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的语言 ( 四 )

  智慧的语言 ( 四 )

  第一集

  慧律法师 主讲

  由「灵慧」网友根据录像整理

  

  请合掌,跟着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请放掌。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居士,大家阿弥陀佛!

  全台湾省,只有南投县和苗粟我还不曾来演讲过,今天来到南投文化中心,那么就只剩下苗粟还不曾去过。南投县的信徒都很虔诚,而且有从慈法师在这里慈悲带动,所以学佛的风气也很殊胜。那天廖月娇居士带着一行人来文殊讲堂,她说:师父!如果有因缘,要来南投讲经哦,你还不曾来过南投。还有阿贵师兄也是一次又一次的邀请。我那时候正在禁足——禁足六年,差不多是足不出户了,所以一直没有这个因缘。今天这个因缘具足了,所以就来到贵地。这个缘也很殊胜,听说第一现场坐满了一千两百人,第二现场也坐满了有四、五百人在看闭路电视。在南投县文化中心,能有这样的盛况,可说是因缘很殊胜了!我们这些信徒很虔诚,再三的礼请,今日因缘到了我就来此,所以我今天来到这里,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我的年纪还很轻,因为属蛇的嘛,才四十二足岁而已,虚岁是四十四岁,年纪还尚浅,所以来这里是跟诸位法师与居士互相学习。

  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智慧的语言》,这个题目比较容易发挥,因为佛所说的,都称为智慧的语言,祖师大德所说的,也都称为智慧的语言,我们若是有智慧,就会过得很快乐,要是没有智慧,就会过得很痛苦,佛讲的:触目所及,与万物为敌,是谓之凡夫。什么叫做凡夫呢?凡夫就是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是我们的敌人,都是敌对状态,所看到的就是束缚,他就无法解脱痛苦。佛陀说:什么叫做众生?触目所及,皆是敌对,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都是我们的敌人;若是佛陀、大智慧的人,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都是我们的善知识,而最大的善知识,就是我们这颗心。所以今天要讲的《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两小时,如果听到一句对我们人生有启发的话,那么就很值得了!否则我们根本不晓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早上一起床,就是吃饭、刷牙、拉屎、上班,晚上看电视,然后就上床睡觉,隔天早上起床,又是刷牙、吃饭、拉屎、上班,看电视、睡觉,每天都是这样重复着,从来不曾想过: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现在这么多烦恼,应该怎么处理?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就想:人生就是这样娶妻、生子吗?以前的人他都有娶老婆,结婚生子,都是一样,我的生命就是这样子啊!如果说这样叫做快乐,可是我看邻居的夫妻们,却总是天天吵架,这个问题就很大了!所以说,如果要去追求这个世间的快乐,可是又没有一个永久性,于是就开始研究佛法,研究佛法之后才了解: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否则我读了二十几年的书——博士也不过读二十年——所有书读得滚瓜烂熟,就算取得了最高学历,顶多是钱赚多一点而已,对不对?可是钱不能解决事情啊,如果内心很烦恼,那么多钱做什么呢?你整天看着存折里好几亿的存款,好几亿的存款有什么用,你还是烦恼啊,烦恼还是那么重,还是痛苦,钱不能解决事情的,对不对?所以这就要讲到有没有智慧的问题了。譬如说:我现在想要有一辆轿车,而且要开最好的。宾士(奔驰)算是很好的车了,对不对?可是假设你明天死亡了,这辆宾士车就不属于你了。所以你真的拥有金钱吗?你真的拥有这一辆车吗?你真的拥有这一个房地产吗?你真的拥有它吗?你冷静想想看,其实没有,我们从来没有拥有过什么东西,这是我们的虚妄执着而已,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间只是暂时借我们使用,不是我们的,没有一样是我们的,要稍微冷静一下……

  我们今天产生再大的执着,我们的生命一样无常,还是要消失,不论我们如何执着,不论如何保护自己,无常终是到来,这就要靠我们的智慧去观察了。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智慧的语言》,是第四集,前三集是在花莲讲的,每一集都能够独立,每一集也都能够连贯起来。有智慧的人,他若是讲一句有智慧的话,能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也说不定。我们今天来听经,若是听到一句有意义的话,感触到我们内心的深处——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的生命就能活得有意义。

  我们要支配我们的生命,要运用我们这颗心,我们才有办法,否则到死你还是茫茫然——做总统也会死,王永庆也一样会死,日本天皇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亡,站在终点都是平等的。我们不是拿死来消极我们自己,我们是要观照,并不是说,因为学佛就恐惧死亡,学佛,正是要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一般人对这个现实的定义都错误了,总是定义成:柴米盐油酱醋糖,这个叫做现实,金钱叫做现实,其实不是这样,若是对一个欲望较少的人来说,生活很单纯的人,他能够用最少的物质,就能够活得很快乐。

