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
云丹嘉措尊者 著
殊胜上师足下敬礼皈依,祈求赐予加持!
法界空中智慧日,放射妙法大光芒,
照耀圣众之金山,遣除众生界痴暗。
同时开启佛教莲,为欲解脱善缘蜂,
赐予三学精华蜜,佛陀日轮前敬礼。
心荒野中出离水,利他菩提心苗芽,
四灌顶果之方法,善说三戒无谬传。
我虽无有撰注疏,细致分析之智慧,
为满修解脱友愿,简明扼要著略释。
具有权巧方便大慈大悲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之后幻化如来身相现示无量刹土,从未间断任运自成应机化众,其事业不可思议。又于此娑婆刹土所化众前再次现示成佛,尔后演说了八万四千法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门完全可包括在四藏之中,而撰著诠解此等佛法密意之论典的印藏诸位大智者成就者们也不乏其数。其中本论的作者即是至尊文殊菩萨现为国王形相的赤松德赞的转世智慧卓越、成就颇高的大班智达班玛旺嘉多吉札巴嘉村花桑波吉祥贤。尊者彻见了一切修行法门均可包括在三戒之中后著写了这部不可多得的稀有善说。
全论分三:初义、论义、末义。
甲一(初义)分三:一、宣说论名;二、于殊胜对境前礼赞;三、立誓。
乙一、宣说论名:
上根者仅仅依靠论名就可以通达全论的所有意义,中根者可笼统地了解论义,下根者也可依之而明确断定经函,为此而宣说论名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意思是说,心的自性本来任运自成圆满具足三身的一切功德,此乃诸法之实相,能无误直接抉择此理的即是一切道之究竟阿底约嘎,而阿讷约嘎以下显密的所有道只能间接地作为证悟大圆满的支分。这一切修法的精华就是三戒,三戒的意义则通过三正量远离一切增损而抉择,故为决定。作者以纯洁清净之心为令众生获得解脱而宣说经教的意义,而且能起到对治烦恼怨敌、救离恶趣的作用,故称为论。《明疏论》中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治救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因此,在造论之初首先宣说了论题。
接下来,说明顶礼之必要,如怙主龙树菩萨曾亲言:“作者于本师,赞叹非无果,于本师论典,生起诚信故。”通过礼赞可圆满自己的资粮,使造论善始善终,同时令诸后学了知论典的殊胜之处,从而恭敬而修学。
乙二、于殊胜对境前敬礼:
那莫革日巍!
所谓的“那莫”即是顶礼之义。对谁顶礼呢?于上师前礼拜。所谓的“革日”有沉重之义,传授三戒的大恩上师们身负功德的重担并是利害的严厉对境,因此作者在诸位上师前恭敬作礼。如果有人心存这种疑问:除了密宗以外小乘与菩萨乘中有上师的字眼吗?当然有。如《沙弥五十颂》中云:“于师住处门,手当轻缓扣。”又《菩萨戒二十颂》中亦云:“持戒具智力,上师前受戒。”
搅拌具德二资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
雪域诸成就者胜顶饰,莲生金刚众生师前礼。
尤其作者感念多生累世中慈悲摄受自己并赐予授记的恩德而礼赞莲师。在这里是以婆罗门教中搅拌大海而出现月亮的典故通过形象化修饰法来说明的,搅拌福慧功德圆满的二资大海,从中升起无碍彻知诸法、无缘大悲即智悲双运皎洁的圆月,于此皓月中显示能令所化众生趋入无上密道与果位之事业而遍及各方洒下正法甘露。如是在具足智悲力功德、所化雪域为主、一切智者成就者之顶饰南赡部洲的大密咒师海生金刚众生上师前恭敬作礼。所谓的海生指莲师是在无垢澄清大海中不依父因母缘而以顿生的方式诞生,具有不被二取妄念所毁的胜义实相智慧,智慧身远离生死老衰,故为金刚。由于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缘份而行利乐事业,因此称为众生上师。作者在其前以清净心毕恭毕敬顶礼,这种作礼是世俗的顶礼。而了达无有顶礼者与顶礼对境即是现见胜义见解的顶礼方式。
乙三、立誓:
为了使造论不半途而废并劝勉诸位后学者而立下誓言。
擅长洗众心垢之仙人,手持智慧蓝宝石妙瓶,
赐予三戒善说甘露水,求学众士当聚于此处。
作者再一次以形象化修饰法将自己喻为精通洗涤众生内心二障垢染、被世间人共称为有功德的一位仙人,他手持着了知一切经论及注疏的智慧蓝宝石妙瓶,瓶内有能清净未证以及邪见等众过患、净除轮回一切痛苦的无垢善说三戒论这一去病除障的甘露水,现今赐予,希望想要受持能得殊胜解脱果位的正道三戒的诸位具缘之士云集此处,通过闻思等方便加以抉择,从而品尝到其中深义的美味。与此同时,详细阐明此论的必要等四法,三戒为内容(即所说);通过词句而通达三戒内容进而趋入解脱道为必要;三戒修学圆满、达到究竟后成就菩提为必要之必要;此三者相辅相成,缘起而生,即是关联。
甲二(论义)分五品: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萨戒;四、密宗三昧耶戒;五、三戒圆融。
第一品 总说
乙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分五: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支分;五、下三品之总述。
