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論- 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又名“ 集論” , 由唯識宗的創始者--- 無著菩薩所造。他所著的“顯揚聖教論”及“攝大乘論”,是以入識來說明大乘唯識學的妙理,重點在辨證阿賴耶之殊勝,而集論並不如此。本論是集大乘的阿毗達磨之精萃,分別大乘法相。所以顯揚聖教論及大乘論是唯識宗之論藏,集論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義,不屬于何宗派的論典。
大乘佛法傳到中國,隨著經典傳譯時期不同,興起各家各宗的學說,他們只能依據當時手上有的某經某論來開宗立說,有如瞎子摸象,難免産生誤解及疏漏。要學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學天臺、華嚴等論述,最好先看集論,因爲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礎,不是個人的思想學說。
本書原文來自“藏要”中的集論,重新分段,加標點及使用簡化字,若有錯誤處,希望大家指正。多謝幾位法師的協助,及一群居士們發心打字,校對及排版,還有林長澔居士助印,使本書的初版終于得于面世。希望本書能助各位讀者,對大乘法相有更正確了解,更全面的認識佛法的精要所在。
目錄
集論加標點序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一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二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叁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四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五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七.
集論加標點序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又名“集論”, 由唯識宗的創始者---無著菩薩所造。他所著的“顯揚聖教論”及“攝大乘論”,是以入識來說明大乘唯識學的妙理,重點在辨證阿賴耶之殊勝,而集論並不如此。本論是集大乘的阿毗達磨之精萃,分別大乘法相。所以顯揚聖教論及大乘論是唯識宗之論藏,集論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義,不屬于何宗派的論典。
大乘佛法傳到中國,隨著經典傳譯時期不同,興起各家各宗的學說,他們只能依據當時手上有的某經某論來開宗立說,有如瞎子摸象,難免産生誤解及疏漏。要學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學天臺、華嚴等論述,最好先看集論,因爲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礎,不是個人的思想學說。
本書原文來自“藏要”中的集論,重新分段,加標點及使用簡化字,若有錯誤處,希望大家指正。多謝幾位法師的協助,及一群居士們發心打字,校對及排版,還有林長澔居士助印,使本書的初版終于得于面世。希望本書能助各位讀者,對大乘法相有更正確了解,更全面的認識佛法的精要所在。
廣超法師于成都,文殊院
1993年七月十五日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本事分中叁法品第一之一
本事與決擇 是各有四種 叁法攝應成 谛法得論議 幾何因取相 建立與次第 義喻廣分別 集總頌應知
蘊界處 各有幾?
蘊有五,謂∶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界有十八,謂∶
眼界、色界、眼識界。
耳界、聲界、耳識界。
鼻界、香界、鼻識界。
舌界、味界、舌識界。
身界、觸界、身識界。
意界、法界、意識界。
處有十二,謂∶
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
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何因蘊唯有五?爲顯五種我事故,謂∶
身具我事。
受用我事。
言說我事。
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彼所依止我自體事。
何因界唯十八?由身具等能持過現六行受用性故。
何因處唯十二?唯由身具能與未來六行受用爲生長門故。
何故名取蘊?以取合故名爲取蘊。何等爲取?謂諸蘊中所有欲貪。何故欲貪說名爲取?謂于未來現在諸蘊能引不舍故,希求未來染著現在欲貪名取。
何故界處名有取法?應如蘊說。
色蘊何相?變現相是色相。此有二種∶一觸對變壞,二方所示現。
雲何名爲觸對變壞?謂由手、足、塊石、刀杖、寒熱、饑渴、蚊、虻、蛇蠍,所觸對時即便變壞。
雲何名爲方所示現?謂由方所可相,示現如此如此色、如是如是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
尋思相應種種構畫。
受蘊何相?領納相是受相,謂由受故,領納種種淨不淨業諸果異熟。
想蘊何相?構了相是想相,謂由想故,構畫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
行蘊何相?造作相是行相,謂由行故,令心造作,于善、不善、無記品中驅役心故。
識蘊何相?了別相是識相,謂由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境界。
眼界何相?謂眼曾現見色,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爾。
色界何相?謂色眼曾現見,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聲、香、味、觸、法界相亦爾。
眼識界何相?謂依眼緣色似色了別,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識界相。如眼識界相、耳、鼻、舌、身、意識界相亦爾。
處何相?如界應知隨其所應。
雲何建立色蘊?謂諸所有色,若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
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何等地界?謂∶堅鞕性。
何等水界?謂∶流濕性。
何等火界。謂∶溫熱性。
何等風界。謂輕等動性。
雲何所造色。謂∶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法處所攝色。
何等眼根?
