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

  【普巴紮西仁波切·金剛心語·趣入佛門】

  什麼叫做佛?實際就是永不變化之快樂。

  雖然不共同法非常殊勝,但對于絕大多數弟子的根機而言,選擇共同法更爲重要。正是由于我們平常缺乏共同法之故,因此在修行的時間和平常追求解脫的信念,乃至調伏自己的內心之上,都沒有做到位。這都是由于缺乏共同乃至輕視共同的原因所致。 往昔我們在念誦功課的時候,無論其中的道理是否懂得,只要從頭到尾念誦一遍就覺得已經圓滿了。其實這樣的修法並不夠細致。想要在很清明的狀態當中理解一切教法,依文明觀非常重要。例如我們在念誦上師相應法儀軌之時,從皈依開始直到吉祥偈,都要做到依文明觀,絕不能輕視。

  漢傳佛教曆史悠久,從佛法傳入漢地興盛至今,已經由無數高僧大德把叁藏十二部由梵文譯爲漢文。曆代傳承祖師也有許多著作流傳于世。不僅如此,如今還有很多藏地的高僧大德,把傳承清淨的藏文版經文如實翻譯成漢文,因此各式各樣的法本,我們一點也不缺,我們所缺乏的就是實修。

  現前人人都會說要依教奉行。那麼什麼是“教”?所謂的“教”就是曆代傳承祖師爲後一代弟子所傳講的一切教言。因此我們在修學過程中要時時反觀自己,我等所行持的一切教法,是否與曆代傳承祖師的足迹契合?

  如今很多信衆說自己所修的是密法,是大圓滿直斷和頓超。但當你的修法不具備四精要法的時候,你所修學的法已經不具備無上竅訣大圓滿之見解了。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因此在調伏自己內心之時,無論是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無論是甯瑪派、格魯派、噶舉派還是薩迦派,無論淨土宗、禅宗、天臺宗還是唯識宗,一切教法都已在其中圓滿。

  我們依止導師的目的不是爲了湊個熱鬧,也不是希求新鮮感,而是爲了聽聞教言,認識從因地成辦果位的整個理趣。因此,在選擇導師之時,應觀察導師是否能爲我們的解脫之旅領航。

  積累資糧不僅可以依靠五加行之修法供曼紮,也可以在諸佛菩薩面前供一些水果,乃至一朵花、一滴水,如是行持都能積累資糧。不僅如此,若能在一日叁餐前做一下飲食簡供,積累資糧之力量也非常強大。

  業力是否沈重不在于外在形象之上。雖然我們並不排斥不如法的形象是有罪業的,但是業力是否沈重,主要還是觀待自心是否與正法相違。當內心和行爲與正法相違之時,即是業力沈重之表現。

  爲什麼說修行需要借助上師之教言?因爲真正具德上師對整個修法過程都非常有經驗。就如同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能非常輕松細致地告誡我們,看似說法相同的見解,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于何處?雖然說法一致,但對于不同根機者需做不同的傳授,這樣的辨別僅憑借凡夫之智慧是無法解釋的。

  我們往昔講解《顯密差異》時說過,從總的角度而言,密宗具有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爲無辛勞和根機爲上等四個特點,從支分角度則從十五個方面講解密宗之殊勝。如果我們在聽完這些理趣以後便將其擱置一旁,我們的修法又如何體現出密宗的特點呢?因此只有將所學之理論運用到修行之中,方能體現出密宗修行之特色。

  很多人都說自己有信心,但我們所謂的信心可能還是一種偏袒之信心。例如對自己所依止的導師有信心,對其他導師則不具信心。真正的信心應是一種普遍之信心,即無論是否爲自己所依止的導師,在祈禱之上和淨觀當中應平等對待,這才是應具的普遍之信心。

  佛法可分爲了義與不了義之見解。雖然共同前行從法本身的立場之中而言,稱之爲前行,應屬不了義之見解,但就大多數人根機而言,前行就是最了義之見解,因爲沒有他就無法成辦更深的見解。因此在修學過程中,我們應把共同前行當作最了義最實相之見解來樹立,而絕不能輕視。

  我們能否像曆代高僧大德一般自在喜悅地離開這個世界,完全取決于我們生前所修學的法。因此無論你在高原還是在漢地,行持善法之時都要多觀想一下無常。若不能提起無常之念,即便你對佛法有多麼理解,從小乘十八部乃至無上竅訣大圓滿以下的教理精通無礙,對于解脫而言也沒有絲毫之利益。

  雖然我們在修行之中偶爾會有一些感覺,但感覺並不代表證悟,因爲真正的證悟不是單調性的,而是綜合性的。例如要觀待禅定達到了何種境界?具有怎樣的有相功德?出定時的境界以及夢境中呈現的功德等等。若只具備其中的一點,那只能稱其爲一種覺受而非證悟。

  初次進入佛門者在閱讀佛教經典時,對其中的諸多專用名詞感到艱澀難懂,便覺得佛法遠離生活而高不可攀,並由此心生畏懼,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是爲了成辦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更加幸福,這不正是我們平常面對生活而從事一切事業的目的嗎?因此佛法並未遠離我們的生活。

