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之路
致光法師 講述
明至居士 筆錄
目 錄
第一講
一、定慧基礎知識
舍摩他與毗婆舍那
修止和修觀的差別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
佛講的出入息觀並不是數息或隨息
1.調身方法
2.調息方法
呼吸方法
觀呼吸粗細
業處:感覺人中處出入息的相
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長短粗細冷熱滑澀
錯誤的業處:人中、氣感
3.調心方法
心一境性
經行可以克服昏沈和掉舉
念念要分明
4.修定時如何經行
經行的方法
經行時的心念要從粗變細
任何時候要保持正念正知
第二講
叁、入定的技巧
1.入禅定的條件
要離五蓋
初禅的覺受
入定不是等待機會
2.入定最重要叁事:心細、息細、樂受
如何觀察出入定時的叁事變化
重複練習出入定過程
3.解除入定的障礙
氣脈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頭上留氣--久了造成頭痛
回歸平時狀態--下座前要按摩頭和身體
4.靜坐的氣場
5.修定時間的長短
6.修禅定有叁種自在
7.禅定差別
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差別
禅定之間的覺受差別處
8. 製心一處無事不辦
問答
第叁講
9.對禅定的錯誤見解
不知入什麼禅定
經典裏的入定例子
不可按圖索骥、盲目相信權威
10.禅定的正確見解
四、如何修到四禅
1.初禅
一定要先訓練如何出入定
不可以一上座就想入初禅
如何加強定力
2.如何修二禅、叁禅
先要有足夠的火候
心離開原有定境的覺受
再度專注于修法上
3.如何修四禅
4.四禅近行定就可以修觀
5.無色界定與超越禅
6.入定後的問題
境界的處理
氣的處理
其它修法
貪著樂受
預感
念力
遙控治病
第四講
五、見道並不難--不斷貪嗔只破我見
1.何謂見道
見惑與思惑
資糧道
加行道
見道
2.見道的條件--心清淨與見清淨
3.破我見的捷徑--觀因緣最快
4.七覺支--覺悟時應生起的心
先要有正念
正確擇法
七覺支次第
破我見的擇法
5.見道的難易
證初果的難處
末法還能證初果嗎
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
根據經典裏的道理去修就可以嗎
不信者難以依法入定與證悟
無智人前莫說,打你色身星散
修觀修錯變成修定
擇法重點:除所擇之法,不許思惟其它佛法
第五講
六、修止觀常見的問題
1.不可引氣入定
2.疼痛的問題
3.身體擺動的問題
4.下坐之前按摩的重要性
5.修定與念佛
七、如何修道
1.解脫的起點--五根、五力
2.四念處
粗的觀--身念處
細的觀--受念處
更細的觀--心念處
3.心念之頭--心念處的五遍行觀
4.身心苦與出離--法念處的五蘊觀
5.煩惱之根--法念處的心念生滅觀
6.定力太強障觀心
7.維持四禅定力來觀心
8.舍覺支--無心道人
第六講
八、證悟與悟後修
5.增上慢
6.果定
現法樂住
退現法樂住
7.證果與斷煩惱
證果已斷已知的煩惱
8.禅定裏也有掉舉
9.應該多觀遍行五
10.到煩惱的環境觀心
11.八正道的生活環境
11.入空定
問答
禅定相關經典
關于四禅支
長阿含第二分衆集經第五
長阿含經卷第十二 第二分清淨經第十叁
雜阿含(747)禅定滅何法
中阿含經(204)晡利多品羅摩經
經曰:初禅以聲爲刺,四禅以入息出息爲刺
律曰:目揵連自說入無色定見色聞聲
證果相關經典
關于證果
律曰:須陀洹不複受叁塗報,于無上道決定信
律曰:證果與所斷煩惱。沒說88使98使
經曰:證果與所斷煩惱。沒說88使98使
佛說長阿含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
放光般若經 摩诃般若波羅蜜學五眼品第四
佛爲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雜阿含經(393)
雜阿含經(797)
雜阿含經(928)
經曰:阿羅漢有退,9種阿羅漢
律曰:阿羅漢有退,9種阿羅漢
律曰:四叁二果有退。得果退者言退失不犯
律曰:二果失精,不說叁果失精
律曰:講解入禅得果無犯
律曰:證果向他人說,犯波夜提罪
律曰:證果不一定會說法
經曰:一聚落內有500阿那含。
經曰:初果優婆夷畜養男女服習五欲(妓女)
經曰:不梵行能得二果,故不應籌量他人道行
佛滅後(公元1500-2500)還能得阿那含
證果的信心、真僞、退果
第一講
一、定慧基礎知識
舍摩他與毗婆舍那
佛教依用心的情況,把禅修方法分爲兩種,即所謂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觀。
止和觀是論裏面用的名詞,在經裏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止是修定,觀是修慧。因爲衆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須先修定,後修慧;有些人則可以直接修
