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群疑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自序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叁寶嗎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學佛也須要知識和學問嗎

  在家學佛有禁忌嗎

  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

  什麼是佛教徒的飲食觀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爲何放生,如何放生

  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

  如何做佛事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饋贈嗎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消災、延生是可能的嗎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大修行者能代衆生消業嗎

  持咒有用嗎

  佛教相信在劫難逃、在數難逃之說嗎

  如何使人相信叁世因果

  佛教對于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是真的嗎

  帶業往生等于逃債嗎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麼辦

  臨命終時見到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如何辨明臨命終時的魔境和接引

  什麼是中陰身

  嬰靈作崇之說有根據嗎

  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佛教對神通、異能看法如何

  什麼是五眼

  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麼

  佛是萬能的嗎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先度衆生還是先成佛

  佛爲什麼要度衆生

  廣結善緣怎麼講

  “結緣”與“了緣”的意義何在

  神道設教也是佛教嗎

  佛教稱爲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嗎

  日蓮宗與一貫道也是佛教嗎

  您是佛教徒嗎

  怎樣辨明佛經的真僞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個人自修和群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魔考是真的嗎

  如何選擇明師

  如何一門深入

  何謂專修與雜修

  什麼叫做易行道與難行道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學禅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學佛越久離佛越遠是真的嗎

  卍字是什麼意思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燃頂、燃臂、燃指有必要嗎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那裏

  以出家僧衆爲佛教重心的傳統能繼續維持嗎

  未來的社會還有人出家嗎

  佛教對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可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神秘的經驗嗎

  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佛教的生命觀是合乎科學的嗎

  佛教的世界觀是合乎現代科學的嗎

  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佛教對于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附錄:禅修疑難解

  結論

  自序

  從體裁、目的與物件而言,這本《學佛群疑》是我在民國五十二、叁年間所寫《正信的佛教》的第二冊。因爲自從民國六十五年之後,該書即受到海內外的普遍歡迎。許多讀過該書的人,不斷地向我建議,盼我繼續再寫一本類似而探討層面更廣的書,我也覺得有此必要,經常希望靜下心來,擬出一百個題目,寫上十萬個字,疏解、說明類似《正信的佛教》所解答而未曾解決的問題。由于事情太多,時間太少,加上多年來身體多病,所以未能如願。

  到了民國七十六年春,有一位張鳴居士,每幾個月都要附印《正信的佛教》一千及至五千冊,分送結緣,同時也一再地敦請,要我趕快再寫另一本《正信的佛教》。我卻對他說:“我的體力不濟,頭腦遲鈍,想不出問題,最好你能想出一百個題目讓我解答。”我的本意,以爲就此可以不了了之,想不到十天之後,他送來了幾百個問題,寫成厚厚的一疊。據說是向他信佛學佛的親戚朋友們采訪收集而來的。如果照他所提出的問題作答,每題大概只要用叁、五句話或十來句話就可答完,那樣的問答,可讀性不會太高,所以我還是不想提筆。

  過了一個多月,張居士又來問我:“怎麼還沒看到問題的解答在《人生》刊出?”我說:“我正在考慮采取怎樣的方式解答。”因此,我把那一大堆的問題交給當時《人生》的主編──果淳比丘,要他把問題分類集合成一個個的主題,一共理出了叁十多條,果淳比丘幫忙想出了十多條,我自己也逐漸地發現了二十多條,這就是本書的內容。

  本書多半是由我利用若幹時日的晨課之余,一邊口述,一邊由果淳比丘筆錄。有一部分是在紐約,由一位正在電臺服務的葉雲小姐筆錄,僅有少數幾篇由我親自執筆,故也斷斷續續地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在用字遣詞方面,可能不甚統一,現在藉此彙輯成書的機會,仔細地重讀了兩遍,適度地予以潤飾、補充、修正。

