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下
“印造經文”
[發明]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難聞者佛法。如來不出世,則天上人間皆如長夜。不特庸流局于所見,即儒者亦囿于所聞。仰首觀天,以爲止此日月,而不知有微塵之刹土。以爲厥初生民,始于盤古,不知曠劫以來,閱曆無邊劫數。天帝、天仙,以爲至尊無對矣,不知輪回六道,尚等凡夫。身死之後,以爲形滅神消矣,不知一點靈光,生生不昧。父母眷屬,身殁之後,遂謂無可如何,豈知得此法門,縱經千生萬劫,自有酬償之道。善士坎坷,惡人得志,即謂天道難憑,豈知宿業所招,纖毫未爽。大矣哉,如來之教典!真所謂渡海之慈航,幽途之寶炬,嬰兒之乳母,而凶歲之稻粱也。宜阿難結集之時,梵王、帝釋皆執持幡蓋,四大天王皆捧持高座之四足也。豈世間之書籍,可仿佛其萬一乎?印之造之,其容已乎!
世尊于無量劫前,爲求佛法,亡身舍命。有時爲一句一偈,或捐王位,或棄妻子,無所不至。夫固以甘露法門,不能常有于世耳。世俗不知,往往輕視佛典,豈知二叁千年後,欲求片紙只字,而不可得乎!《法滅盡經》雲:法欲滅時,比丘所服袈裟,自然變白。況叁藏教典乎(《楞嚴經》最先去,《彌陀經》最後去)?自此以後,當過八百八十萬六千余年(前八百四十萬六千余年,當在第九小劫內算。後四十萬年,當在第十小劫內算),而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宮,下生成佛,此間方有佛法(賢劫中第五佛)。第十一、十二、十叁、十四,共四小劫,皆無有佛(人壽一減一增,爲一小劫。每一小劫,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至第十五小劫,師子佛出世後,相繼成佛者,共有九百九十叁尊,可稱最盛。而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四小劫又無有佛。迨二十小劫,樓至如來出世後(即韋馱菩薩),而後千佛之數方滿,娑婆世界亦壞矣。自是以後,複經六十小劫(二十小劫世界壞,二十小劫世界空,又二十小劫,未來星宿劫之世界複成),方有日光如來出世(此未來宿星劫第一尊佛)。夫以佛法之難遇如此,吾輩幸生其際,豈可入寶山而空手乎?北俱盧洲,壽皆千歲。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目不見愁憂之狀,耳不聞爭奪之聲。較之唐虞叁代時,猶勝百千倍。自世俗觀之,以爲非常之盛世矣,然猶列于八難(*指見佛聞法存在八種障難,即地獄、餓鬼、畜生、郁單越、長壽、聾盲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之中者,以其但享癡福(宿生所修,止于癡福),不信叁寶,不知出世之法耳(韋馱菩薩不能感化此洲,故僅曰叁洲感應)。吾是以讀“人其人、火其書”之句(*語出韓愈《原道》),而不勝憐憫雲。
法界等圖附後:
法界惟心圖:
————————————— 佛 ——————————————
緣覺者,聞十二因緣 | 佛爲叁界大師,四生慈父,
而覺,但能自度,不能度 菩 極天上天下,世出世間,無有
人者,然已超出叁界。 薩 尊于佛者。
聲聞者,聞聲而修證 | 菩薩位中,有十信、十住、
者也,即須陀洹、斯陀含、 緣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共
阿那含、阿羅漢四種。 覺 有五十一階級。
————————————— | ———————————————
愚癡邪見,負債不償 聲 修十善者,生于天中受勝妙樂,
者,生畜生中,被人宰殺, 聞 叁界內,共有二十八天。 具五戒
有口難辯。 悭貪不施者, 者,生于人道,賢愚不等,就中德
生于餓鬼中,積劫不聞水 造其極者,爲聖人。 阿修羅者,
漿之名,其苦無量。 謗 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者也,有
無因果,廣造衆惡者,生 胎卵濕化四種。
于地獄中,一日一夜萬死
萬生。
娑婆世界:
爲中千世界, ————————————— 叁千大千者,謂從一四
更從一中千,二中 此釋迦如來所王之土,乃叁千 天下,二四天下,數至一
千,數至一千,爲 大千世界總名也。積算此土中 千,爲小千世界;又從一
大千世界;以叁言 有十萬萬四大天下。包于其外 小千,二小千,數至一千,
千,故言叁千。實 大鐵圍山
則一大千矣。 —————————————
四大天王:
此間國土,在 南贍部洲 南贍部洲,共
天竺國之東南,爲 東 西 十六大國,五百中
東震旦國,亦名東 勝 日月行其腰, 牛 國,十萬小國,天
支那國。言聲名文 神 中爲須彌山, 貨 竺居中。先佛出世,
物之邦也。 洲 頂即忉利天。 洲 皆在于中。
北俱盧洲
施經五福:
一、得長壽 |-不殺
二、得大富 |-不盜
叁、得端正 報由誦者|-和氣
四、得尊貴 |-信佛
五、得聰明 |-覺悟
八難:
佛前佛後-|
北俱盧洲-|人中難
盲聾喑啞-|
世智辨聰-|