慧,然後産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止和觀都可以産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稱叁昧,即叁摩地。叁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在修舍摩他時,佛教講四禅八定。佛教強調修禅定時要能夠進入深淺不同的定,即入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
其實,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專利,外道也能夠修四禅八定。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經跟外道修定,一直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裏,我只教大家修到四禅。爲
什麼呢?因爲在四禅八定裏,後面的四個定是屬于無色界的定。由于無色界的定力太深,只能修定,很難修觀;前面的四個定是初禅到四禅,屬于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夠修定,
也能修觀。
在四個禅定裏面,初禅最淺,四禅最深。
初禅:稱爲離生喜樂地。--離五蓋(昏沈、掉悔、貪欲、嗔恚、疑);
二禅:稱爲定生喜樂地。--離覺觀(覺指粗的覺察,觀指細的覺察);
叁禅:稱爲離喜妙樂地。--離喜;
四禅:稱爲舍念清淨地。--離樂(出入息斷)。
舍念清淨地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念能夠達到四禅,當時,你就會生起幾種修行人最珍貴的心念:
1.舍的心念--就是平等心,沒有造作的心,在四禅裏面會升起來。
2.舍受--在四禅裏面沒有樂受,只有不苦不樂的舍受。在初禅、二禅和叁禅裏面,都有樂受,四禅的心比叁禅的少了樂受貪著。
3.念清淨--在四禅裏面,正念最強的時候,心中完全沒有雜念。所以,四禅也稱爲念清淨。
如果一個人修到四禅,生起舍念清淨的心,修觀就很容易成就。有四禅的清淨心,所觀察的佛法就會很容易現前,即不必經過思考,當下就能被你觀察到。因此,在我們打坐
修行時,就應該盡量掌握和認識四禅,並且要修到四禅。假如一個人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心有多穩定(即他的定力)呢?佛教就是以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來判定。初禅的
心念比較粗。如果靜坐達到四禅,心念就會很清淨。
心念的清淨程度會影響修行用功的效率。如果你能明了初禅到四禅的心念差別,你就明白以微細的心去觀察佛法的重要性。假如今天你的定力只能到初禅,就直接去修觀、參
話頭,不論你多拼命修觀,或參話頭,初禅的心力只是會在修觀時打妄想而已。如果你今天定力達到四禅,無論你參話頭或者修觀,你都能用很微細的心去修。四禅的功效和初禅
是絕對不一樣的。因此,認識初禅到四禅對修觀是非常重要的。
修止和修觀的差別
所謂的修止,是你的心念專注在某一個境界裏不要動。當你專注于這個境界,任何的外境來,你都不理它,依然專注在同一個境界裏面,這就是修止。
什麼是修觀呢?就是一個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觀法去觀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這就是修觀。
所以,當你在修行任何法門時,如果碰到各種境界來,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靜靜不動,這種修法就屬于修定。如果任何境界來時,你都很專心地用佛法去觀察它究竟是怎麼
回事,從中去覺悟,這種修法是屬于修慧。因此,當你們在修觀的時候,我會向你們強調:不允許入定!因爲多數人入定後心就沒法去觀。只有定力和智慧都很強的人,他可以定慧
同時修,但是這種人很少。一般人要先修定,後修慧。即先修止,後修觀。
重複一下,當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一直保持不動,這種修法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它去,並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這就是修觀。因此
,修止的人,要避開動亂的境界;修觀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這就是修止和修觀的差別。不管靜坐或經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看你怎麼用心了。每次靜坐時,都要明白
自己是在修止或是修觀。同樣地,每次經行時,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還是修觀。在這裏,我會指導你們從初禅修起,修到四禅之後,才教導你們繼續修觀。
二、修定的基本方…
《定慧之路(致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