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

  

果碩仁波切講授——叁主要道(聖道叁要)

  敬禮至尊諸上師

  

1、

  一切佛語心要義

  諸聖佛子贊揚道

  

有緣求脫者津梁

  我當隨力而宣說

  

2、

  彼不貪著輪回樂

  爲令暇滿不空過

  

勸依佛喜道諸賢

  具清淨心善谛聽

  

3、

  無真出離難止息

  舍求有海安樂果

  

貪著有樂能縛身

  

是故首當出離心

  

4、

  暇滿難得壽不留

  修習能斷今世欲

  

業果不爽輪回苦

  數思能斷來世欲

  

5、

  至于輪回圓滿事

  不生剎那之希願

  

晝夜恒求解脫心

  生時即起出離心

  

6、

  出離若無淨發心

  執持修習終不成

  

無上菩提圓滿因

  智者當發菩提心

  

7、

  四大瀑流猛漂激

  業繩緊縛難掙脫

  

既入我執堅鐵網

  複被無明大闇蔽

  

8、

  無邊生死生複生

  叁苦逼害恒相續

  

審思如斯衆慈母

  當應引發殊勝心

  

9、

  不具通達實相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

  

終不能斷生死根

  應勤通達緣起法

  

10、

  

能見世出世間法

  果隨因行永不誣

  

能滅實執諸所緣

  此乃正入佛喜道

  

11、

  

現分緣起不欺诳

  空分遠離實執意

  

若時二者別現見

  爾時仍昧牟尼旨

  

12、

  

唯見緣起全不誣

  即滅實執取境相

  

若時同起非更疊

  乃圓成正見觀察

  

13、

  

此複現相除有邊

  及以性空除無邊

  

若知現空顯因果

  不爲邊執見所奪

  

14、

  

如是聖道叁關要

  若得如實通達時

  

子應依靜勤精進

  發奮速疾修究竟

  壹、前行

  「聖道叁要」是一位希求解脫成佛的修行者,在邁向解脫成佛的過程中,所必須修持的叁種心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慧。「出離心」意指行者希求出輪回中解脫的心;「菩提心」意指行者希求自己與一切如母有情,皆能從輪回中解脫;要能解脫生死的束縛,證得圓滿佛果,除須具足出離心與菩提心兩種方便,尚須與通達諸法實相的空性正見慧雙運修持方能證得。以上叁種心要,爲行者修持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與過程,故名爲「聖道叁要」。

  宗喀巴大師曾說過一句偈頌,偈頌意義是:「吾人此生能獲得具足八種暇滿、十種圓滿的難得人身,因緣極爲殊勝可貴;此因于吾人無數次的輪回裏,或投生于叁惡道,承受極大的痛苦,無緣修學佛法;乃至往生人、天善趣,若未能值遇佛陀或佛陀的教法住世,亦無緣修持佛法。因此,此生能獲得具足暇滿難得的人身,並值遇佛法住世,應當精進努力修持,方能圓滿人生的意義。」

  行者所獲得的人身,並非僅只是一個肉體的身軀而已;而是具有無限可能且極爲難得的人身。此生若因心中所起種種的惡念,去造作種種的惡業,將來必定淪入叁惡道中,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同樣的,若能利用此生,廣行諸善事,勤耘福田,將來必能往生人天善趣,即使福報極大的帝釋、梵天,行者亦能以此生所累積的福德而能得生。此外,若能更進一步,以清淨的動機,精進地修持佛法,將來必能證得具足一切種智的殊勝佛果。

  人身的難得可貴,更勝過能滿足吾人一切欲求的「如意寶」;此因「如意寶」僅能滿足衆生現世的欲求;而行者卻能以此人身修持佛陀的教法,得以從無止盡的輪回中解脫,進而證得圓滿的佛果。吾人若損失些許世間的錢財,旋即懊悔不已,怨天尤人!然對于比如意寶更爲珍貴的人身,卻隨意棄置,絲毫不加愛惜,不僅不知利用此生值遇佛法的殊勝機緣,努力修持;反而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終至淪墮惡趣,令人不勝惋惜!

