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老和尚講述 

  第一點,我經常聽到一般在家學佛的居士們,都異口同聲的說:佛教的經典太深也太多,不容易看得懂,也不容易看得完。爲了對治這一類的人,所以宣講阿彌陀經。因爲阿彌陀經,在理論上比較單純,在事相上也是因人之病,而投其所好;經文的本身也很短,多數的人都可以背得出的。懂得了這一部經,至少對于佛教中偉大的淨土宗,有了相當的認識。

  第二點,學佛的人貴在實行而不重知解。知解是教化他人的工具,在負有宏揚佛法責任的法師,或自願發心弘揚佛法的居士,當然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如在個人方面,急求解脫,以超越生死苦海爲目的的話,那彌陀經是修行最好的一部指南,也是最容易了解的一部經。了解了本經,抓著重要的核心,依教奉行,其他的經論懂與不懂,都不生多大關系。

  第叁點,上面已經說過,學佛重在實行,而實行的方法,說起來也很多。書寫、讀誦、受持,爲他人演說;修觀,修禅,持律,修密,身內身外財産的布施,都是自利和利他的修行。但是在個人修行上說:還是以阿彌陀經,持名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穩當,古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爲宗派或思想的不同,對于淨土宗的持名念佛,在口頭上,在文字上,加以無情的攻擊。但念佛的一門,永遠是穩如泰山,屹立不動。我以爲宏宗演教,因勢利導的方便,還是需要的。因爲念佛的人多,所以我來講阿彌陀經,使念佛的道友們,把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弄得更清楚一點。

  有這叁點理由,所以我准備講阿彌陀經。

  在未講以前,還有幾點應當預先向各位說明的:

  第一,佛教的內容,大小乘可分爲十宗:十宗當中的禅宗、淨土宗、律宗、密宗,都是側重實行的。我們現在所講的阿彌陀經,就是四宗當中的淨土宗,又稱念佛宗或蓮宗。淨土是從所求的目的上說的。阿彌陀經上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念佛宗的名詞,是就能修的方法上說的。阿彌陀經上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這一句執持名號,就是念佛宗定名的根據。蓮宗呢,蓮就是蓮華,蓮華出生于汙泥,他能亭亭玉立,一塵不染。每當朝陽初升,玉露正凝的時候,他那微妙的芬芳,要以極細極靜的心情,才能領略到他的香潔。所以宋朝有一位周濂溪先生,特別愛好蓮花,他把蓮花比喻爲君子,在汙泥而不染。的確,蓮華真正的夠得上稱爲君子。佛教采取他這在汙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拿他來比喻念佛的人,雖然身在五濁惡世的人群當中,但他的身心已如在汙泥的蓮花而一塵不染了。同時在無量壽經,十六觀經裏,都說念佛或觀佛的工夫做成功了,壽命終了以後,可以托生于蓮花中,變化而爲人的形象,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淨土宗的術語,叫做蓮花化生,還有極樂淨土地面上的風景中,有七寶砌成的水池,池中有青、黃、赤、白的各色蓮華,大如車輪,微妙香潔,這是極樂淨土中莊嚴無比的特色。因此種種,所以淨土宗又名蓮宗。是凡念佛的道友們,都應當明白本宗立名的意義,同時也不妨坦白承認我是淨土宗,可以循名責實而擔負起本宗的責任來。

  第二,淨土宗的根本經論,爲叁經一論。叁經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就是十六觀經),佛說阿彌陀經。一論是天親菩薩的往生淨土論。無量壽經是說阿彌陀佛,在過去世中,世在自在王佛座下出家爲比丘,名字叫法藏,發四十八大願,依願修行,才得成佛,由他的願力,建設了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接引九品往生的衆生。十六觀經裏是指示我們用觀想的方法,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士的相好。阿彌陀經是說明極樂世界地面上的莊嚴,佛及衆生壽命的無量,發明持名念佛,得生淨土,六方諸佛稱贊淨土法門,以及釋迦世尊勸我們發願,願生極樂的勸詞。淨土論說明求生淨土,不祇是爲的自了,而是爲的救度衆生。

  第叁,念佛法門,雖然創自釋迦世尊,但在印度並沒有暢行。佛教傳到中國來在東晉的時候,江西廬山慧遠大師,才開始組織蓮社提倡念佛,有十八高賢參加的嘉話流傳。經過善導,永明壽,蓮池等諸大師的宏揚,乃成爲專宗,也是中國佛教的特色。而且禅宗、律宗、天臺以及其他各宗的人,很少不兼修念佛法門的,所以念佛法門,幾乎成了共修的法門,以上的幾點,凡是念佛宗的人,都應該知道的。

  第四,過去講妙慧童女經的時候,有人建議我,把經文丟開,順著經文的意義,譯成語體文來宣講。但我幾經考慮,那不是尊佛重法的辦法,所以講彌陀經,我還是依靠了經文,每讀一段經文,先把經中的名詞,一一提前解釋,而後再連貫起來說一說,或再加一點其他的發揮,總求各位聽衆容易了解爲原則。我也不規定個什麼體例,因爲我不預備出版,以求藏之名山,傳諸不朽。假如有錢,把他印出來,那也祇是供給中國佛教會,廣播組,各電臺廣播,或初機學佛者作一參考罷了!這要請各位聽衆原諒的!