  本書的內容,既是知識學問的,更是生活和實用的。依據基本經論的觀點,運用淺易通俗的文字,解答人人都想知道的實際問題。

  民國七十七年十月六日序于臺北北投農禅寺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叁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間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須叁寶具足。所謂叁寶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稱爲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遠常隨,水火不能毀,盜賊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佛寶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任何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過去、未來、現在的叁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敬的物件。但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曆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釋迦牟尼一人。

  所謂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們所知的法寶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因此稱他爲“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見的法寶是指經、律、論的叁藏教典以及祖師們的注解、語錄,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而且必須修行的依准。

  所謂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且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衆生修學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薩、羅漢以及凡夫僧尼。可是聖僧的菩薩與羅漢,凡夫見到也不認識;凡夫所接觸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間的比丘、比丘尼爲僧寶的中心。

  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及發現教材的過來人。唯有叁寶齊備,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則僅信叁寶之中的佛寶,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無異;僅信叁寶中的法寶,則和一般的學者研究學問無異;僅信僧寶,則和普通人認幹爹、拜幹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叁寶,相當于學生到學校注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唯有注冊之後,有了學籍,自己才承認是學校的學生,學校也接受你的上課;學生上課是義務,學校授課是責任。所以,皈依的儀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婦結婚,官員就職,黨員入黨,都要經過宣誓和監誓等的行爲,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經過皈依叁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佛教不會把未皈依叁寶的人指爲魔鬼;但是未經皈依叁寶儀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躊躇、遲疑,遇到緊要關頭,他們會說:“我還不是佛教徒,我還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來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語、順手牽羊等的惡業和惡習,他們會原諒自己,更不會防範于未然。如果皈依叁寶後,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警惕和警策,也會受到同修及師僧等善知識的鼓勵、督促、規勸,所以,在人格的升華,道心的增長,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會進入正軌和常軌。

  請讀者不要以爲皈依不重要,或者誤會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夠資格皈依叁寶。其實正因爲你尚未修行,不會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經知道佛法可信、可學,那就應該趕快先來皈依叁寶。認爲自己尚不足以做一個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現在皈依;皈依之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叁寶,就會增強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紅塵”二字並不是佛學的名詞,實出于中國文學的辭彙。它的意思是形容飛揚的塵埃,或是繁華的生活景象。

  西漢班固的〈西度賦〉,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這是形容西度長安,人多、事多、錢多,豪華熱鬧。在盧照鄰的詩《長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詩中有“隔斷紅塵叁十裏,白雲紅葉兩悠悠。”在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一回中也說“有城回阊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可見紅塵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場的、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

  “看破紅塵”這句話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國古來的文學家,受到道家自然無爲的影響,以及後來隱遁之士厭倦官場虛幻的富貴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園生活,而經常使用的辭彙。所以,看破紅塵就是從煙雲似地繁華生活隱退到自由、簡樸、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環境中。

  佛教在中國常常受到誤會,一般人常把逃避現實,隱遁于山林的風氣和現象,歸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學佛的結果。其實佛法中,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紅塵,只有講到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境,必須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才能産生身心現象。心爲外境所轉,也就是被六塵所動,就會以六根造作善惡、好壞等的行爲,佛法稱此爲造業。其可以造惡業,也可以造善業:造惡業下墮地獄、餓鬼、畜牲的叁惡道;造善業則還生爲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報。但是不論下墮或上升,都是在世間的輪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脫,則必須認識六塵是虛幻的、不實的、多變的。《金剛經》把它形容爲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能夠徹悟六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脫自在。若身心處于六塵世間,而不爲六塵世間所困擾、誘惑,就不會起煩惱,稱爲解脫之人。

  可見,佛法所謂的六塵,是指身心所處的環境。繁華的富貴生涯,固然是屬于六塵,隱退的自然生涯,也沒有離開六塵,因此,禅宗有言“大隱隱于市廛,小隱隱于山林”。這也就是說,心有所執,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麼環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風、暴雨、惡獸、猛禽、毒蟲,或所謂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都會引起你的煩惱;如果心無挂礙,處于皇宮、華廈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樣的,何必要去分別。

  通常都說看破紅塵就是落發爲僧,那…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