  修行的重點,不在于表相,而在于如何修正自己的意念與調伏自己的心性?此爲行者須深入思維的主要課題。行者聽聞任何佛陀的教法之後,即當將教法付諸實修,唯有藉由實修,方能將業障逐步淨除,並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從而真正從輪回中解脫。行者于無止盡的輪回中,並非不曾聽聞佛陀殊勝的教法,但卻不知真正用于實修,以致此刻仍在輪回中流轉,無法獲得解脫。是故,行者當反躬自省,若未能將所聽聞的佛法用于實修,當生起極爲忏悔慚愧的心,從今而後,應當精進實修所聽聞的教法,使生命過得更充實。

  每個人都希望生生世世跟隨上師、諸佛菩薩,但反省自身的所作所爲,卻是不斷地藉由身、語、意叁門,不斷地造作惡業,此與吾人所希求的願望背道而馳,依此而行,吾人的願望絕無實現的可能!唯有意念、行爲與願望相符,願望才有可能實現。佛陀曾說過:佛不能以手拔除衆生的痛苦,佛不能以水洗淨衆生的罪業,佛也無法將祂的證量,轉移至衆生的心續。佛只能爲衆生開示正法,教導衆生能依教奉行,唯有透過不斷精進地修持,方能有所證悟,從輪回中解脫,獲致究竟安樂的希願也才能實現。

  行者由于累世清淨地持守戒律,加上往生人天善趣的願望,今生方能獲得人身;若無持戒清淨的因與往生人天的善願,絕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是故,行者應于心中生起強烈的信念,要珍惜如此難得的機緣,精進修持正法,不虛度光陰。若不能好好把握此生,則如同以極爲昂貴的價格,向他人租借物品,卻將其棄置一旁,不加以利用;然後心裏想著:下次租用此物時,再妥善加以利用;是極爲愚癡的觀念與行爲。

  人身具有叁種共同的特點:一、人一定會死亡,二、無法預知何時死亡,叁、死後唯有我們所造作的善、惡業相伴隨。吾人窮盡一生之力,所追求的權勢、財富,在臨終時,沒有一樣能帶得走。從今生到來生,唯有「意識」是連續不斷的;此生所造作的善業與惡業,就隨著意識延續到來世。

  因此,以貪求榮華富貴的心念,所造作的種種惡業,不啻是促使自己來世淪入叁惡道的沈重包袱!叁惡道的痛苦,是我們所無法忍受的,就算投生爲人或天人,具有極大的福報;但就輪回的本質,仔細去思維,將會發現在人或天人之中,沒有究竟安樂之處,縱使享有短暫的安樂,也是轉瞬即逝,剩下的仍只是苦苦、壞苦、行苦等諸苦。因此,唯有把握此生,精進修持正法,使自己從輪回中,徹底獲得解脫----證得佛陀的果位,方能得到究竟的安樂;若仍執著于現世短暫的安樂,而繼續造作惡業,將沈淪于無盡的輪回中,求出無期。

  所有的有情衆生,均有「希求安樂、厭離痛苦」的特點;因此,行者不僅希求自己能從輪回中解脫,更應幫助其它衆生,亦能從輪回中解脫獲致究竟的安樂。欲圓滿此菩提心願,首先需證得佛陀的果位,因爲,唯有佛具足如此殊勝的能力;而欲證得佛陀的果位,唯有依循具德成就上師所傳授的心要口訣,精進修持清淨正法,才能圓成佛果,利益無量的有情衆生。

  貳、正行

  菩提道次第是總攝佛理的精義,由大乘佛法的兩大車軌---深觀見派的「龍樹菩薩」與廣大行派的「無著菩薩」所闡揚的的義理,由諸多大成就者延續此傳承,直至阿底峽尊者總攝了深觀見派和廣大行派的殊勝教授,造「菩提道炬論」。複經由曆代祖師傳承至宗喀巴大師;大師將此殊勝教授予以發揚光大,造「菩提道次第廣論」,再由諸多成就者延續此心要傳承至今。曆代有許多大成就者均留下注釋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例如第五世DL喇嘛所著作的「菩提道次第文殊教授」。而「聖道叁要」更是菩提道次第的精華,所以極其珍貴殊勝,希有難得。

  修行的目的是要成就佛陀的果位,因此,須認知正確的修行方法,及于修持過程中,會有哪些障礙和體悟産生?唯有依循上師的教授和口訣,行者方能認清修行所會遇到的障礙,依止菩提道次第如實而修,能漸次獲得體悟,終能圓成佛果;而「聖道叁要」爲菩提道次第最殊勝的教授。

  「聖道叁要」乃是由文殊菩薩親自傳與宗喀巴大師的心法,且如同上師與弟子一般的教授,複由宗喀巴大師傳授與其弟子「阿旺劄巴」,並由其記錄與傳承。

  「聖道叁要」有許多不同的傳承,隨著傳承的不同,于講授時,所安立的科判亦有所不同。上師系以甘肅「拉蔔楞寺」第四世嘉木樣仁波切所傳爲依歸,其科判與「菩提道次第廣論」同,依次爲:一、爲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二、爲于教授生淨信故,釋法之殊勝。叁、于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首先講解禮贊供養:「敬禮至尊諸上師」,在此所指的上師爲文殊菩薩,依藏傳佛教的傳統,翻譯「經、律、論」叁藏中的論部時,首先均以禮敬文殊菩薩揭開序幕,禮敬文殊菩薩有兩種意涵:一、爲明法法…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共修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