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

  雲丹嘉措尊者 著

  殊勝上師足下敬禮皈依,祈求賜予加持!

  法界空中智慧日,放射妙法大光芒,

  照耀聖衆之金山,遣除衆生界癡暗。

  同時開啓佛教蓮,爲欲解脫善緣蜂,

  賜予叁學精華蜜,佛陀日輪前敬禮。

  心荒野中出離水,利他菩提心苗芽,

  四灌頂果之方法,善說叁戒無謬傳。

  我雖無有撰注疏,細致分析之智慧,

  爲滿修解脫友願,簡明扼要著略釋。

  具有權巧方便大慈大悲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在無量劫以前就已現前圓滿正等正覺果位,之後幻化如來身相現示無量刹土,從未間斷任運自成應機化衆,其事業不可思議。又于此娑婆刹土所化衆前再次現示成佛,爾後演說了八萬四千法蘊,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門完全可包括在四藏之中,而撰著诠解此等佛法密意之論典的印藏諸位大智者成就者們也不乏其數。其中本論的作者即是至尊文殊菩薩現爲國王形相的赤松德贊的轉世智慧卓越、成就頗高的大班智達班瑪旺嘉多吉劄巴嘉村花桑波吉祥賢。尊者徹見了一切修行法門均可包括在叁戒之中後著寫了這部不可多得的稀有善說。

  全論分叁:初義、論義、末義。

  甲一(初義)分叁:一、宣說論名;二、于殊勝對境前禮贊;叁、立誓。

  乙一、宣說論名:

  上根者僅僅依靠論名就可以通達全論的所有意義,中根者可籠統地了解論義,下根者也可依之而明確斷定經函,爲此而宣說論名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意思是說,心的自性本來任運自成圓滿具足叁身的一切功德,此乃諸法之實相,能無誤直接抉擇此理的即是一切道之究竟阿底約嘎,而阿讷約嘎以下顯密的所有道只能間接地作爲證悟大圓滿的支分。這一切修法的精華就是叁戒,叁戒的意義則通過叁正量遠離一切增損而抉擇,故爲決定。作者以純潔清淨之心爲令衆生獲得解脫而宣說經教的意義,而且能起到對治煩惱怨敵、救離惡趣的作用,故稱爲論。《明疏論》中雲:“對治一切煩惱敵,救護衆生離惡趣,具治救德故爲論,他教無有此二者。”因此,在造論之初首先宣說了論題。

  接下來,說明頂禮之必要,如怙主龍樹菩薩曾親言:“作者于本師,贊歎非無果,于本師論典,生起誠信故。”通過禮贊可圓滿自己的資糧,使造論善始善終,同時令諸後學了知論典的殊勝之處,從而恭敬而修學。

  乙二、于殊勝對境前敬禮:

  那莫革日巍!

  所謂的“那莫”即是頂禮之義。對誰頂禮呢?于上師前禮拜。所謂的“革日”有沈重之義,傳授叁戒的大恩上師們身負功德的重擔並是利害的嚴厲對境,因此作者在諸位上師前恭敬作禮。如果有人心存這種疑問:除了密宗以外小乘與菩薩乘中有上師的字眼嗎?當然有。如《沙彌五十頌》中雲:“于師住處門,手當輕緩扣。”又《菩薩戒二十頌》中亦雲:“持戒具智力,上師前受戒。”

