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

  釋上恒法師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唯識典籍中對阿賴耶識存在的論證。首先討論了阿賴耶識的來源,指出唯識學的阿賴耶識思想是直接依據大乘經教建立,批駁近現代學界出現的阿賴耶識演化論,說明了聲聞教法中的輪回識體與阿賴耶識二者之間的正確關系。其次,選取了唯識學最具代表性的叁部論典中關于論證阿賴耶識存在的內容,參照古德注疏及現代人的研究成果,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爲人們了解唯識典籍對于阿賴耶識存在的論證,提供了系統而又完整的理論依據。最後,通過對叁部論典關于阿賴耶識論證內容的比較,揭示了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及異同。筆者以爲唯識典籍對于阿賴耶識的論證,是隨著唯識學弘揚的需要逐步完善起來的。其論證的內容及方式既有前後繼承關系,又體現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本文通過大量經論證明了阿賴耶識的建立是直接依據大乘經典,是究竟了義之說,否定了部派佛教學者的阿賴耶識非佛說論調,及近現代學界關于阿賴耶識的演化說,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這對正確了解阿賴耶識思想並建立對唯識學的正見、正信,無疑具有很大的意義。

  關 鍵 詞:十二緣起 十八界 補特伽羅 窮生死蘊 有分識 四阿賴耶 阿賴耶識

  作者簡介:閩南佛學院女衆部講師。

  唯識學派,又稱瑜伽行派,作爲印度大乘佛教空(中觀學派)、有(唯識學派)二宗之一,它創立于公元4世紀前半葉,此時距佛陀涅已有九百多年。唯識學開創于無著、世親,主要宗依《解深密經》、《阿毗達磨大乘經》及彌勒的《瑜伽師地論》等大乘經論闡釋發揮,建立自家之學。在世親以後,出現了十大論師,唯識學進入了分流時期,在分流過程中形成了以安慧爲首的唯識古學,和以護法爲主的唯識新學。從南北朝起,唯識學開始傳入中國,形成了地論學派和攝論學派。初唐後由于玄奘、窺基大師的努力,形成了中國的唯識宗。此後,唯識學理論皆以唯識宗所說爲定論,地論學和攝論學銷聲匿迹。唯識宗興盛時期並不太長,但對中國佛教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以後,唯識思想仍受到一些僧人的重視,但系統的傳承已不複存在。至明代有過短暫的複興,可是由于當時的唯識典籍散失殆盡,此時的唯識理論已失唯識宗真貌。直到民國時期,楊仁山居士從日本取回了大量唯識典籍,發心成立金陵刻經處,倡導研究弘傳唯識思想,再次複興之勢始起。後弟子歐陽竟無和呂贗在南京成立支那內學院,弘揚唯識理論;與此同時,北京韓清淨居士等成立叁時學會,亦大弘唯識學。到了20世紀80年代,北京有韓鏡清居士翻譯慈氏學的大量經典,成都有唐仲容居士大力弘揚唯識學,唯識學受到了現代治佛學者的重視,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僅如此,唯識學理論在19世紀後也受到了西方學者的重視和研究,並對近代西方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唯識學理論的核心是阿賴耶識,唯識學之所以成爲獨立學派,是以本識——阿賴耶識爲標志。阿賴耶識是有情從前生到後生延續的主體,它內變根身,外變器界,無論依報和正報皆是此識所變現,它是宇宙的根源,萬法的總體,如果沒有此識,則有情生死相續便無法建立,宇宙萬有的主體也不能成立。以阿賴耶識爲中心,唯識學者才建立了法相唯識之學理,及“唯識”的宇宙人生模式,成立了瑜伽行派。可以說,沒有阿賴耶識思想,唯識學重要的理論便不能成立,也就沒有瑜伽行派的産生。

  由于佛陀在聲聞乘和中觀經論中沒有明確談到“阿賴耶識”,且阿賴耶識行相非常廣大,非意識所能了知,超出了人們的經驗範疇,故遭到了聲聞乘和中觀學者的非議,認爲阿賴耶識非佛所說。如果說阿賴耶識思想非佛所說,那麼以阿賴耶識思想爲核心建立的法相唯識學理也將不能成立。因此,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自然成爲唯識學所必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對于“賴耶存在”,印度唯識論師曾做過充分的論證說明,最具代表性的有:《瑜伽師地論》的“八相論證”、《攝大乘論》的“五項論證”以及《成唯識論》的“五教十理”論證。先賢大德們對以上論典的注疏也極爲豐厚,如《瑜伽倫記》、《瑜伽師地論略纂》、《攝大乘論無性釋》、《攝大乘論世親釋》、《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成唯識論了義燈》等。但是由于唯識學義理艱深,文詞晦澀,無論是論典本身還是其注疏,我們今天讀來都感到極爲艱澀難懂。好在近現當代唯識學者對唯識論典以白話文作了闡釋,如韓清淨先生的《瑜伽師地論披尋記》、印順法師的《攝大乘論講記》、羅時憲先生的《攝大乘論疏》、演培法師的《成唯識論講記》、林國良先生的《成唯識論直解》等等,這些注疏以及現代人的釋論對于我們理解原論典是如何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這些論典、注疏以及現代人的釋論,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建立起阿賴耶識必然存在的觀念,信解唯識學義理。

