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心靈之法寶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因緣聚會,能于臺北國父紀念館與臺南圖書館演講,前後共五天,聽經聞法的人潮高達五千余人,熱愛佛法真理者,如貧得寶般的擁擠入席而坐,但有數千人無法入場就席,懷著失望的心情而歸。佛教目前在臺灣寶島正是興盛黃金燦爛時代,不分朝野上下,幾乎人人對佛法並不陌生,甚至鞠躬盡瘁的護持與研究,這是值得我們慶幸與歡欣的。

  「超越心靈之法寶」的誕生,是由臺北與臺南兩次演講內容所集成,分爲上下兩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佛法的要義,易懂易入門,有事有理,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看完之後,有如遊曆法海,親臨聖境之感!

  

  有人因一句佛法而浪子回頭;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大徹大悟;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內心疑惑當下頓消達理;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去邪歸正。佛法是覺悟之法,能令人覺悟人生觀的真谛,啓發宇宙萬象的真面目,曆代高僧大德,乃至研習佛法者,皆能有所得,有些人開悟超凡入聖;有些人蒙受法益,得未曾有之法喜,因而改變人生觀,過著正覺得人生;在此遙寄得閱「超越心靈之法寶」諸君,能受大利益,智慧普現,內心黑暗頓消,光明普照,如佛菩薩般的自在解脫,過著正覺的人生,有朝一日,同證無上菩提,與聖等齊,更無別異,如此,人生並無虛浪白走一遭,諸君是否有同感?

  

  --------------------------------------------------------------------------------

  

  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臺南市政府民政局林局長、黃國代來镒大德暨夫人、大會司儀姜書記官、各位貴賓、各位長官、以及熱愛佛法的所有仁者,大家晚安,功德無量!(大衆掌聲四起)

  

  剛才聽到民政局林局長與黃國代的致詞,如同打了一支強心劑,讓我有信心,內心覺得無比溫暖。

  

  在此,特別爲大家介紹,幾天前,法王講堂主辦單位向臺南市政府申請佛學講座時,在辦理弘法手續的過程中,承蒙林局長鼎力支持,並且在回複的公文中,寫得非常殊勝莊嚴,句句都發揮出菩薩慈悲的精神,令此次法會非常成功順利,真是功德無量!阿彌陀佛!(掌聲如雷)

  

  當今政府非常鼓勵宗教人士來協助政府,踴躍輔導人民,提倡健全的道德觀,使社會國家更加安定升華。

  

  這次佛學講座承蒙各主辦單位,尤其是臺南市政府從中的連系,使法會進行的非常順利,此次弘法可說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榮幸、最溫馨的一天。(大衆常聲如雷)

  

  除此之外,特別介紹一位汗馬功高的大德,也就是今天的司儀姜書記官(高等法院),爲何要特別介紹他呢?因爲在這次佛學講座中,他忙碌不停的奔波,連絡各單位,進而文宣亦做得很出色。本來他體重有七十公斤,最近忙于辦法會,東奔西跑,消瘦很多,實在很辛苦。

  

  這種爲法忘軀的精神,如佛門中所說的一句話:『菩薩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此難能可貴的精神,就是菩薩發心。(大衆掌聲如雷)

  

  記得民國初年,佛教界出現一位律宗祖師,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是以持戒莊嚴解脫,而往生西方淨土的一位大德。他雖出家,卻時時挂念關懷社會國家,他曾經說過兩句名言,令我感觸良多。

  

  他說:「愛國不忘念佛,念佛不忘愛國。」這種入世而又出世的精神,恰似佛門所說:「修行不偏離,而行中道。」真不簡單。(大衆掌聲四起)

  

  現今很多人頓入空門,卻遠走深山修行,與社會各階層斷絕,此舉並非釋迦牟尼佛之意。

  

  佛經雲:「上報四重恩。」

  

  爲人要懂得報答四種恩惠:一父母恩。二國家恩。叁衆生恩。四叁寶恩。

  

  世出世間不論聖凡皆有恩于我們,所以我們應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報恩,不分聖凡。因此弘一大師出家後,修行念佛仍然不忘愛國家。

  

  上面提到弘一大師,或許有人對他還很陌生,爲了讓大家更熟悉這位偉大的一代律師,我再深入地介紹一審。

  

  大師是中國大陸一位名藝人,才華橫溢,當時(指民國初年)是一位相當出名的音樂老師,俗名李叔同,他作了很多首世界名曲,讓我最深刻的一首叫做送別。

  

  記得小時候讀書時,老師彈琴時常彈起這首歌,諸位若不嫌棄,我唱叁句給大家聽聽看,好不好?(大衆掌聲如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大衆掌聲四起)

  

  聽了這幾句,相信大家對弘一大師(李叔同)就更加有印象了。大師出家後,可說震撼了朝野上下,而且于教內弘揚戒律,振興佛法,那時,對佛門四衆弟子影響很大,因爲民國以來,律宗漸漸斷滅,當時樹立振興律宗的,可說他是第一人。

  

