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话(南亭老和尚)

  佛说阿弥陀经讲话

  南亭老和尚讲述 

  第一点,我经常听到一般在家学佛的居士们,都异口同声的说:佛教的经典太深也太多,不容易看得懂,也不容易看得完。为了对治这一类的人,所以宣讲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在理论上比较单纯,在事相上也是因人之病,而投其所好;经文的本身也很短,多数的人都可以背得出的。懂得了这一部经,至少对于佛教中伟大的净土宗,有了相当的认识。

  第二点,学佛的人贵在实行而不重知解。知解是教化他人的工具,在负有宏扬佛法责任的法师,或自愿发心弘扬佛法的居士,当然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如在个人方面,急求解脱,以超越生死苦海为目的的话,那弥陀经是修行最好的一部指南,也是最容易了解的一部经。了解了本经,抓着重要的核心,依教奉行,其他的经论懂与不懂,都不生多大关系。

  第三点,上面已经说过,学佛重在实行,而实行的方法,说起来也很多。书写、读诵、受持,为他人演说;修观,修禅,持律,修密,身内身外财产的布施,都是自利和利他的修行。但是在个人修行上说:还是以阿弥陀经,持名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稳当,古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宗派或思想的不同,对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在口头上,在文字上,加以无情的攻击。但念佛的一门,永远是稳如泰山,屹立不动。我以为宏宗演教,因势利导的方便,还是需要的。因为念佛的人多,所以我来讲阿弥陀经,使念佛的道友们,把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弄得更清楚一点。

  有这三点理由,所以我准备讲阿弥陀经。

  在未讲以前,还有几点应当预先向各位说明的:

  第一,佛教的内容,大小乘可分为十宗:十宗当中的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都是侧重实行的。我们现在所讲的阿弥陀经,就是四宗当中的净土宗,又称念佛宗或莲宗。净土是从所求的目的上说的。阿弥陀经上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念佛宗的名词,是就能修的方法上说的。阿弥陀经上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这一句执持名号,就是念佛宗定名的根据。莲宗呢,莲就是莲华,莲华出生于污泥,他能亭亭玉立,一尘不染。每当朝阳初升,玉露正凝的时候,他那微妙的芬芳,要以极细极静的心情,才能领略到他的香洁。所以宋朝有一位周濂溪先生,特别爱好莲花,他把莲花比喻为君子,在污泥而不染。的确,莲华真正的够得上称为君子。佛教采取他这在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拿他来比喻念佛的人,虽然身在五浊恶世的人群当中,但他的身心已如在污泥的莲花而一尘不染了。同时在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里,都说念佛或观佛的工夫做成功了,寿命终了以后,可以托生于莲花中,变化而为人的形象,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净土宗的术语,叫做莲花化生,还有极乐净土地面上的风景中,有七宝砌成的水池,池中有青、黄、赤、白的各色莲华,大如车轮,微妙香洁,这是极乐净土中庄严无比的特色。因此种种,所以净土宗又名莲宗。是凡念佛的道友们,都应当明白本宗立名的意义,同时也不妨坦白承认我是净土宗,可以循名责实而担负起本宗的责任来。

  第二,净土宗的根本经论,为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就是十六观经),佛说阿弥陀经。一论是天亲菩萨的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是说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中,世在自在王佛座下出家为比丘,名字叫法藏,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行,才得成佛,由他的愿力,建设了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接引九品往生的众生。十六观经里是指示我们用观想的方法,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士的相好。阿弥陀经是说明极乐世界地面上的庄严,佛及众生寿命的无量,发明持名念佛,得生净土,六方诸佛称赞净土法门,以及释迦世尊劝我们发愿,愿生极乐的劝词。净土论说明求生净土,不祇是为的自了,而是为的救度众生。

  第三,念佛法门,虽然创自释迦世尊,但在印度并没有畅行。佛教传到中国来在东晋的时候,江西庐山慧远大师,才开始组织莲社提倡念佛,有十八高贤参加的嘉话流传。经过善导,永明寿,莲池等诸大师的宏扬,乃成为专宗,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而且禅宗、律宗、天台以及其他各宗的人,很少不兼修念佛法门的,所以念佛法门,几乎成了共修的法门,以上的几点,凡是念佛宗的人,都应该知道的。

  第四,过去讲妙慧童女经的时候,有人建议我,把经文丢开,顺着经文的意义,译成语体文来宣讲。但我几经考虑,那不是尊佛重法的办法,所以讲弥陀经,我还是依靠了经文,每读一段经文,先把经中的名词,一一提前解释,而后再连贯起来说一说,或再加一点其他的发挥,总求各位听众容易了解为原则。我也不规定个什么体例,因为我不预备出版,以求藏之名山,传诸不朽。假如有钱,把他印出来,那也祇是供给中国佛教会,广播组,各电台广播,或初机学佛者作一参考罢了!这要请各位听众原谅的!

