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
任傑居士 著
目 錄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科判
序言
第一,觀叁寶出現世間甚爲稀有,難值難遇
第二,別觀佛法僧叁寶分叁:
一、佛寶分二:
(一)略述身相
(二)別述四身
1、自性法身
2、智法身二十一聚
3、圓滿報身叁十二相八十隨好
4、勝應化身
二、法寶分叁:
(一)教法寶
(二)道法寶分叁:
1、四聖谛
2、十二緣起支
3、六度
(叁)果法寶
叁、僧寶分叁:
(一)凡夫僧寶
(二)有學僧寶
(叁)無學僧寶
第叁,皈依叁寶的建立分四:
一、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 皈依叁寶品第一
二、抄《增壹阿含經》(卷十二) 叁寶品
叁、譯論/依論釋經皈依叁寶的建立
四、結語
第四,住持叁寶的重大責任
一、住持佛寶
二、住持法寶
(一)序分
(二)佛教《大藏經》的組成
(叁)《大藏經》的結集分二:
1、小乘結集
2、大乘菩薩藏的結集
(四)漢譯《大藏經》可分爲:
1、傳譯製目大藏經
2、刻本大藏經
(五)藏譯《大藏經》的分類與比較
叁、住持僧寶
第五,愛國愛教與人間佛教問題
一、愛國愛教
二、人間佛教
略講觀修佛法僧叁寶功德及其意義
序言
這裏提出“略講”,是就初入聖教之門的四衆弟子,首先應當學習叁寶,略知叁寶的功德意義,以觀修叁寶爲正因。初以信解智力隨時深入思維,觀察和憶念叁寶的功德利益,以培養自己的清淨正信,令信根增長,引發自己對佛法的樂欲希求,成熟自己的善根。若以究竟智力觀察叁寶,唯第十地菩薩乃具此功德。
若要廣講叁寶,那就是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經。佛教的大小乘叁藏,無不是說叁寶的功德利益,若離開叁寶而談修習,既非佛教,更談不上是佛教徒。
作爲佛教徒,爲利益一切衆生,住持如來聖教,令正法久住,成就聖果,都必須以觀修叁寶爲修行的所依境,直至成佛的中間,都必須貫以叁寶而修觀行,所以佛弟子觀修叁寶是不可缺少的根本法門。由此原因,本文僅依經論略談叁寶的功德行相,及修學叁寶的重要意義,僅供叁寶弟子以觀修叁寶功德爲修行的所依境而作參考。
本文分爲以下幾科:一、觀叁寶出現世間甚爲稀有,難值難遇;二、別觀佛法僧叁寶;叁、皈依叁寶的建立;四、住持叁寶的重大責任;五、愛國愛教與人間佛教問題。
第一、觀叁寶出現世間甚爲稀有難值難遇
佛經中說,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叁劫叁千佛名經》說此世界,過去莊嚴劫有千佛出世,現在賢劫有千佛出世,未來星宿劫有千佛出世。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即是現在賢劫中的第四尊佛。在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佛出世,減至人壽百歲五濁逼惱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于世。在釋迦牟尼佛出世以前,有很長很長的時間沒有佛法,衆生不聞叁寶之名,自釋迦牟尼出世、出家、成佛、轉*輪,現在在此南贍部洲才有叁寶出現于世。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出世是具有大事因緣的,無因無緣佛決不出現世間。如《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祗事而得成就。”是由“無量功德乃能成。”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在古釋迦牟尼佛前發無上菩提心,中間經過叁阿僧祗劫親近、承事和供養諸佛,積集福慧二種資糧,修習菩薩萬行,嚴淨佛土,成熟衆生,位證十地,最後受一切智智勝職位,得一生補處,升住睹史多天(即兜率天,Tusita Heaven)內院。菩薩觀諸衆生根性業已成熟,成佛時機已到,爲度一切衆生故而降生人間,如《菩薩處胎經·遊步品》雲:菩薩“即自思惟,多諸衆生,皆是初發心已來所成熟者,堪能受于清淨妙法。”菩薩爲度一切衆生趣入涅槃城故而應化人間。
釋迦牟尼佛出世以前,在印度的上古時期,人們不了解宇宙現象,畏敬和崇拜日、月、雲、風、水、火、雷、電、山川等自然現象,信奉有神靈主宰一切。而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認爲神靈能賞善罰惡,祈禱賜予現世幸福及家庭繁榮等。于是就出現了祭祀,崇拜神靈的贊詠,而集爲四種《吠陀》(吠陀譯爲《明論》。意爲知識、智慧之義。)《梨俱吠陀》意爲贊誦明論,贊誦多神或一神。次後,爲諷詠之便,又集成《娑摩吠陀》,記祭祠的爲《夜柔吠陀》,咒術,禳災之類的爲《阿闼婆吠陀》。如《大唐西域記》卷二雲:“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叁曰平,謂禮儀占蔔,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因此即由吠陀論師們創造出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種不平等的種姓階級製度,如《譬喻經》雲:“諸外道人計,梵王生四姓,王口生婆羅門,臂生刹利,脅生吠舍,足生首陀。四姓之別,自韋陀論師而起,因韋陀論爲最古盛行也。”