  而今天我們司儀姜書記官,亦然修行不忘入世,入世不忘修行,他任職于高等法院書記官,除了平常服務社會百姓以外,下班回到家後,不管再晚,必定精勤念佛誦經做晚課,並且受了在家菩薩戒。如此修行不忘入世,入世不忘修行的精神,難道不是菩薩發心嗎?(大衆掌聲四起)

  

  大部份的人從事于社會工作上,身不由己,往往回到家後,想念佛修行已疲備不堪,于是一天混過一天,得過且過,然後累積四、五天的功課一起作,如此而念得上氣接不了下氣,此種懈怠修行方式,佛門是不贊同的。

  

  據我所知,姜書記官不管工作再忙再累,回家定做功課,不拘多少,這種入世度生,修行出世的精神,實爲我們修行人之榜樣。諸位,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不簡單啊!(大衆掌聲如雷)

  

  我如此贊歎姜書記官,想必今晚他一定高興得睡不著覺。總而言之,對于今天種種因緣的殊勝具足,內心感到無比欣慰,真是功德無量!(掌聲四起)

  

  接著我們進入今天所要演講的主題,題目是:超越心靈之法寶。

  

  在此,向諸位報告一個好消息!你、我、人人都有一個心靈,但是每一個人的心靈所發揮出來的功能、性質、作用,各有所異。

  

  有人心地善良,有人心靈非常惡劣;有人心靈清淨解脫、出離叁界、達佛之境界;有人心靈汙穢不清淨,沈淪于生死苦惱中,是顧名思義的凡夫俗子。

  

  諸位,那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心靈,但是所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卻有千差萬別呢?

  

  佛經雲:「心能轉相,相隨心轉。」

  

  衆生造什麼業!就受什麼果報!果的差別,也就是因的差別。

  

  譬如在座諸位,請你們看看你的左鄰右舍,是不是每個人的長相都不一樣,確實不一樣。因爲因不同,自然感召的果報亦就不同。

  

  如果今天我們在座諸位都有共同成佛的目標,並且一同發願朝著目標而行,有一天,修到因圓果滿時,那也就是成佛的時候。成佛後,各各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一切福德、神通、智慧圓滿具足,無有高下,平等平等。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相好光明,無有差別,那又如何分辨出每一尊佛之德號呢?

  

  唯有以佛手拿之象征物來分別。如手拿摩尼珠是藥師佛,手拿蓮花臺爲阿彌陀佛。如果沒有這些象征物,只是一尊佛坐在那裏,或許你無法辨別!因爲佛所修的因相同,所以感召的果報也就相同。

  

  因此,佛修到究竟圓滿時,所展現出來的相貌都是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一切具足。我這麼說,相信諸位應該很清楚吧!(大衆掌聲如雷)

  

  由此,簡單而言,普天之下,人的心只有一個,可是由心發揮出來的功能,卻是千奇百態。

  

  所以今天,我們如何將心靈超越淨化,這是當今之務,也是今晚所要講的主題。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說:衆生有八萬四千種心病,于是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種心病。如果衆生無一切病,那如來何必說一切法呢?所以一切法皆是對治法。

  

  何謂對治法?如黑對白、高對矮、陰對陽、胖對瘦、你對我、男對女……此是對立,法亦如此。

  

  惡法以善法對治,貢高我慢以多禮拜對治;喜歡誹謗、諷刺他人,佛教以多贊歎對治,因爲一切法都是對治法,所以心病要心藥醫,心若無病,藥則多余。

  

  所以今天要向諸位說:凡夫衆生尚未開悟證果,心都有病,只是病有輕重。那要如何將有病的心靈淨化超越呢?必須假借剛才林局長所致詞的,要以道德因果與正法來規範約束,使心不易動念造業。

  

  佛教雲:要使心地光明、平靜、不造業、解脫的話,必須仰賴修行的管道來規範約束,然後進一步提升自己,踏向光明解脫的彼岸。

  

  這也就是今夜我爲何要演講超越心靈之法寶的主要理由。在座諸位不妨聽聽看,因爲時間很短,只有兩天,原先預定演講叁天,只因家師上人于叁星期前往生,爲人弟子理應回去參加告別式,所以第叁天無法如期演講,在此,向諸位致十二萬分歉意。

  

  繼續要跟各位探討的是:衆生的心病在那裏?第一、人生最可怕的性情是自卑。那要如何將自卑的心靈淨化超越,那可要下很大的功夫才易成就。

  

  諸位,世間有多少人爲了不同的遭遇而自卑,因此垂頭喪氣,自甘墮落,整日生活在麻木不仁的日子裏,不敢面對現實。

  

  比如,有人因爲天生小兒痲痹而自卑,不敢走出面對社會,消極墮落,自暴自棄。有人爲了感情不如意而自卑,自慚形穢,不如他人,因此不肯上進。有人生意失敗,自歎弗如而停于某一階段,不敢前進。以上種種都是自卑感在作祟。

  

  所以今天不論修行也好,從事世間事也好,不要遇逆境就打退堂鼓而自卑,因爲自卑心當下就是一種墮落的因素,更是消極的作爲,是不理想的。那要如何超越呢?後面會談到。

  

  …

《超越心靈之法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