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清淨色。
何等耳根?
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清淨色。
何等鼻根?
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清淨色。
何等舌根?
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清淨色。
何等身根
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清淨色。
何等爲色?
謂四大種所造, 眼根所行義。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雲、煙、塵、霧、逈色、表色、空、一顯色。
此複叁種,謂∶妙、不妙、俱相違色。
何等爲聲?
謂四大種所造,耳根所取義。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違、或執受大種爲因、或不執受大種爲因、或俱大種爲因、或世所極成、或成所引、或遍計所起、或聖言所攝、或非聖言所攝。
何等爲香?
謂四大種所造,鼻根所取義。謂∶好香、惡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
何等爲味。
謂四大種所造,舌根所取義。謂∶苦、酢、甘、辛、醎、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違、或俱生、或和合、或變異。
何等所觸一分?
謂四大種所造,身根所取義。謂∶滑性、澀性、輕性、重性、軟性、緩、急、冷、饑、渴、飽、力、劣、悶、癢、黏、病、老、死、疲、息、勇。
何等法處所攝色?有五種應知,
謂∶極略色。極逈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
雲何建立受蘊?謂∶
六受身∶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
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如是六受身。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複有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
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
複有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
樂無味受、苦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
複有樂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樂依耽嗜受、
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
何等身受?謂五識相應受。
何等心受?謂意識相應受。
何等有味受?謂自體愛相應受。
何等無味受?謂此愛不相應受。
何等依耽嗜受?謂妙五欲愛相應受。
何等依出離受。謂此愛不相應受。
雲何建立想蘊?謂∶
六想身∶眼觸所生想、耳觸所生想、鼻觸所生想、舌觸所生想、身觸所生想、
意觸所生想。
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無相、或了小、或了大、或了無量、或了無少所有無所有處。
何等有相想?謂除不善言說、無想界定及有頂定想,所余諸想。
何等無相想?謂所余想。
何等小想?謂能了欲界想。
何等大想?謂能了色界想。
何等無量想?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
何等無少所有無所有處想、謂能了無所有處想。
雲何建立行蘊?謂∶
六思身∶眼觸所生思、耳觸所生思、鼻觸所生思、舌觸所生思、身觸所生思、
意觸所生思。
由此思故,思作諸善,思作雜染,思作分位差別。又即此思,除受及想與余心所法、心不
相應行,總名行蘊。
何等名爲余心所法?
謂∶作意、觸、欲、勝解、念、叁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安、 不放逸、舍、不害、貪、嗔、慢、無明、疑、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亂、睡眠、惡作、尋、伺。
何等爲思?
謂于心造作意業爲體,于善、不善、無記品中役心爲業。
何等作意?
謂發動心爲體,于所緣境持心爲業。
何等爲觸?
謂依叁和合諸根變異分別爲體,受所依爲業。
何等爲欲?
謂于所樂事彼彼引發所作希望爲體,正勤所依爲業。
何等勝解?
謂于決定事隨所決定印持爲體,不可引轉爲業。
何等爲念?
謂于串習事令心明記不忘爲體,不散亂爲業。
何等叁摩地?
謂于所觀事令心一境爲體,智所依止爲業。
何等爲慧?
謂于所觀事擇法爲體。斷疑爲業。
何等爲信?
謂于有體有德有能忍可清淨希望爲體, 樂欲所依爲業。
何等爲慚?
謂于諸過惡自羞爲體, 惡行止息所依爲業。
何等爲愧…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