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經論·念佛訣要

  

《淨土經論·念佛訣要》

  編輯推薦

  ·陳兵教授,一位修行四十年的佛學研究者,受趙樸初居士和星雲法師器重和欣賞的佛學研究者和修行者。

  

  ·學佛最易是淨土 修行功深靠念佛

  

  ·彙集最重要的淨土經典論著 最重要的念佛訣要

  ·一冊在手,解行相應。一輩子都有了依托。

  媒體推薦

  淨土行人希望求往生淨土,也是要現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也是無法往生的,所以把現實的世界,作爲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捷徑。尤其淨土對現在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淨土是安定我們的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淨雙修,更能契合人間的佛教思想。

   ——星雲法師

  陳兵教授借深厚之佛學修爲,以弘揚淨宗之宏願開方便之門,特爲現代人編注此書。上編選取淨土法門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經論,下編則撷取曆代顯密大德實修念佛的修持訣要。此書一冊在手,解行相應,堪爲畢生修學淨土念佛法門之津梁。

  ——淨土宗祖庭廬山東林寺方丈、《淨土宗教程》作者 大安法師

  陳兵教授作爲中國大陸學術界享有盛譽的資深佛教學者,能積數十年深入經藏並親身實踐之功力,循佛學教理行果、信解行證之內在理路,故能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

  ——王雷泉(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1945年生,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長于宋元明清道教史、道教煉養學、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學、佛教與現代社會、佛教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以其深厚的佛學功底,輔以真修實證,積數十年之功,將佛學精髓進行全面的總結和有機的整合,撥開佛教信仰與修行中的重重迷霧,爲佛教發展提出了符契佛陀教法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主要著作:《佛陀的智慧》《佛教心理學》《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佛法在世間》《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佛法真實論》《新編佛教辭典》《20世紀中國佛教》《道教修煉養生學》等。

  內容簡介

  《淨土經論·念佛訣要》由陳兵教授選編,彙集了淨土法門最重要的經典、祖師論著以及念佛訣要。陳兵教授不但爲經論作了精當的注釋,而且特別從中拈提出五種念佛法門的竅訣利益大衆,實爲當代淨土行者必讀的淨土修學手冊。全書分爲叁編,上編爲淨土經咒,中編爲淨土論,下編爲念佛訣要。本書對于淨土行者深刻認識念佛法門的殊勝、理解淨土奧義,掌握念佛訣要具有重要價值。

  

目錄

  上編  淨土經咒

  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唐 般若譯

  二、佛說無量壽佛經 曹魏 康僧铠譯

  叁、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 鸠摩羅什譯

  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 畺良耶舍譯

  五、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唐 般剌密帝譯

  六、般舟叁昧經 東漢 支婁迦谶譯

  七、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中編  淨土論

  一、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古印度 世親

  二、略論安樂淨土義 北魏 昙鸾

  叁、淨土十疑論 隋 智顗

  四、淨土生無生論 明 傳燈

  五、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明 蕅益

  六、勸發菩提心文 清 省庵

  七、念佛著魔辯 清 省庵

  八、淨土決疑論 民國 印光

  九、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 民國 印光

  十、淨土法門實似論 當代 佛日

  十一、淨土今說(摘編) 當代 張澄基

  十二、大勢至圓通章釋義 當代 佛日

  附錄一:臨終正念訣 唐 善導

  附錄二:人生最後一段大事 民國 弘一

  下編 念佛訣要

  一、深信切願

  二、念佛叁昧

  叁、持名念佛

  四、觀想念佛

  五、實相念佛

  六、參究念佛

  七、秘密念佛

  

  

  淨土法門,通常專指以求生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爲歸趣的法門,此法門乃大乘經說得最多的淨土往生法門,專說此法門的經有十多種,提到此法門的經大略有一百多種。在密教中,阿彌陀佛爲表佛陀五智之五方五佛中的西方佛,此佛與其淨土往生法門,幾乎見于大多數密教經續。

  佛教入華之初,淨土經典即來到此方,現存後漢支婁迦谶譯《佛說無量平等清淨覺經》及《般舟叁昧經》。之後,隨《阿彌陀經》《觀經》的譯出,中土專修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者漸多。至東晉,南方佛學泰鬥廬山慧遠大師結社念佛,開淨土一宗。南宋以降,隨中土佛教主流禅宗的衰微,淨土宗愈來愈興盛,到今天,漢傳佛教徒中,大概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皆歸宗淨土。淨土宗在日本更爲發達,分出時宗、真宗(本願宗)、融通念佛宗叁宗,其中淨土真宗的信徒,占全日本佛教徒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實爲日本佛教的主流。

