根本道場和活動中心。
B、“大圓滿法”
“大圓滿”法是甯瑪派最主要的秘密法門,甯瑪派認爲其法門是由蓮花生大師爲主所傳下來的。至于大圓滿法如此命名的由來,根據《土觀宗派源流》和《青史》記載,“大圓滿”是指衆生身中現前離垢的“空明覺了”,這“空明覺了”中本來就具足生死涅槃一切法,所以名爲“圓滿”。又說獲悉這“空明覺了”,就是解脫生死的最上方便,再沒有別的方便能解脫生死而超過這“空明覺了”,因此名爲“大”。這就是說,衆生身中無始本有的清淨心髒爲圓滿,衆生由于迷失自身的清淨心性而流轉生死,若能覺悟這種原理就等于證得涅槃,通向極樂世界。換句話…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