  現在開始講經,第一先講本經的題目:

  佛說阿彌陀經

  佛,依印度的原名,應當稱佛陀。佛陀譯成國語爲覺者,他是人類中澈底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一個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叁種覺悟的不同,十方諸佛,皆可稱佛,這裏是專指的釋迦牟尼佛。說,就是用語言來表達事理。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的聖號,譯成國語是無量,在本經裏稱爲無量光,無量壽,其實佛陀的本身什麼都是無量的。經字,是常久的意思,譬如我國孔子所刪定的詩、書、禮、樂、都叫做經。因爲那裏邊講的道理,憑你在人事上有多大的變化,他那理論是不能變更的,假如隨便的變更,那天下就要大亂了。所以說:經者常道也。還有、經,就是縫衣服的線。都如我們念佛的數珠,一百零八顆,拿線把他聯貫起來,他就永遠在一起,不會散失,文字就比如一根線,用文字把許多理論,事實記載下來,他也永遠不會散失,所以叫做經。合攏起來說:釋迦牟尼佛對大弟子舍利弗說的這一部經,這一部經裏,是講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往生西方的道理,所以叫做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因爲這部經,本來是印度的梵文,怎麼會變成中國文,而傳流到現在,供我們閱讀呢?這就是在我國姚秦的時候,有一位博通叁藏的法師,名字叫鸠摩羅什的,是他將梵文翻譯成中國文的。

  姚秦,姚是秦國皇帝的姓,秦是姓姚的做皇帝時的國號,因爲我國在東晉以後,全國大大小小分裂成很多的國家,有一個姓苻名堅的人,他竊據了陝西的長安,設立了政府,他做皇帝,國號就叫秦。後來他因貪心不已,帶了全國的兵馬,攻打建都南京的東晉國,誰知一仗打敗了,就沒有能回國,被他手下的大將,在半路上殺死,那位大將姓姚名苌。姚苌殺死了主子苻堅,竊奪了皇帝的寶座,所建的國號,也叫做秦。因此後人,稱苻堅的秦叫苻秦,又叫前秦;稱姚苌的秦叫姚秦,又叫後秦。姚秦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什麼叫做叁藏呢?釋迦牟尼佛說的話,經後人記載下來叫做經藏,佛爲弟子們防非止惡起見,製定了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之類的許多戒條,如四分律五分律等這叫做律藏,猶如國家的法律。弟子們對于佛經戒律,有所發揮,寫下來的著述,叫做論。如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等,就叫做論藏,這叁種書爲什麼都叫藏呢?藏者,收藏或含藏的意思,這裏面含藏了許多寶貴的理論。法師的法字,是方法和真理,經律論叁藏裏面,所指示我們的都是修行的方法,或真理的說明。師者是模範,是凡能夠通達真理,依方法修行並且能夠宏揚佛法的出家人,就稱爲法師,所謂以法自師,又能以法師人,是爲法師。那末!這位鸠摩羅什,就是通達叁藏自利利人的法師。

  然而鸠摩羅什法師,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這卻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讓我來慢講給各位聽。

  鸠摩羅什,譯成國語是童壽,言其在童年的時候,就有老年人的道學。他的原籍是中印度,出生在龜茲國,(龜茲,音鸠慈。)龜茲,在我國新疆省的西邊。他的父親是鸠摩羅琰,鸠摩羅琰因遊曆到龜茲,龜茲國王慕他的品性德學,就留他助理國政,並且把長公主嫁給他爲妻,後來就生下這位聖子,爲佛教的一等大師。鸠摩羅什在孩童的時候,曾跟隨他的母親到佛廟裏燒香,佛的香案前,有一口鐵缽,鸠摩羅什無意中把它舉起。繼而一想,這樣一口大鐵缽我怎能夠舉起?鐵缽亦隨即墜落到地上,于是他悟到一切惟心之旨。不久他的母親感覺到富貴榮華,祇是一場春夢,如果不趁這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修學,求得一個永久的歸宿,豈不孤負了這大好的人生。恰好這時候他的父親也已去世,于是他和他的母親便都出了家。這時羅什法師差不多才七歲的光景。他母親帶他各處參方訪道,母親不久證得叁果阿那含的聖位,他也通達了大小乘叁藏,他的聰明智慧,震動了五印度的學者。某一天母子二人,在路上行走,偶爾遇到一位大德高僧。這位高僧,相貌奇偉。他看到羅什法師,也很驚奇。拿手撫摩著羅什法師的頭,口裏稱歎著說:這小沙彌如叁十歲不破戒,當爲人天師範,弘提大乘,將有不可思議的功績。羅什法師,本來就有超人的志趣,經過這高僧的印證和鼓勵,因此就更加奮勉。不久他的母親去世,在未去世以前,曾撫羅什法師之背,歎息著說:我不久于人世了,兒的因緣當在東方,但佛法雖然因兒而流通,但與兒自身不利。羅什法師很悲泣的向母親說:母親放心,但得佛法流通,兒雖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他自從母親去世以後,他孤身獨遊,因母親曾說他的因緣在東方,他就漸漸向東走來,仍然走到龜茲國來。龜茲國王老早聞他的大名,而且是國家的姻親,就把他留下看作國寶,極其優待,並且請他講學。

  前面不是說過嗎?這時候的中國,亂得不成樣子,英雄豪傑,各霸一方,稱王稱帝,各不相下。這許多國家中,有…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