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錄》講座
元音老人著
連載于《禅》刊 1992 年第 1 至 4 期
序說
第一則 聖谛第一義
第二則 趙州至道無難
第叁則 日面佛月面佛
第四則 德山挾複問答
第七十五則 烏臼消得恁麼
第七十六則 丹霞問僧具眼
序說
今天我開始講《碧岩錄》的公案,這是禅宗的語錄,或許有人要問:我們修的是心中心密法,不是禅宗,爲什麼要講宗門公案? 因爲心中心密法是與禅宗同一鼻孔出氣的,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禅宗之禅,不是禅定的禅。禅定分爲四禅八定,是漸次法;而禅宗是達摩祖師所傳,叫祖師禅,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圓頓法門,不是一步步走的漸次法。我們所修的心中心密法,也同樣是直接打開本來,徹見本性的。不是轉彎抹角地從觀想或觀相成就,再破相見性的有相密。所以它是“以禅爲體,以密爲用”的,是以密法來證禅宗。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爲禅宗只接上根人,中下根人就難以接受。最初的禅宗根本沒有什麼參話頭,都是當下直指見性成佛的,不用參一則固定的話頭。譬如“念佛是誰?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這個拖死屍的是誰? ”“如何是諸佛生處? 東山水上行。”等等的話頭。只就來問者語脈上下搭,指他個入處,令他當下自薦就是了。比如學人來參祖師,學人問:“如何是佛? ”祖師直指道:“即心是佛! ”“清談對面,非佛而誰? ”或者說:“我對你說恐你不信! ”學人說:“師父說真話,學人焉敢不信! ”師父說:“即汝便是! ”提問的學人一聽就開悟承當了。更有的師父就問“如何是佛”時,喝他一聲名字,等他答應後便直示道:“即此便是,余無他物! ”問者即于言下悟去。請看,這是多麼便捷痛快! 早期的禅宗都是這樣直指見性成佛的。
又比如六祖得衣缽離開黃梅之後,有很多人要追趕搶奪。有一個叫惠明的,未出家前是個將軍,有武功,跑得比別人快,他第一個追上六祖。這時六祖想:“我這衣缽是表法信的——就是表示得了心法的物證,哪可用武力搶呢? ”于是六祖把衣缽擺在大石上,自己隱在草莽中,看你怎麼處理。惠明追到,見衣缽放在石上,心想:“這下衣缽隨手可得,祖師的寶座歸我們了。”哪知用手一拿,卻拿不動。爲什麼拿不動呢? 關于這點衆說紛纭。有人說,衣缽是傳法的信物,惠明沒有得法,護法神不許,所以拿不動。又有人說,不是這樣,惠明也知道衣缽是傳法的,不能用武力搶,自己還沒有得法,縱然用武力搶來了,不過虛有其表,而且是惡行,內心有愧,就再也拿不動了。說法雖有不同,但歸根結底“法信”是不可用武力搶奪的。所以惠明悔悟說:“我爲法來,不爲衣來。”于是六祖大師出來對惠明說:你爲法來,我爲你說法,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你好的也不想,壞的也不想。我們的思想都不過在善、惡、美、醜這二方面轉,離開這二方面妄念就不行了。所以六祖說:你好的既不想,壞的也不要想。就是叫他不要動念頭。這樣,惠明良久——心念一動也不動了——正在這個關健時刻,六祖指示他道:“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換句話說就是在這一念不生時,那了了分明的靈知是什麼? 不是你本來面目又是什麼? 這一點,大家當下可試驗。一念不生時,就是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時,是不是像木頭石頭一樣沒知覺? 顯然不是。一念不生時,心是了了分明的。比如大家在這房間裏面,一念不生,心無所住,樣樣東西都在各人視線之內,清清楚楚如鏡照物,了無分別。假如心有所住呢? 這是什麼? 是傘啊! 更進而想是尼龍傘還是自動傘? 心念一起,有所住著,只見此物,別的東西就不見了。當心無所住,空空蕩蕩,一切都看見,而一切又似乎沒看見的時候,這像鏡子一樣朗照無住的是誰? 用功人就在這關鍵時刻,回光一鑒,猛著精彩,就豁開正眼了。所以六祖指示惠明:你在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那朗照無住的是誰? 這就等于告訴他,那了無分別的神光就是你本來面目啊! 因爲此時除此之外,無有別物,所以惠明當下悟去。禅宗就這樣直截了當。在各大宗派中,禅宗獨稱宗下,以其快捷簡便非余宗所能企及。