  由此看來,本沒有再次探討唯識學論證阿賴耶識存在的必要。激發筆者寫作此文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以來教、學兩界人士有些人研究佛教,不視佛家思想爲傳播,而視之爲發展,認爲在卷帙浩繁的佛教經典中,《阿含經》形成最早,最真實地反映了佛陀一生的教法,而大乘經典則是由《阿含經》中的某些教義發展而來,因此,人們大都喜歡到《阿含經》中去探索大乘思想的根源。由于受到此種“探源”式研究方法的影響 1,出現了“阿賴耶識”是隨曆史演化發展而來的思想。其實,在這種思潮背後,卻隱藏著“大乘非佛說”的觀念。因此,“阿賴耶識”的存在及其論證,對于我們今天正確認識大乘佛教,是一個十分關鍵而且絕不容回避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爲,系統、完整地梳理唯識學論典對于“賴耶存在”的論證,實爲必須。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大多出現在前人的注疏和現代人對論典的講記中,這在前面已作了總體介紹,茲不複述。除此之外,據筆者目前閱讀範圍內,與本文主題相關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紹強先生的《唯識思想及其發展》、傳發法師的《阿賴耶識思想探究》、理證法師的《試論阿賴耶識存在之必然性》、結城令聞的《印度唯識思想的開展》、惠敏法師的《阿賴耶識之“無明、愛結、有識之身”經證考察》。但無論是前人的注疏還是現代人的講記、當代人的論著,都沒有把對“賴耶存在”的論證從論典中獨立出來,作爲一專題,對不同論典的論證內容及論證模式進行討論。故筆者以奘譯叁部論爲依據,以《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爲題,除參考現代人的研究著作外,主要運用原典和前人的注疏,對此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本文主要分爲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了教、學兩界大多認爲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是由《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阿賴耶識思想發展演繹而來的說法。筆者認爲大小乘經典皆爲佛陀所說,《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確實存在著阿賴耶識思想,但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是建立在大乘經典中的阿賴耶識思想基礎上,決不由《阿含經》和部派佛教中的阿賴耶識思想整理演化而來。至于阿賴耶識思想在《阿含經》、部派佛教和大乘經典中都存在的真正原因:乃是佛陀在聲聞經教中以隱密意說阿賴耶識,在大乘經典中以顯了相開顯阿賴耶識。

  在探討阿賴耶識出現的淵源後,本文接著便圍繞唯識學上有論證阿賴耶識存在的叁部論典,即《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然後參閱後人的注疏、解說,對此叁部論典究竟是如何具體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分叁個部分作了詳細的解析。筆者在對賴耶存在的叁部論典解釋的次序是以論典出現先後順序安排的,首先分析了《瑜伽師地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總結出它的特點。然後再分析《攝大乘論》對賴耶存在所作的論證。在這一部分,筆者先依論典本身分教證和理證兩大塊,分析本論如何論證賴耶存在,得出《攝大乘論》論證的特點。最後對《成唯識論》的論證內容分五教和十理兩方面進行分析,得出《成唯識論》論證賴耶的特點。在對賴耶存在的叁部論典的論證內容闡釋和總結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後,本文最後部分就以上叁部論典對于“賴耶存在”的論證模式及內容作了對比分析,其結論表明,雖然“賴耶存在”無可質疑,但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確實存在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但無論是最初的《瑜伽師地論》還是最後的《成唯識論》,他們的論證都說明了“阿賴耶識”的必然存在,決非唯識學者的臆造。

  一、阿賴耶識思想的出現

  阿賴耶識,是瑜伽行派所說的根本心。音譯又作阿梨耶識或阿黎耶識,意譯爲藏識、宅識等。阿賴耶識是佛陀在大乘經典中提出的,在《阿含經》和聲聞經教中也隱含著這種思想,于是近代學者以進化論的眼光,認爲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思想,是由《阿含經》和聲聞教中的阿賴耶識思想演化而來。如印順導師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去尋求阿賴耶識思想的源頭,在《唯識學探源》中對此問題發揮了相當卓越的見地2。

  演培法師在《唯識思想演變史略》一文中指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都含藏著賴耶思想3。認爲“唯識思想萌芽于學派思想”。4他說:“學者要想知道唯識學成立的經過及其思想演變的過程,不能不從分裂後的小乘學派思想中探求!”5

  水野弘元在《佛教教理研究》“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一章中,認爲阿賴耶識先驅思想的潛在識,與各部派所說的潛在識有關,並對此發表了精辟的見解。6

  昭慧法師在《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一書中,在“根本佛法與唯識學”和“部派佛教與唯識學”兩章發表的卓見,雖是在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的基礎上作一補充性闡述,但內容則互有詳略,對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較印順導師更…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