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語言 ( 四 )
第一集
慧律法師 主講
由「靈慧」網友根據錄像整理
請合掌,跟著師父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請放掌。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居士,大家阿彌陀佛!
全臺灣省,只有南投縣和苗粟我還不曾來演講過,今天來到南投文化中心,那麼就只剩下苗粟還不曾去過。南投縣的信徒都很虔誠,而且有從慈法師在這裏慈悲帶動,所以學佛的風氣也很殊勝。那天廖月嬌居士帶著一行人來文殊講堂,她說:師父!如果有因緣,要來南投講經哦,你還不曾來過南投。還有阿貴師兄也是一次又一次的邀請。我那時候正在禁足——禁足六年,差不多是足不出戶了,所以一直沒有這個因緣。今天這個因緣具足了,所以就來到貴地。這個緣也很殊勝,聽說第一現場坐滿了一千兩百人,第二現場也坐滿了有四、五百人在看閉路電視。在南投縣文化中心,能有這樣的盛況,可說是因緣很殊勝了!我們這些信徒很虔誠,再叁的禮請,今日因緣到了我就來此,所以我今天來到這裏,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因爲我的年紀還很輕,因爲屬蛇的嘛,才四十二足歲而已,虛歲是四十四歲,年紀還尚淺,所以來這裏是跟諸位法師與居士互相學習。
我們今天的題目,叫做《智慧的語言》,這個題目比較容易發揮,因爲佛所說的,都稱爲智慧的語言,祖師大德所說的,也都稱爲智慧的語言,我們若是有智慧,就會過得很快樂,要是沒有智慧,就會過得很痛苦,佛講的:觸目所及,與萬物爲敵,是謂之凡夫。什麼叫做凡夫呢?凡夫就是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是我們的敵人,都是敵對狀態,所看到的就是束縛,他就無法解脫痛苦。佛陀說:什麼叫做衆生?觸目所及,皆是敵對,眼睛所見、耳朵所聞的,都是我們的敵人;若是佛陀、大智慧的人,眼睛所見、耳朵所聞的,都是我們的善知識,而最大的善知識,就是我們這顆心。所以今天要講的《智慧的語言》,我們今天坐在這裏兩小時,如果聽到一句對我們人生有啓發的話,那麼就很值得了!否則我們根本不曉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早上一起床,就是吃飯、刷牙、拉屎、上班,晚上看電視,然後就上床睡覺,隔天早上起床,又是刷牙、吃飯、拉屎、上班,看電視、睡覺,每天都是這樣重複著,從來不曾想過: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現在這麼多煩惱,應該怎麼處理?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就想:人生就是這樣娶妻、生子嗎?以前的人他都有娶老婆,結婚生子,都是一樣,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啊!如果說這樣叫做快樂,可是我看鄰居的夫妻們,卻總是天天吵架,這個問題就很大了!所以說,如果要去追求這個世間的快樂,可是又沒有一個永久性,于是就開始研究佛法,研究佛法之後才了解: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否則我讀了二十幾年的書——博士也不過讀二十年——所有書讀得滾瓜爛熟,就算取得了最高學曆,頂多是錢賺多一點而已,對不對?可是錢不能解決事情啊,如果內心很煩惱,那麼多錢做什麼呢?你整天看著存折裏好幾億的存款,好幾億的存款有什麼用,你還是煩惱啊,煩惱還是那麼重,還是痛苦,錢不能解決事情的,對不對?所以這就要講到有沒有智慧的問題了。譬如說:我現在想要有一輛轎車,而且要開最好的。賓士(奔馳)算是很好的車了,對不對?可是假設你明天死亡了,這輛賓士車就不屬于你了。所以你真的擁有金錢嗎?你真的擁有這一輛車嗎?你真的擁有這一個房地産嗎?你真的擁有它嗎?你冷靜想想看,其實沒有,我們從來沒有擁有過什麼東西,這是我們的虛妄執著而已,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間只是暫時借我們使用,不是我們的,沒有一樣是我們的,要稍微冷靜一下……
我們今天産生再大的執著,我們的生命一樣無常,還是要消失,不論我們如何執著,不論如何保護自己,無常終是到來,這就要靠我們的智慧去觀察了。所以我們今天所講的《智慧的語言》,是第四集,前叁集是在花蓮講的,每一集都能夠獨立,每一集也都能夠連貫起來。有智慧的人,他若是講一句有智慧的話,能救了一個人的性命也說不定。我們今天來聽經,若是聽到一句有意義的話,感觸到我們內心的深處——于我心有戚戚焉——我們的生命就能活得有意義。
我們要支配我們的生命,要運用我們這顆心,我們才有辦法,否則到死你還是茫茫然——做總統也會死,王永慶也一樣會死,日本天皇也會死,每個人都會死亡,站在終點都是平等的。我們不是拿死來消極我們自己,我們是要觀照,並不是說,因爲學佛就恐懼死亡,學佛,正是要面對這個現實的問題。一般人對這個現實的定義都錯誤了,總是定義成:柴米鹽油醬醋糖,這個叫做現實,金錢叫做現實,其實不是這樣,若是對一個欲望較少的人來說,生活很單純的人,他能夠用最少的物質,就能夠活得很快樂。