但是後來人因各人的知見不同,對六祖大師指示“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的“那個”二字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生出不同的見解。有的說“那個”是問話,是問惠明,當一念不生時哪一個是你本來面目,相當英文的“what”;有的說“那個”是直指,是直接指示惠明,那個一念不生時的神光,就是你本來面目,相當英文的“that”。在禅宗裏有很多人爲這兩個字打“筆墨官司”,各說各有理,互不相讓。其實不用打官司。如果在六祖直接指示下,你即豁開正眼明白這一念不生而又了了分明的就是我本來面目,因爲這時除了我本性外別無他物! 自肯承當,不再生疑,就是直指了。反過來,你不知道,糊裏糊塗地問:“咳,這一念不生的是哪一個啊? ”更或在這裏猜疑這個本來面目總該有一個面目啊! 這一念不生時,雖了了分明,但是沒東西呀,這如何是呢? 總得有玄妙奇特才對呀,不是說法性身是功德無量、妙用無邊、神通廣大麼? 我現在怎麼一點神通也沒有啊? 這恐怕不是吧? 那麼“哪一個是我本來面目呢? ”這麼一來就變成問話了。
其實,我們的佛性,是神妙無比、具足萬能、功德無量的。但是你現在剛剛見到本性的時候,不過是等于剛剛離開娘胎落地的嬰兒。這時他能起作用嗎? 能吃飯穿衣嗎? 能做事嗎? 顯然一樣都不能! 所以剛見性的人只不過是素法身,沒有玄妙奇特,要等待嬰兒長大——就是要經過一段韬光養晦、保護長養的時間,把舊時習氣都消光,長成大人之後,才能起妙用,才能顯發神通。所以修道要知先後,不是一悟便休的。最初要認識它,繼而保任它,而後方能漸漸圓滿成就。
我們現在講這本《碧岩錄》,目的就是要修心中心法的人先行打開本來,于見到自性後,要進一步保護它,使其長養壯大,不能夠得少爲足。不要認爲:我已經打開了,見道了就好了。那還差得很遠,只不過才到法身邊,自救不了,還要由見道位,經修道位,到證道位,曆過這叁個階段;才能圓滿成就。比如曹洞宗,它講五位君臣,也講這叁個階段。臨濟宗講叁玄叁要,也是講這叁個階段;乃至沩仰宗,講九十六個圓相,也不離這叁個階段。因爲沒有天生釋迦——試看釋迦佛的曆史,他也是多生曆劫修行成道而不是一悟即成的。因而我們見道之後,于肯定不疑之外,還要綿密保護,使它長養壯大,不能一悟便休。所以講《碧岩錄》是借鑒古人用功的方法和經曆,敦促大家進一步用功。
爲什麼叫《碧岩錄》呢? 宋代有一位圜悟勤禅師,是禅宗的大手筆宗師,住在宜州(今湖南) 的賈山上,山上有一塊方丈大小的石頭,叫碧岩石,他的丈室就以碧岩爲名。夏季給學生講禅宗公案,策勵學人用功精進,學生記錄下來 ,結集成書就叫《碧岩錄》。
圜悟勤禅師是根據雪窦祖師的一百則公案《頌古》講的。《頌古》是頌古人悟道的因緣、證悟的境界和問答言句中的幽微奧義,並于公案中結角淆訛處,在節骨眼上點示學人;更或別出手眼,從另一角度頌自己的心得,補前人的不足。公案乃從上佛祖之垂示,宗門正令,以判迷悟邪正者,有如公府之案牍律令( 即今法院據以判案之法律) ,拿來以判是非曲直,至尊至嚴而不可犯。本來至理絕言,惟對迷者,事不獲已,才假言說以顯道。複次,諸祖問答機緣,也只爲判斷迷悟生死。後人乃將這些垂示機緣喚作公案,用以對照自己的功夫。像照鏡子一樣,看看自己的修證功夫是不是相當? 是不是和古人一致? 功夫如有出入,即從中吸取養分以修證;未臻究竟者,經印證後,藉以開發般若,上上升進。雪窦禅師把從上諸祖悟道因緣的一百則公案拿來歌頌一番,像我們作詩歌一樣,把這些公案裏面的結角淆訛與玄奧之處宣示出來,俾後人容易從中吸取養分豁開正眼,親證本來。但是頌出來後,意義仍很深奧,很幽隱,一般人還不容易懂。所以圜悟勤禅師再來烘雲托月,旁敲側擊地評唱一番。他分叁個層次來闡述:前面是垂示,就是在每一個公案之前他要講一些與這公案有關的要緊話;其次把公案舉出來,加以評論分析一下,把深奧之處分疏宣唱出來;最後再就雪窦禅師的頌古進行評唱一番。讓後人明白無誤地深切了解其中奧義,藉以不懈用功,深入堂奧。所以古來稱爲宗門第一書。
今天我給大家講這本《碧岩錄》 ,幫助大家用功,藉禅宗的開示,助心密同仁直證心源。心中心密法是無相密,是直下見性的,它不和黃教、紅教的有相密相同,而和禅宗倒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人皆稱爲禅密。有相密先要住相修習,等相修成功後,再把相化空,才能見性,比我們多跨了一道門檻。所以無相密不和有相密共。我們心密的修法雖和禅宗有些不同,但它講的佛法大意與所證境界完全和禅宗一模一樣。修到最後,咒也不要念,觀也不要觀,什麼也不要做,就是這麼寬寬坦坦、現現成成,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寒來穿衣、饑來吃飯而已。這功夫既平常而又很深。有人要問:“穿衣吃飯就是,誰不會穿衣? 誰不會吃飯? 那麼人人是佛嗎? ”我不禁向他笑道:不僅人人都是佛,一切衆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可惜大家不知道,不認識,只在聲、色裏打滾。穿衣時,不好好穿衣,在那裏挑、揀,什麼式樣好,什麼料子好,什麼是新潮,什麼是過時;吃飯呢? 也不好好吃飯,也在這裏挑精揀肥,什麼菜好吃,什麼菜不好吃。吃葷的還嫌死的不鮮,活的才鮮,就是這麼造業受報。將一尊大好的天真佛,埋葬在六道輪回裏,豈不可惜! 假如我們心空無住,有粥吃粥,有飯吃飯,任運隨緣,無拘無束,既不住空,也不著有,那就證入無爲大道了。…
《《碧岩錄》講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