  现在开始讲经,第一先讲本经的题目:

  佛说阿弥陀经

  佛,依印度的原名,应当称佛陀。佛陀译成国语为觉者,他是人类中澈底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一个人,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觉悟的不同,十方诸佛,皆可称佛,这里是专指的释迦牟尼佛。说,就是用语言来表达事理。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译成国语是无量,在本经里称为无量光,无量寿,其实佛陀的本身什么都是无量的。经字,是常久的意思,譬如我国孔子所删定的诗、书、礼、乐、都叫做经。因为那里边讲的道理,凭你在人事上有多大的变化,他那理论是不能变更的,假如随便的变更,那天下就要大乱了。所以说:经者常道也。还有、经,就是缝衣服的线。都如我们念佛的数珠,一百零八颗,拿线把他联贯起来,他就永远在一起,不会散失,文字就比如一根线,用文字把许多理论,事实记载下来,他也永远不会散失,所以叫做经。合拢起来说:释迦牟尼佛对大弟子舍利弗说的这一部经,这一部经里,是讲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的道理,所以叫做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因为这部经,本来是印度的梵文,怎么会变成中国文,而传流到现在,供我们阅读呢?这就是在我国姚秦的时候,有一位博通三藏的法师,名字叫鸠摩罗什的,是他将梵文翻译成中国文的。

  姚秦,姚是秦国皇帝的姓,秦是姓姚的做皇帝时的国号,因为我国在东晋以后,全国大大小小分裂成很多的国家,有一个姓苻名坚的人,他窃据了陕西的长安,设立了政府,他做皇帝,国号就叫秦。后来他因贪心不已,带了全国的兵马,攻打建都南京的东晋国,谁知一仗打败了,就没有能回国,被他手下的大将,在半路上杀死,那位大将姓姚名苌。姚苌杀死了主子苻坚,窃夺了皇帝的宝座,所建的国号,也叫做秦。因此后人,称苻坚的秦叫苻秦,又叫前秦;称姚苌的秦叫姚秦,又叫后秦。姚秦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什么叫做三藏呢?释迦牟尼佛说的话,经后人记载下来叫做经藏,佛为弟子们防非止恶起见,制定了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之类的许多戒条,如四分律五分律等这叫做律藏,犹如国家的法律。弟子们对于佛经戒律,有所发挥,写下来的著述,叫做论。如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就叫做论藏,这三种书为什么都叫藏呢?藏者,收藏或含藏的意思,这里面含藏了许多宝贵的理论。法师的法字,是方法和真理,经律论三藏里面,所指示我们的都是修行的方法,或真理的说明。师者是模范,是凡能够通达真理,依方法修行并且能够宏扬佛法的出家人,就称为法师,所谓以法自师,又能以法师人,是为法师。那末!这位鸠摩罗什,就是通达三藏自利利人的法师。

  然而鸠摩罗什法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这却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让我来慢讲给各位听。

  鸠摩罗什,译成国语是童寿,言其在童年的时候,就有老年人的道学。他的原籍是中印度,出生在龟兹国,(龟兹,音鸠慈。)龟兹,在我国新疆省的西边。他的父亲是鸠摩罗琰,鸠摩罗琰因游历到龟兹,龟兹国王慕他的品性德学,就留他助理国政,并且把长公主嫁给他为妻,后来就生下这位圣子,为佛教的一等大师。鸠摩罗什在孩童的时候,曾跟随他的母亲到佛庙里烧香,佛的香案前,有一口铁钵,鸠摩罗什无意中把它举起。继而一想,这样一口大铁钵我怎能够举起?铁钵亦随即坠落到地上,于是他悟到一切惟心之旨。不久他的母亲感觉到富贵荣华,祇是一场春梦,如果不趁这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修学,求得一个永久的归宿,岂不孤负了这大好的人生。恰好这时候他的父亲也已去世,于是他和他的母亲便都出了家。这时罗什法师差不多才七岁的光景。他母亲带他各处参方访道,母亲不久证得三果阿那含的圣位,他也通达了大小乘三藏,他的聪明智慧,震动了五印度的学者。某一天母子二人,在路上行走,偶尔遇到一位大德高僧。这位高僧,相貌奇伟。他看到罗什法师,也很惊奇。拿手抚摩着罗什法师的头,口里称叹着说:这小沙弥如三十岁不破戒,当为人天师范,弘提大乘,将有不可思议的功绩。罗什法师,本来就有超人的志趣,经过这高僧的印证和鼓励,因此就更加奋勉。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在未去世以前,曾抚罗什法师之背,叹息着说:我不久于人世了,儿的因缘当在东方,但佛法虽然因儿而流通,但与儿自身不利。罗什法师很悲泣的向母亲说:母亲放心,但得佛法流通,儿虽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他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他孤身独游,因母亲曾说他的因缘在东方,他就渐渐向东走来,仍然走到龟兹国来。龟兹国王老早闻他的大名,而且是国家的姻亲,就把他留下看作国宝,极其优待,并且请他讲学。

  前面不是说过吗?这时候的中国,乱得不成样子,英雄豪杰,各霸一方,称王称帝,各不相下。这许多国家中,有…

《佛说阿弥陀经讲话(南亭老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