  攪拌具德二資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

  雪域諸成就者勝頂飾,蓮生金剛衆生師前禮。

  尤其作者感念多生累世中慈悲攝受自己並賜予授記的恩德而禮贊蓮師。在這裏是以婆羅門教中攪拌大海而出現月亮的典故通過形象化修飾法來說明的,攪拌福慧功德圓滿的二資大海,從中升起無礙徹知諸法、無緣大悲即智悲雙運皎潔的圓月,于此皓月中顯示能令所化衆生趨入無上密道與果位之事業而遍及各方灑下正法甘露。如是在具足智悲力功德、所化雪域爲主、一切智者成就者之頂飾南贍部洲的大密咒師海生金剛衆生上師前恭敬作禮。所謂的海生指蓮師是在無垢澄清大海中不依父因母緣而以頓生的方式誕生,具有不被二取妄念所毀的勝義實相智慧,智慧身遠離生死老衰,故爲金剛。由于根據所化衆生各自的緣份而行利樂事業,因此稱爲衆生上師。作者在其前以清淨心畢恭畢敬頂禮,這種作禮是世俗的頂禮。而了達無有頂禮者與頂禮對境即是現見勝義見解的頂禮方式。

  乙叁、立誓:

  爲了使造論不半途而廢並勸勉諸位後學者而立下誓言。

  擅長洗衆心垢之仙人,手持智慧藍寶石妙瓶,

  賜予叁戒善說甘露水,求學衆士當聚于此處。

  作者再一次以形象化修飾法將自己喻爲精通洗滌衆生內心二障垢染、被世間人共稱爲有功德的一位仙人,他手持著了知一切經論及注疏的智慧藍寶石妙瓶,瓶內有能清淨未證以及邪見等衆過患、淨除輪回一切痛苦的無垢善說叁戒論這一去病除障的甘露水,現今賜予,希望想要受持能得殊勝解脫果位的正道叁戒的諸位具緣之士雲集此處,通過聞思等方便加以抉擇,從而品嘗到其中深義的美味。與此同時,詳細闡明此論的必要等四法,叁戒爲內容(即所說);通過詞句而通達叁戒內容進而趨入解脫道爲必要;叁戒修學圓滿、達到究竟後成就菩提爲必要之必要;此叁者相輔相成,緣起而生,即是關聯。

  甲二(論義)分五品:一、總說叁戒基之次第;二、分說別解脫戒之次第;叁、大乘菩薩戒;四、密宗叁昧耶戒;五、叁戒圓融。

  

  第一品 總說

  乙一(總說叁戒基之次第)分五:一、認識殊勝解脫究竟大菩提果之淨基;二、略說獲得佛果唯一道;叁、宣說階梯乘之分攝;四、別解脫與菩薩戒是密乘戒之支分;五、下叁品之總述。

  丙一、認識殊勝解脫究竟大菩提果之淨基:

  大圓滿智之總相,淨身金剛持佛果。

  所謂的淨基實際上就是如來藏,所有論典中均稱之爲種姓。對此,各宗派的觀點也迥然不同。有部宗將不貪執有情與有情資具的知足心所承許爲聖者種姓(即如來藏);經部宗則認爲如來藏是將來可産生無漏智慧心種子的能力;唯識宗認爲如來藏是無始以來存在于心相續中具有能生無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繩。這些宗派普遍認爲如來藏是有爲法,因此都屬有實宗。中觀派大多數觀點均是一致的,它們認爲如來藏是有垢真如,但是認識的方法卻各不相同。