丙一、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
大圆满智之总相,净身金刚持佛果。
所谓的净基实际上就是如来藏,所有论典中均称之为种姓。对此,各宗派的观点也迥然不同。有部宗将不贪执有情与有情资具的知足心所承许为圣者种姓(即如来藏);经部宗则认为如来藏是将来可产生无漏智慧心种子的能力;唯识宗认为如来藏是无始以来存在于心相续中具有能生无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绳。这些宗派普遍认为如来藏是有为法,因此都属有实宗。中观派大多数观点均是一致的,它们认为如来藏是有垢真如,但是认识的方法却各不相同。
此处,依照大乘不共的观点而言,心性本来清净无为法之明空智慧无有迁变而存在即是如来藏。《等持王经》中云:“清净澄光明,不乱无为法,称为如来藏,本住之法性。”关于如来藏,《宝性论》中云:“佛身外现故,与真如无二,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此论中依靠三种理由宣说了一切众生均具有如来藏,其后又以十种道理抉择如来藏的意义,并且通过九种比喻详细说明了如来藏被垢染遮障之理。在金刚乘中如来藏则被共称为基续自性任运自成之坛城,也可以说是不变大乐与具殊胜空性无二无别之心性。尤其是阿底约嘎中认为,心之法性觉、空、明之本体中身智一切法犹如日轮与阳光般无离无合,圆满具足,因此称为大圆满。此处所说的智慧中已包括了基住三智、持相五智、入境二智等基果的一切智慧,除此之外再别无其他,而轮回之诸法也是无而显现、暂时性的,实际上除法性外无所言语,周遍轮涅,故而称为智慧之总相。如是净基的法性光相与所净的轮回法之垢共存,通过能净的正道可净化所净的垢染。因此,从究竟果乘来说,依靠三戒中的精华密乘道可以完全清净如来藏上的客尘,最终如实现前本基,达到五身五智于觉性中无离无合的境界,故称为金刚持。其中五身,现前通达诸法无相、自性清净之离戏智慧分即是法身;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现无边清净显现分即是报身;从报身中根据清净、不清净所化众生各自信解随机显现分为化身;三身现分毫不混杂分即是现前菩提身;三身无二无别分为不变金刚身。五智:如实通达法界为法界性智;明知分不灭为大圆镜智;证悟诸法等性为平等性智;互不混杂同时了知万法为妙观察智;以无缘大悲无碍洞悉利众事业为成所作智。这一切均是大断、大证、大心三大之自性,《现观庄严论》中云:“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所以说,凡是想寻求无上菩提者都应当了知圆满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须唯一通过下文中所说的无上密宗道来获得。
丙二、略说获得佛果唯一道:
深广法门虽无量,未依大密能成熟,
及能解脱殊胜道,不得正觉佛所说。
为什么说必须要通过密乘道来获得佛果呢?因为如实开显法性之甚深、尽所宣说有法之广大的法门虽然不可胜数、无边无际,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刚乘能成熟之灌顶与能解脱之生圆次第的殊胜道,而以下八乘的道均无法获得佛果。为什么呢?由于束缚于轮回中的因就是极其细微的精、血、风所生的三现迁移习气,而在其余八乘中并未宣说净除此习气障碍的方便直接之道。具足无碍彻见万法之智慧、独一无二的真实语者圆满佛陀在经中这样说道:“虽施头与手足等,心境尚未清净故,不得菩提之果位。”关于依靠无上密宗方得佛果的道理,《密藏续》中云:“六世间界十方中,过去以及现在生,一切如来之坛城,修此自圆五身也。”然而,并不是说以下八乘都无有必要,因为这八乘不仅仅是暂时获得自果,而且还是趋至无上密宗道的必经之梯。
丙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
乃至心未灭尽前,乘之数量无边际,
引入一道之阶梯,虽得各果尚有增,
亦仅离各乘所断,未入一乘怎得果?
乃至所化众生相续不断的粗细心与心所尚未灭尽于法界之前,能调伏的对治法也是不可思议,乘的种类也是不计其数,故为无边际。当心相续灭尽无余时,既无有众生也不存在乘。《楞伽经》中云:“乃至有心前,乘边无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众生。”如是在这些种类各异的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诸佛唯一道密宗金刚乘中无上内续顶乘的阶梯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依靠此等乘可以获得各自相应之果,但仍旧有要上进的功德,所以即使获得自果,可是人天乘只不过出离了恶趣,声闻、缘觉乘也只不过超出了轮回,菩萨乘与事行三续只是解脱了二边。总而之言,他们仅仅远离了各自乘的所断而已,实际上还没有趋入究竟一乘无上密宗道,如此又怎么能获得最终的大菩提果呢?不会获得的。
此依大圆满自宗,声闻缘觉菩萨乘,
称为法相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续,
…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