又如提婆論:“外道韋陀說,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花,從蓮花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無命物,從梵天口中生婆羅門,兩臂中生刹利,兩脅中生毗舍,從兩腳跟生首陀。”
又如《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爲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余叁姓同行。”當時的婆羅門(意爲淨行,有在家、出家兩種),掌握宗教、哲學、文學、曆學、數學、醫學以及祭祀祈禱和一切精神的統治大權,壓製余叁種姓,利用神權,違害社會,極不平等,人們希望有聖人來救濟這個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宣揚平等聖教。
刹帝利雖爲王種,奕世君臨,統轄國政,但也受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毗舍種姓,爲商賈貿易的庶民中層階級。首陀羅種姓,爲農民及奴婢,是身勤勞作的下層賤民階級。
另一種情況是各種外道的勃興,各自對宇宙人生的理解不同,由于社會的不平等而厭惡人生,他們入山修行,希求通過修各種苦行的方法而得解脫(山林派)。但他們不知道解脫的次第、方法和目的,認爲解脫即是生天,以求安樂而爲究竟。在這種情況下,菩薩(釋迦菩薩)在兜率天內院依五方面的觀察選擇而降生人間:
一、觀察國土,爲迦毗羅婆窣堵或雲劫比羅伐堵,即迦毗羅衛,尼婆羅城,即今之尼泊爾,國王淨飯王爲生父。
二、觀察種姓,爲刹帝利王種。
叁、觀察血統、氐族,爲甘庶釋迦。
四、觀察母親,爲摩诃摩耶夫人。
五、觀察時會,爲五濁惡世人壽百歲時。
菩薩經過五種觀察之後,看到諸衆生根性成熟,成佛時機已到,爲度一切衆生入涅槃城,于是降生人間。如《菩薩處胎經》卷五雲:“導師出現世,非緣不降神,要度爲度者,示現無爲城。”
釋迦牟尼,釋迦爲種姓之名,義爲能,牟尼爲仁,寂默或賢人之義。合譯釋迦能仁或能寂,即釋迦族的能仁或聖人。釋尊的實名爲悉達多,譯爲一切義成,姓喬達摩(舊譯瞿昙)義爲最勝,及瞿答摩之裔。
摩耶夫人即將分娩時,從其土俗應歸娘家分娩(亦說出城外遊),遂于沙羅樹(或娑羅樹,即畢缽羅樹,無憂樹之類)下産生悉達多,時在公元前六百余年的四月八日降生。菩薩即降生人間,無扶侍者即自行七步,舉其右手,作獅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于今盡已。”
摩耶夫人産後七日病逝,由其妹缽羅阇底代育王子。菩薩生下不久,即有阿私陀仙人入宮占相說:“王子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若在家者年一十九爲轉輪聖王,若出家者成一切種智,廣濟天人,轉清淨*輪。”
菩薩七八歲時,從婆羅門學者受學諸文事教育,從武士習諸武藝。十六歲納拘利城主善覺之女耶輸陀羅爲妃,後生一子名羅睺羅或稱羅怙羅。
菩薩雖在王宮,但不爲五欲所染,常觀感老、病、死、苦,經常思惟世間苦痛如何避免之法。一日出遊,見農夫種田,鳥食蟲類,于是即在樹下禅思衆生之苦。後遊四門見老、病、死者及沙門,深思解脫之法,于是即決心舍棄王位及眷屬而出家。一日,夜半逾城在一樹下自剃須發,脫下王服寶冠,著上沙門衣服而去尋求解脫之道。
其父見菩薩既已出家,即遣宗親五人爲侍,此五人即憍陳如、跋提、跋波、摩诃羅、阿說示。菩薩偕侍者五人東南行至毗舍離城附近的仙人阿羅邏迦蘭所,就學解脫之道。但此仙人以無所有處定爲最上涅槃,即以超越一切有之思想。菩薩知此定不是解脫究竟之道,于是即舍此仙而去王舍城外森林中,訪郁陀羅摩子仙人。彼仙執非想非非想處定爲真涅槃,雖較“無所有”更進一步,但泯想非想之差別住于平等寂靜之知見,菩薩知此亦非真正解脫之法,不能究竟解脫。于是即舍此仙人乃去優樓鞞羅聚落尼連禅河畔苦行林中,獨自思考,靜坐禅思六年。
六年之間,與諸魔軍鬥爭,如《方廣大莊嚴經》第七雲:“第一貪欲軍;第二憂愁軍;第叁饑渴軍;第四愛染軍;第五昏睡軍;第六恐怖軍;第七疑悔軍;第八忿覆軍;第九悲惱軍及自贊毀他稱供養等諸魔軍。”雖然精進不懈修習苦行,然亦徒勞無獲,即悟專修苦行無益,因此而舍極端苦行之法。先趨尼連禅河浴去六年之積垢,得牧女善生乳糜之供,氣力漸複,顔色漸潤。此時五侍者見其狀,以爲釋迦菩薩信行退轉,即舍菩薩而去至婆羅捺斯(波羅奈斯)。菩薩乃獨自趨畢羅樹(菩提樹)下,敷吉祥草東向而跏趺坐,端身正念,發大誓願曰:“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甯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坐。”(《方廣大莊嚴經》第八)于是即入金剛喻定,降伏煩惱魔、蘊魔、死魔、天子魔四種魔軍。魔王雖遣眷屬,百方娆亂,終不可動,只得憂愁而去。菩薩即入獅子奮迅叁摩地,順觀和逆觀十二緣起,觀衆生生死根…
《略講觀修叁寶功德及其意義(任傑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