  此處,依照大乘不共的觀點而言,心性本來清淨無爲法之明空智慧無有遷變而存在即是如來藏。《等持王經》中雲:“清淨澄光明,不亂無爲法,稱爲如來藏,本住之法性。”關于如來藏,《寶性論》中雲:“佛身外現故,與真如無二,具種故衆生,恒具如來藏。”此論中依靠叁種理由宣說了一切衆生均具有如來藏,其後又以十種道理抉擇如來藏的意義,並且通過九種比喻詳細說明了如來藏被垢染遮障之理。在金剛乘中如來藏則被共稱爲基續自性任運自成之壇城,也可以說是不變大樂與具殊勝空性無二無別之心性。尤其是阿底約嘎中認爲,心之法性覺、空、明之本體中身智一切法猶如日輪與陽光般無離無合,圓滿具足,因此稱爲大圓滿。此處所說的智慧中已包括了基住叁智、持相五智、入境二智等基果的一切智慧,除此之外再別無其他,而輪回之諸法也是無而顯現、暫時性的,實際上除法性外無所言語,周遍輪涅,故而稱爲智慧之總相。如是淨基的法性光相與所淨的輪回法之垢共存,通過能淨的正道可淨化所淨的垢染。因此,從究竟果乘來說,依靠叁戒中的精華密乘道可以完全清淨如來藏上的客塵,最終如實現前本基,達到五身五智于覺性中無離無合的境界,故稱爲金剛持。其中五身,現前通達諸法無相、自性清淨之離戲智慧分即是法身;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現無邊清淨顯現分即是報身;從報身中根據清淨、不清淨所化衆生各自信解隨機顯現分爲化身;叁身現分毫不混雜分即是現前菩提身;叁身無二無別分爲不變金剛身。五智:如實通達法界爲法界性智;明知分不滅爲大圓鏡智;證悟諸法等性爲平等性智;互不混雜同時了知萬法爲妙觀察智;以無緣大悲無礙洞悉利衆事業爲成所作智。這一切均是大斷、大證、大心叁大之自性,《現觀莊嚴論》中雲:“勝諸有情心,及斷智爲叁,當知此叁大,自覺所爲事。”所以說,凡是想尋求無上菩提者都應當了知圓滿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須唯一通過下文中所說的無上密宗道來獲得。

  丙二、略說獲得佛果唯一道:

  深廣法門雖無量,未依大密能成熟,

  及能解脫殊勝道,不得正覺佛所說。

  爲什麼說必須要通過密乘道來獲得佛果呢?因爲如實開顯法性之甚深、盡所宣說有法之廣大的法門雖然不可勝數、無邊無際,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剛乘能成熟之灌頂與能解脫之生圓次第的殊勝道,而以下八乘的道均無法獲得佛果。爲什麼呢?由于束縛于輪回中的因就是極其細微的精、血、風所生的叁現遷移習氣,而在其余八乘中並未宣說淨除此習氣障礙的方便直接之道。具足無礙徹見萬法之智慧、獨一無二的真實語者圓滿佛陀在經中這樣說道:“雖施頭與手足等,心境尚未清淨故,不得菩提之果位。”關于依靠無上密宗方得佛果的道理,《密藏續》中雲:“六世間界十方中,過去以及現在生,一切如來之壇城,修此自圓五身也。”然而,並不是說以下八乘都無有必要,因爲這八乘不僅僅是暫時獲得自果,而且還是趨至無上密宗道的必經之梯。

  丙叁、宣說階梯乘之分攝:

  乃至心未滅盡前,乘之數量無邊際,

  引入一道之階梯,雖得各果尚有增,

  亦僅離各乘所斷,未入一乘怎得果?

  乃至所化衆生相續不斷的粗細心與心所尚未滅盡于法界之前,能調伏的對治法也是不可思議,乘的種類也是不計其數,故爲無邊際。當心相續滅盡無余時,既無有衆生也不存在乘。《楞伽經》中雲:“乃至有心前,乘邊無窮盡,一旦心滅盡,無乘無衆生。”如是在這些種類各異的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諸佛唯一道密宗金剛乘中無上內續頂乘的階梯而已。爲什麼這樣說呢?雖然依靠此等乘可以獲得各自相應之果,但仍舊有要上進的功德,所以即使獲得自果,可是人天乘只不過出離了惡趣,聲聞、緣覺乘也只不過超出了輪回,菩薩乘與事行叁續只是解脫了二邊。總而之言,他們僅僅遠離了各自乘的所斷而已,實際上還沒有趨入究竟一乘無上密宗道,如此又怎麼能獲得最終的大菩提果呢?不會獲得的。

  此依大圓滿自宗,聲聞緣覺菩薩乘,

  稱爲法相因叁乘,事行瑜伽外叁續,

  …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建立叁戒一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