  为什么要出家?出家人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生、老、病、死,这是现实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现实问题。你要是问世人:生从那里来?不知道!死往那里去?也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这么多烦恼?不知道!见人出家,就批评他消极、迷信,人家问他:你了解出家的意义吗?不知道啊!出家是要做什么呢?也不知道,一知半解。所以我有时候看电视上在辩论,看了就想笑——外行人说内行话。电视上在辩论,有一位居士说:成佛并不一定要出家啊,在家也可以成佛啊!这句话站在理上来讲是对的啦,理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每一个人将来都会成佛,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是没有错的,在家居士,只要你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同样是佛,这是站在理的角度来解释,是正确的。但是站在事相来说,打开三藏十二部经典,每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一尊佛不是示现出家,八相成道,才成佛做祖的,没有那种居士佛的。若是讲到居士佛,大多会举维摩诘居士为例,维摩诘是居士,他并不是佛,他虽然是佛来示现的,但是他外相现的是居士身,他有娶妻,他也有做这个事业,但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定是示现出家而成道,没有在家成佛的,所以这种辩论,并没有什么意义,在内行人听起来,会觉得很好笑。

  我们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学历高的人,口才就比较好,书读得少的人,有时候比较不擅言词,两个人在辩论,在大彻大悟的人看起来,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辩论那有什么意义呢?对不对?纵然他讲得很有道理,他还是一个凡夫啊!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佛法是要令我们解脱,佛法是要让我们自在,彻底的开悟、解脱,除掉我们的我执、法执,是真实的智慧,不是拿佛法来争夺谁的口才比较好,两个人在辩论,甲跟乙在辩论,甲也许口才比较好,乙呢?如果乙是大彻大悟之人,他解脱了,不过他比较不善于表达,他讲不赢甲,不过甲是凡夫啊,他是世智辩聪,他只是强词夺理,拼命的辩驳,认为他读到博士了——世间的博士很善于言词,口才很流利;而这个开悟的人,他比较不善于表达,但是他内心彻彻底底的解脱,这样是谁赢呢?开悟的人赢啊,佛法不是在比赛谁的口才好,谁比较能言善辩,两边都总括了,正说、反说,好像都头头是道,事实上烦恼还是绑死他,他还是没有解脱啊,对不对?所以佛法是离言说相,佛法是离开这个世间的语言,它是真实的解脱的境界,佛法不是用辩论得来的。所以佛在世时,外道要找佛辩论,总是问那些无意义的问题,说:请问世尊!世间有多大?请问世尊!这个宇宙有多少众生?世尊总是默默不语,没有意义啊,你辩论这个没有意义啊,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有生老病死的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今天讲到三十三天外,那个都与我们的生死不关痛痒。现在我们学佛,就是要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实实在在的这个问题,来讨论,来解脱。

  很多人对出家不了解,看到出家人就说:哎呀!那是逃避现实。看到出家人就说:那就是因为失恋。你看慧律法师长得这么矮,他就是因为娶不到老婆,才跑去出家。这话听了真是难过,竟然说我这种人才,是因为娶不到老婆才出家。你也没办法,你要一直跟人家解释这个也很辛苦,是不是这样?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先了解,佛法不是象我们想的那么单纯。所以我看到电视上在辩论,call in的节目,或者是报纸,为了这一次佛教震憾的事情所写的文章、什么专栏,我看他们写的东西,我就替他们很难过。外行,写的那个根本就是外行话,我们又不能讲什么,佛法是要令我们解脱的东西,你写得天花乱坠,你还是一个凡夫,为什么?你是用意识心嘛,你不是用清净的本性展现出来的东西。

  一句智慧的语言,有时候会救人一条性命。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智慧的语言》?就是为了要修行,人不是死了就能解决事情,死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生是死的开端,人应该怕生,不应该怕死,人如果有生,就一定会死,你恐惧死亡,这都是多余的东西。我们人就是这么愚痴,我们人自古以来,就一直想找长生不老的药,像秦始皇,要不然就是象道家的练丹,想找一个不死的方法,这就是大愚痴!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有生就必定有死,人应当恐惧生,不应当恐惧死,你今天若是不来世间出生,你就不必担心会死,对不对?我们今天来这个世间出生了,你就一定会死,不会死的请举手(众鼓掌)。佛法就是教我们,如何不生不灭,这叫做涅槃。若是今天我们怕死!那个都是多余的啦!听懂了吗?到头来你就是一定会死,我也是一定会死,恐惧死亡,这个都是多余的啦!听懂了吗?所以有生必定有死。我们现在学佛的目的,就是我怎样进入这个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功课。所以修行,就是要修正这个念头!你不必恐惧死亡,你也不必期待吃什么药可以不必死,或是吃什么仙丹就不会死,不可能!这个色身,包括释迦牟尼佛,他都要示现涅槃,只有我们的灵性、我们的…

《智慧的语言 ( 四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