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

  編輯:釋若寬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百丈懷海是南宗繁榮興盛時期的關鍵性人物,在他的法系後世形成“禅門五宗”中兩大宗派——沩仰宗和臨濟宗。同時懷海也是在中國禅宗史上作出特殊貢獻的人物。他爲適應禅宗修行和傳法的需要製定了影響深遠的禅林清規,並且他的禅法思想及其接引弟子的方式也獨具特色。懷海禅師的禅法特色表現在他的禅法理論、實修功夫及外在顯露的宗風等方面。在此,筆者著重從佛教的修證體悟的角度來剖析懷海的禅法思想與禅門教育,以彰顯他作爲卓越禅師的人格風範和禅法的特色。本文通過考察百丈懷海禅師的生平及其禅法語錄,論述他以“割斷兩頭句”來對治一切執著,“透過叁句外”,直接“體會大道”的禅法風格和接引弟子的方法;闡述懷海在禅法實踐中善于將禅的精神融于現實生活,視生活日用爲禅的本質;同時介紹懷海創製禅門清規,刷新叢林製度,保證了禅宗的穩定與獨立發展。

  關鍵詞:百丈懷海割斷兩頭句透過叁句外不作不食禅門規式

  作者簡介:釋若寬,閩南佛學院講師。

  中國禅宗大體經曆了醞釀期、初創期、南北宗並立期和南宗獨盛期。從被禅宗奉爲初祖的菩提達摩到惠可、僧璨可作爲醞釀期;唐朝的道信、弘忍正式成立宗派;六祖慧能從五祖弘忍受法南歸弘傳“頓教”禅法,神秀與其弟子普寂在北方弘傳“漸教”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對峙的局面;經神會北上與北宗爭禅門正統,唐末(9世紀後)借助朝廷的裁定,南宗取得正統地位,逐漸形成南宗獨盛的局面。〔1〕

  在慧能的弟子中,南嶽懷讓、馬祖道一和青原行思、石頭希遷兩個法系對後世最有影響。因爲馬祖長期在洪州(治所今江西南昌)傳法,所以他的法系被稱爲洪州宗。其弟子百丈懷海適應時代和禅宗迅速發展的形勢,創立“禅林清規”,從而使中國禅宗正式確立自己的寺院組織形式和修行規則製度,將中國禅宗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懷海在繼承馬祖洪州宗禅法的基礎上,也形成自己的禅法特色。他所倡導的禅法具有雙重特性,一方面突顯大機大用,以引導學人斬斷情執妄念,使人當下頓悟本心;一方面又以淺易的大乘頓悟法門接引啓示學人。由于他在禅法上的傑出成就,並能領會南宗禅所具有的現實主義精神,所以他能別立禅居,建立適應禅宗修行和發展的叢林製度,推行農禅並重的生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抓住佛教與社會文化的動脈,致使禅宗雖曆經唐武宗強製實行的禁斷佛教的“會昌法難”,仍能繼續迅速傳播。從百丈懷海身上,一方面,可以看到禅師外顯本地風光的灑脫自在,及其內在具足的慈悲與智慧;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佛教在經曆動亂歲月後自身的發展道路,以懷海發揚的洪州禅,正是回應時代的動脈,發揮馬祖開創的“山林佛教”的特色,使禅宗法脈流布,開啓五家分燈的端緒。

  對于百丈懷海的研究,目前學術界比較偏向于清規的一面,而對他的禅法思想卻論述不多。楊曾文先生在《唐五代禅宗史》〔2〕一書中將其禅法思想概括爲兩點,對《禅門規式》也作了介紹;杜繼文、魏道儒在《中國禅宗通史》〔3〕中,對懷海的禅法思想和《禅門規式》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吳立民、何雲等編的《禅宗宗派源流》,〔4〕則側重于考察懷海的古清規,對禅法思想稍作介紹;潘桂明在《中國禅宗思想曆程》一書中,對懷海的禅法與實踐作了剖析;〔5〕(日本)忽滑谷快天《中國禅學思想史》〔6〕一書中,則著重對懷海的生平、悟道及開創的清規作了考察。對于懷海的僧團製度的考察,國內的論文有:湛如法師《唐宋時期的禅宗教團與清規之研究》(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聖凱法師《論中國佛教對生産任務的轉變》(《法音》2000年第8期)、屈大成《〈禅門古規〉小考》(《禅》1994年第2期),等等。

  懷海創立的禅門規製,與後來演變的《百丈清規》已大不一樣了。宋元以後發展的清規,更多的重于條文規章和繁瑣的儀式,從而忽略了以修行爲本原的特色。懷海的《古清規》卻有明顯的特色,體現在以修行爲中心、嚴守出世的立場、在勞作中體悟禅的真精神,這與他的禅法思想是分不開的。

  禅宗師徒爲了求得人生解脫而提出的思想觀點,和他們所采取的具體實踐形式,完全可以當作曆史事實來對待,尋找其形成的背景與前提,總結其思想內容和實踐形式,以及他們的發展脈絡、規律和特點,探討其與中國社會曆史關系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生影響作用的機製等等。然而在學術界有關懷海的論著中,對其禅法思想著墨不多。懷海禅師的禅法特色表現在他的禅法理論、實修功夫及外在顯露的宗風等方面。本文擬根據懷海的各種傳記、語錄,對懷海的生平、悟道因緣、接機教化及其禅法思想和實踐做綜合性的考察。將懷海置于中國禅宗發展史的總體過程中,著重從佛教的修證體悟的角度來剖析懷海的禅法思想與禅門教育,以彰顯他作爲卓越禅師的人格風範和禅法的特色。