  觀大乘經中所說的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非僅一途,或依普賢十大行願真實發菩提心、修普賢行,臨終唯念普賢行願,即蒙佛接引往生,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說。或修大乘其他法門,或修持密法,或參禅開悟,發願回向西方,亦得往生,如《無字寶箧經》謂證解實相、荷擔菩提並爲衆生流通的菩薩,命終現見阿彌陀佛,往生其國。或專修阿彌陀佛本尊法,或持念往生咒,或修密教“破瓦法”,回向西方,亦必往生。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至心發願往生,因專心一意,往生的保險性最大,並安樂易行,故爲淨土宗所主張弘揚。往生西方淨土,非僅屬淨土宗宗義,可以說是顯密諸宗的歸宿,不但淨土宗人念佛求生,其余諸宗祖師大德,也多求生西方淨土,如天臺宗智者、叁論宗吉藏、地論師慧遠(隋)、慈恩宗窺基等大師,皆有闡釋淨土的著作。五代以來,宗門大師已開悟者,多禅淨雙修,如法眼宗永明延壽禅師、華嚴與禅雙修的蓮池大師、當時宗門第一的徹悟禅師等,皆力弘淨土,被尊爲淨土宗祖師。藏傳佛教諸派亦多求生西方淨土,以教祖蓮華生大師爲阿彌陀佛化身的甯瑪派,尤其強調往生西方。

  淨土法門看似通俗淺顯,與神教的信仰相類,愚夫愚婦亦不難趨入,其實涉理甚深,涉及大乘教義最深的佛果功德與衆生的關系,亦即性起與緣起或出世間因果與世間因果的關系問題,乃佛果妙有、法界妙用的具體顯現。雖僅憑信仰亦可信受,而深解其理,須通徹全體佛法,善知自他的根器及時機。若研修佛法自認爲得勝解而不能信解淨土法門,必非真解;若參禅開悟而不信受淨土法門,必非真悟。曆來祖師大德,對淨土深理,作了非常圓滿的解釋。往生西方淨土的關鍵,是信願,依阿彌陀佛本願,十念深信切願乃至臨終十念念佛,亦得往生。然信願堅固,毫無疑惑,尤其是臨終一念深信切願念佛,實際上乃甚難之事。故淨土宗祖師大德,無不祛疑啓信,力論信願往生之必然。其教理的根據,大概有二:一是依阿彌陀佛如理而發的本願及如願成就的淨果,與行者信願之淨因結合,猶如磁石吸鐵,必生如願往生之果;二是依臨終一念決定死後去向之理,臨終信願念佛,必感阿彌陀佛加持接引而得往生。

  西方淨土的殊勝,衣食住行及生活環境方面清淨莊嚴之樂,實在其次,其最大的價值,主要在于它是一個最佳的高級佛學院,一生彼土,即得壽命無量,再不墮輪回而走彎路,于大乘道不退轉,獲得須多劫才能修成的莊嚴身相,在阿彌陀佛的耳提面命下、諸大菩薩善友的幫助下、各種淨緣的熏染下,安樂快速地成就福慧方便,及早回入此土行菩薩道,廣度有情,報答四恩。

  求生西方的正行,是念佛,此又有持名、觀想、觀像、實相、秘密等方法,而以持名念佛最爲當機易行,故成爲淨宗行人主要的修持法門,曆代積累的修持經驗甚多,乃中國佛學最切實用的寶貴遺産。

  本書從古今淨宗著述中,精選出六經一咒十二論,略作注解,以便念佛者學習,分爲叁編。

  上編淨土經咒,選開示淨土法門的佛所說經六種,咒一種。

  第一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原是唐般若叁藏所譯四十卷《華嚴經》(《四十華嚴》)的標題,通常讀誦的《普賢行願品》爲該經第四十卷,或將其抽出,置于八十卷唐譯《華嚴經》末,爲第八十一卷。此品被看作《華嚴經》的略本,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說明毗盧遮那佛的果德,由普賢菩薩所表十大行願的因行而成就,而因、果一體不二,每一行願,皆以如法界究極理而修,遍于十方叁世,無窮盡、無間斷,末後導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故此經被列爲淨土五經之一。《華嚴經》被稱爲經中之王,說大乘因行果境最爲圓滿,最具權威性,亦最能體現淨…

《淨土經論·念佛訣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