地獄-|
餓鬼-|叁途難
畜生-|
無想天—天中難
下附征事叁條
龍求齋法
昔有園監,爲王守園。池邊得一美果,世所罕有,遂以送王。王敕園監:日日送來,若不爾者,罪之以死!園監大恐,呼天訴怨。池有龍王,化作人形,以金盤盛果,而慰之曰:“爾等勿憂,可將此果獻王。欲求一願:往昔迦葉佛涅槃後(釋迦如來以前之佛,人壽二萬歲時出者),我與大王同受八關齋法。王受齋如法,過午不食,故今轉世爲王。我被人勸,過午竟食,以此墮于龍中。我今還欲得此齋法,廣行勸化。王若速送來,我當擁護爾國,不然,吾當使汝土地淹沒。”而于此時,適當無佛法之候,何處複有八關齋法?王甚愁憂。時有大臣之父,語其子曰:“吾家堂柱,常放光明,可剖視之。”子如父言,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經》,一是《八關齋法》,因獻于王。王大歡喜,送與龍王,龍王遂與五百龍子共修齋法,其後命終,皆生忉利天上。
八關齋法:
一不殺生(凡有命者,皆不得殺)
二不偷盜(物非己有,不與不取)
叁不淫欲(在家五戒,唯製邪淫;受八關日,正淫亦斷)
四不妄語(心口如一,了無虛妄)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飲生諸過)
六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爲除貪著,不嚴身首)
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自作觀聽,妨亂道心。倡伎者,琴瑟箫管等)
八不坐高廣大床(恐起貪著,及縱恣故)
九不非時食(非時而食,心易昏昧)
前八名戒,後一名齋。關者,閉也;齋者,齊也。以前八戒,關閉諸惡;以後一齋,令神清志朗,正念昭彰也。不非時食者,謂日過中則不食也。此佛令在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令種出世善根。以在家人既有妻室,不易斷淫欲。各有職業,不易不非時食,故其期止一日一夜,謂從今朝受,至明日天明即滿。欲數數持,當日日受。其余諸戒,皆以盡壽爲期。唯此一戒,以一日一夜爲期。倘能發菩提心,持得清淨,尚能往生西方,何況生天。若不如法,則成虛名耳。受時,當請比丘于佛前說之。若無比丘,則便于佛前自陳受之,無佛對經亦可。若有比丘,不肯求授,自陳受者,便爲慢法慢僧,其利益隨其心而劣弱矣。無論未受戒,及已受五戒,及菩薩戒者,皆可受,以其屬加行戒故。
寫經脫苦(《法苑珠林》)
唐龍朔叁年,長安劉公信之嶽母死,未幾,其妻陳氏亦暴亡。見其母在石門內備受苦楚,哀告其女曰:“速爲吾寫《法華經》一部,庶可免罪。”言訖,石門閉,陳氏隨蘇,向夫具說。夫因請其妹夫趙師子寫經。趙以現成寫好《法華經》一部,付劉裝潢,蓋此經本範姓者出錢所寫,而劉實未知也。未幾,陳氏複夢其母索經,女言已寫,母泣曰:“吾正爲此經轉受其苦,此經乃範氏所修之福,何得攘之以爲功?”覺而詢之,範氏果曾出錢二百,于是別寫一部,以用供養雲。
[按]揚州有嚴恭者,于陳朝大建初,寫《法華經》流通。時有宮亭湖廟神,托夢于商,盡將廟中之財,送之嚴處,作寫經用。又一日,嚴入市買紙,尚少叁千文。忽見市中一人,持叁千文來付之曰:“助君買紙。”言訖不見。隋末,盜賊至江都,相戒勿犯嚴法華裏,多所全活。唐末,其家猶寫經不已。然則經文之當印造,神亦知之矣。
枕經失薦(《感應篇注疏》)
颍上高天佑,同二生應試江甯。聞雞鳴山守源禅師有道,同往叩之。曰:“二位皆當中,惟高君不能,以誤用《楞嚴經》作枕耳。”高愕然,良久細思之,方知箧中有《楞嚴經》,臥時未曾請出,遂以箧作枕耳。迨榜發,其言皆驗。
[按]或疑一切書籍,皆當重視,何得獨將佛典推崇?不知文字雖同,而如來之法,普利衆生,一切天龍八部無不信受奉行,原非泛然書籍可擬。譬諸天朝敕命,不當與文牒同觀也。亵慢者如此,則印造者可知。
“創修寺院”
[發明]佛法僧叁寶,謂之福田。而所以莊嚴供養者,則惟寺與院而已。無寺院,則無佛像經文,僧尼四衆,一應禮拜燒香,受持讀誦之福,皆無由種矣。然則創之修之者,厥功顧不大乎!《正法念處經》雲:“若有衆生,見塔寺僧坊,塗飾修補,複教他人,修治故塔。命終生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共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爲人,其身鮮白。”又《法滅盡經》雲:“將來劫火起時,曾作伽藍之地,不爲火焚。”佛言:“假使有人,費金百千,造成一寺,有一持戒比丘,曾住其中,受用其宿。縱令此寺,隨爲水火所壞,已爲不虛施主之恩。”況寺院告成,因之廣造福德乎! 下附征事六條
須達施園(《經律異相》)
舍衛國有大長者,名須達多,欲求勝地,造精舍奉佛。惟有只陀太子園,廣八十頃(往時迦葉如來道場亦在此處),林木郁茂,最爲佳勝。…
《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下(周安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