爲什麼要出家?出家人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生、老、病、死,這是現實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現實問題。你要是問世人:生從那裏來?不知道!死往那裏去?也不知道,現在爲什麼這麼多煩惱?不知道!見人出家,就批評他消極、迷信,人家問他:你了解出家的意義嗎?不知道啊!出家是要做什麼呢?也不知道,一知半解。所以我有時候看電視上在辯論,看了就想笑——外行人說內行話。電視上在辯論,有一位居士說:成佛並不一定要出家啊,在家也可以成佛啊!這句話站在理上來講是對的啦,理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每一個人將來都會成佛,站在這個角度來說是沒有錯的,在家居士,只要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同樣是佛,這是站在理的角度來解釋,是正確的。但是站在事相來說,打開叁藏十二部經典,每一尊佛,十方叁世一切佛,沒有一尊佛不是示現出家,八相成道,才成佛做祖的,沒有那種居士佛的。若是講到居士佛,大多會舉維摩诘居士爲例,維摩诘是居士,他並不是佛,他雖然是佛來示現的,但是他外相現的是居士身,他有娶妻,他也有做這個事業,但是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定是示現出家而成道,沒有在家成佛的,所以這種辯論,並沒有什麼意義,在內行人聽起來,會覺得很好笑。
我們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學曆高的人,口才就比較好,書讀得少的人,有時候比較不擅言詞,兩個人在辯論,在大徹大悟的人看起來,那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辯論那有什麼意義呢?對不對?縱然他講得很有道理,他還是一個凡夫啊!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呢?佛法是要令我們解脫,佛法是要讓我們自在,徹底的開悟、解脫,除掉我們的我執、法執,是真實的智慧,不是拿佛法來爭奪誰的口才比較好,兩個人在辯論,甲跟乙在辯論,甲也許口才比較好,乙呢?如果乙是大徹大悟之人,他解脫了,不過他比較不善于表達,他講不贏甲,不過甲是凡夫啊,他是世智辯聰,他只是強詞奪理,拼命的辯駁,認爲他讀到博士了——世間的博士很善于言詞,口才很流利;而這個開悟的人,他比較不善于表達,但是他內心徹徹底底的解脫,這樣是誰贏呢?開悟的人贏啊,佛法不是在比賽誰的口才好,誰比較能言善辯,兩邊都總括了,正說、反說,好像都頭頭是道,事實上煩惱還是綁死他,他還是沒有解脫啊,對不對?所以佛法是離言說相,佛法是離開這個世間的語言,它是真實的解脫的境界,佛法不是用辯論得來的。所以佛在世時,外道要找佛辯論,總是問那些無意義的問題,說:請問世尊!世間有多大?請問世尊!這個宇宙有多少衆生?世尊總是默默不語,沒有意義啊,你辯論這個沒有意義啊,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有生老病死的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今天講到叁十叁天外,那個都與我們的生死不關痛癢。現在我們學佛,就是要面對這個現實的問題,實實在在的這個問題,來討論,來解脫。
很多人對出家不了解,看到出家人就說:哎呀!那是逃避現實。看到出家人就說:那就是因爲失戀。你看慧律法師長得這麼矮,他就是因爲娶不到老婆,才跑去出家。這話聽了真是難過,竟然說我這種人才,是因爲娶不到老婆才出家。你也沒辦法,你要一直跟人家解釋這個也很辛苦,是不是這樣?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先了解,佛法不是象我們想的那麼單純。所以我看到電視上在辯論,call in的節目,或者是報紙,爲了這一次佛教震憾的事情所寫的文章、什麼專欄,我看他們寫的東西,我就替他們很難過。外行,寫的那個根本就是外行話,我們又不能講什麼,佛法是要令我們解脫的東西,你寫得天花亂墜,你還是一個凡夫,爲什麼?你是用意識心嘛,你不是用清淨的本性展現出來的東西。
一句智慧的語言,有時候會救人一條性命。那麼我們今天爲什麼要講《智慧的語言》?就是爲了要修行,人不是死了就能解決事情,死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生是死的開端,人應該怕生,不應該怕死,人如果有生,就一定會死,你恐懼死亡,這都是多余的東西。我們人就是這麼愚癡,我們人自古以來,就一直想找長生不老的藥,像秦始皇,要不然就是象道家的練丹,想找一個不死的方法,這就是大愚癡!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有生就必定有死,人應當恐懼生,不應當恐懼死,你今天若是不來世間出生,你就不必擔心會死,對不對?我們今天來這個世間出生了,你就一定會死,不會死的請舉手(衆鼓掌)。佛法就是教我們,如何不生不滅,這叫做涅槃。若是今天我們怕死!那個都是多余的啦!聽懂了嗎?到頭來你就是一定會死,我也是一定會死,恐懼死亡,這個都是多余的啦!聽懂了嗎?所以有生必定有死。我們現在學佛的目的,就是我怎樣進入這個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功課。所以修行,就是要修正這個念頭!你不必恐懼死亡,你也不必期待吃什麼藥可以不必死,或是吃什麼仙丹就不會死,不可能!這個色身,包括釋迦牟尼佛,他都要示現涅槃,只有我們的靈性、我們的…
《智慧的語言 ( 四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