  一、懷海的生活時代與悟道因緣

  百丈懷海生活在中唐後期,是唐由盛轉衰的時期,佛教也因此發生急劇的變化。在各個宗派的興衰交替中,禅宗以其特有的契機迅速發展開來。百丈懷海繼承並發揚馬祖的洪州禅法,創建叢林清規製度,以他的智慧和遠見,使得在“會昌法難”後,禅宗一脈反而法筵廣播,經久不衰。

  (一)唐代佛教形勢與禅宗發展狀況

  唐初,太史令傅奕于高祖武德四年(621)上表斥佛,請求罷廢。他突出指責佛教“剝削民財,割截國貯”,“軍民逃役,剃發隱中;不事二親,專行十惡”,建議國家采取措施,“令逃課之黨,普東輸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7〕當時佛教界代表人物法琳“頻詣阙庭”,多方申辯,高祖李淵對上表暫時擱置。唐高祖雖曾下诏沙汰佛道二教,但對精勤德行的僧道,還由政府給予衣食。貞觀以後,佛教日益興盛,外則經像遠來,內有名德輩出。直到會昌法難〔8〕爲止,華嚴、天臺、法相、叁論、真言、淨土、律、禅諸宗都臻全盛。

  禅宗承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9〕的宗旨,擺脫繁瑣的教條和經論的製約,只在心行上用功,林下水邊,無礙自在。自菩提達摩從西土東來,傳衣法于二祖慧可、叁祖僧璨,此時禅宗尚未弘化開來,達摩的禅法不爲他宗所容,屢遭挫折,禅宗也沒有自己固定的場所,只是依律寺而住。到了四祖道信(580—651)在蕲州弘化,學侶雲集,“諸州學道,無遠不至”。〔10〕道信傳至于黃梅弘忍(601—674),弘忍敷衍般若微旨,聚集徒衆500多人,當時稱爲“東山法門”,〔11〕至此法席大開,標志著禅宗的正式形成。弘忍弟子中以曹溪慧能和玉泉神秀最爲傑出,慧能得弘忍衣法傳承,他在南方曹溪大開法脈,接衆度人,道俗遠途而來參谒的絡繹不絕。武後和中宗聞他的高名,曾下诏赴請,他卻固辭不起,保持山林佛教的特色。晚年時,弟子遍布南北。相傳禅宗自菩提達摩以來,都是把衣法一人傳給一人的。到了慧能,把傳衣法的形式廢止,因此他的法嗣能平均向各方面發展,而不限于誰是正統。他的弟子中著名的有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慧忠,世稱五大宗匠。這些法脈各開出燦爛光耀的花果,使南宗禅風遠播大江南北。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頒布兩稅法,宣告了均田製與租庸調的徹底廢除,但實行後使地主所兼並的土地日益集中,而國家土地卻日益減少,以至于農民多有破産,淪爲地主莊園佃戶。與此相應,佛教寺院擁有很多的田莊,而且都有佃家爲其生産,擁有雄厚的經濟。所以,政府一面向農民嚴重的剝削搜括,對農民增加賦稅,一面便把眼光轉向了寺院,終于在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發生了禁佛運動。唐朝後期,由于北方的連年戰亂,致使土地荒蕪,人口稀少;而相對比較穩定的南方,逐漸成爲唐朝的經濟中心,手工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長江中下遊的新興城市大多以商業爲主,如洪州、蘇州都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在佛教宗派的發展中,禅宗逐漸興起,舊有宗派如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等相繼不振。禅宗主張“教外別傳”,不太依賴高廣寺宇和經像法物等外在的形式,所以能經受起封建國家的種種限製,以山林佛教的面貌取得佛教主流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平原地區的土地已被耕墾殆盡,禅侶爲了解決土地糧食問題,只得轉向尚未被開發的丘陵和山區尋求發展。在此時期,佛教重心也轉向南方。馬祖道一、百丈懷海行化在福建、江西一帶,並得到當地州官的支持。百丈懷海禅師的生活年代正是處于“安史之亂”後與會昌法難之前,他根據中國佛教發展的現實需要,勇敢地進行了教規改革,爲佛教開辟了僧侶勞動自主自養的新道路。

  (二)晚唐以後南宗獨盛和洪州宗的傳承

  六祖大師的韶州開法,宣示了東山法門的革新和分化。六祖之後,其弟子神會北上洛陽挑戰北宗,指出其“師承是傍,法門是漸”,〔12〕宣告了禅宗內部南北二宗的分流。北宗盛化之地在中原,特別是在京洛樞紐之地,受到了宮廷和王公貴族們的供養。“安史之亂”使北宗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之後的唐武宗滅佛,更是徹底地結束了北宗的存在——北宗的政治和經濟基礎的崩潰,使它已無力與日益強大的南宗競爭而自行消退了。

  南宗卻不然,在六祖大師的門下,有以神會爲代表的荷澤宗,以馬祖道一爲代表的洪州宗和石頭希遷爲代表的石頭宗。荷澤宗隨著神會的北上而逐漸興盛于中原和蜀地,並以圭峰宗密爲代表,顯示出其五代傳承的輝煌。宗密大師融合華嚴宗和荷澤禅,並爲日後法眼宗、雲門宗、臨濟宗的華嚴禅風作出了示範。但圭峰大師圓寂後不久,隨著唐武宗滅佛運動的深入,荷澤禅也同北宗一樣湮滅無聞,退…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