  每當早上起床修法的時候,首先要反觀自己的內心,看修法意樂是否具備出離心。若不具出離心,那麼所從事的一切善法無論是上師瑜伽導修、成熟口訣法還是五加行等等,都已變成追求世間福報,非成爲解脫之因。

  即便是一個樂覺受,只要對它産生執著,他就叫做魔障,形成墮入欲界之因。若對覺受不執著,而時時依靠不同的殊勝方便而做修行,他就叫做悉地。這種悉地會令自己的見解迅速達到圓滿。

  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已經得到殊勝的教法,以後就應該精勤修學。但我們畢竟還是凡夫,宿世的惡業習氣沈重,當因緣和合之時,生活事業的種種顯現仍舊會束縛自己的身心,導致懈怠、拖延。因此想要修行更加精進,共同外前行絕不能輕視!

  當我們初次開始進入密宗修學之時,更應該細致一些。不要僅僅依靠自己在親近導師期間聽到的理論去掩蓋自己的實修。即便你用很美妙的詞句來描述心的本性是無實有的,是空性、幻化、便智雙運、本來清淨等等,只要你的內心還是與庸俗同道,你仍舊只是一個凡夫。

  無論我們打坐還是聽法,只要一進入修行地處,就應該止語。平常我們有很多說話的時間,也說了很多于世間沒有意義、于出世間沒有利益的話,但說了這麼多話,對解脫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因此與自己修行無利的一切事情都應該斷絕。

  如今我們不能成辦解脫的最大障礙就是時時執著一切外境,執著自己的想法。當我們知道執著的過失之後,在以後的修行中,功德與過失就以執著來衡量。當對一個顯現産生執著的時候,它已變成魔障;而對顯現不去執著的時候,它就叫做悉地。魔障與悉地只有一線之隔,就在于是否執著。

  當外界沒有令自己産生煩惱之緣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已經沒有煩惱了。但是當外在起現煩惱的對境時,我們的煩惱恐怕一點都不會少。所以在修行中我們要更加細致地觀待內心,避免因暫時的賢覺受而産生傲慢心,懈怠修法,因爲待煩惱起現時才想到修法,可能已經不是最佳時機了。所以現在就要提防這些。

  什麼是吉祥呢?以種種方便成辦永恒不變之快樂,就稱之爲吉祥。就如同我們帶上蘋果去走親訪友,恭祝平安,難道拿到蘋果之時就會平安了嗎?不,我們只是依靠這個緣起來令我們得到平安。在修行中,我們通過觀想無常來成辦解脫之緣起,所以無常就是最吉祥的詞語。

  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當中曰:“語言隨順于親友,衣飾隨順于當地。”因此若我們的衣著服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或者念誦心咒佛號也不分場合,就很容易令自他産生衆多煩惱。所以我們的行爲應該得有智慧,這也是爲了讓自己的見解更加增上的一種殊勝方便。

  曆代高僧大德曾經說過,對因果應該生起無僞之正信。因爲若對因果之法生起堅定之信念,千劫當中不會墮入叁惡趣,所以信任因果的功德不可思議。

  當我們聚集一起聽法之時,盡量不要接聽電話。可能你有很多忙不完的事情,但還是應該尊重講法的導師以及其他道友。大家聽聞佛法並不是閑來無事,而是爲了成辦自他解脫的大事業。當別人沒有這種行爲的時候,應該反觀自己對法的信心有多大?是否多方面的條件還不成熟?

  我們的修行若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通過修行自己煩惱減少、信心和慈悲心逐漸增上,即爲正直。若要是沒有起到這種作用,一切言行都稱之爲邪行。

  信心乃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如今我們聞思一切教法就是爲了通達教理,增上信心。但聞思得到的見解是漂泊性的,所以還需要在實修中實踐這樣的見地。若能如是行持,相信我們就會在不久的將來成辦解脫。

  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是證得佛果,因此在依止導師之時,首先要得到導師的圓滿攝受,爲你傳講如何修學才能成辦佛果等一系列理趣。若沒有得到這些圓滿教授,即便我們的智慧可能比別人稍微高一層,但是僅僅憑借自己的智慧想去理解甚深教義是不可得的,因爲佛法的究竟見解超越一切思維言喻。因此解脫必須得到導師的教授。

  所謂的修行並非在生活之外再安立一個修行之法,而是通過修行認識生活的本性。正是由于時時認識到生活的本質,因此在面對生活之時,不會被生活所束縛,與外界相處會越來越和諧,內心的煩惱也會越來越少。這就是修行增長之標志。

  有弟子問,如果修法間斷了,是否有過失?我想若要是你真能認識到間斷修行會有過失,那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因此即便平時的工作有多麼繁忙,但是對于修學上師瑜伽導修的弟子而言,一天一座還是盡量不要間斷。

  如今我們已經獲得暇滿人身,具足修行順緣,此時應該多修一些法。無論在高原還是在漢地,精進修法時時不能忘失。雖然我們平常不得不從事生活和事業,但是即便如此,時時調伏自己的內心絕不能輕視。

  作爲在家居士,很多信衆平時都能早起修法,但現前無論是周末還是假日,我們都不應該改變這種良好的習慣。往昔我們早上…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心語·正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