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見

  

  

  目錄

  一、 前言

  二、 釋中論禮贊文中

  叁、 宗大師的正理海(中觀根本慧論釋)

  四、 生死流轉之因(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五、 解脫之道(觀法品第十八)

  六、 空性之重要(觀四谛品第二十四)

  七、 空性的安立(觀因緣品第一)

  八、 結贊(觀邪見品第二十七最後一頌)

  附錄一、知母歌集.

  附錄二、傳授菩薩戒開示

  後 記.

  

  

中觀正見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九日至十叁日

  

丹增嘉措仁波切 講 授

  

蔣揚仁欽 口 譯

  

林 耿 如 整 理

  

  一、 前言

   這次最主要是講解中論,因爲時間關系無法全部講完,只以四谛安立爲架構,其中流轉與還滅的幾品講完,其余盡我的能力講多少算多少,並將以討論的方式,互相研究。我們大多是認識的朋友了,你們求學的心很強,這大教典是很廣泛的,我自己也不是很懂,很難跟你們解釋。但是唯一使我們慶幸的,今生有這個難得的機緣,能夠聽聞正法。在學習和聽聞中觀的時候,必須要以自己的智慧辨別思惟中觀的內涵,不但如此,而是把辨別和觀察學習的心得,運用在心上,運用在生活上,這樣才有好處。

   如同各位所知,具足善巧與成就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當初在鹿野苑轉第一次*輪,就是四谛*輪,闡述四谛的內涵。第二次*輪和第叁次*輪最主要是大乘的經典;第二次轉無性*輪,講解空性的道理,非常的深廣,有些衆生因爲無法了解諸法無自性的道理,以及諸法並非從境的那一方面生起的(並非自相或自性存在),有些衆生誤解了,無法體會這甚深的道理。所以在轉第叁次*輪的時候,釋迦世尊就很善巧的引導他們,說諸法並非是無自性的,由叁種法性而成立叁種的無自性。何謂叁種法性呢?就是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叁性叁無性,各有不同的定義,而且無自性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釋迦世尊以善巧的方式來跟他們解釋,這是屬于唯識的說法;另有一種說法,就是在轉第二次無性*輪的時候,于是了解空性的智慧。衆生本身雖然有汙垢,但這汙垢是暫時的,並非是自性有的。因此轉第叁次*輪,講到如來藏。這又是大乘宗派的另外一種說法。

   今天我所講解是以無性*輪爲主。龍樹菩薩作了很廣大的佛教的事業,以戒來講,他曾經著作一部論;以無性*輪也就是解釋佛陀甚深密意的經,他曾經著作中觀理聚六論;以第叁次*輪來講,他也寫過一本有關如來藏的,我們稱爲「法界贊」的一部論。

  二、釋中論禮贊文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這裏最主要是禮贊釋迦世尊。當然龍樹菩薩是對釋迦世尊的功德而禮贊的,不過並非禮贊佛陀的身功德,雖然佛陀具圓滿的身功德,譬如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等等;但此處主要的是禮贊佛陀的語事業,佛陀證得無我、說無我的法門,使諸戲論寂滅,因此要禮贊佛陀、禮贊諸佛。因爲諸法以世俗來言,雖然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去,但是以無漏的根本智而言,離開了一切戲論,無法見到諸法真實有的生滅戲論,能離開這些戲論的是空性,諸佛能如理認知、如理證悟了空性。爲了衆生永離痛苦,而宣說深奧道理,這是別人所不能說的,因此我要禮贊。

   「能說是因緣」。所謂因緣,也就是緣起;緣起這兩個字,可以了解是遠勝于外道所講的教義,因爲外道不知緣起,不承認有緣起,因緣而生起的,他們不認爲是這樣子的。不生亦不滅等是講中觀正見。緣起有粗及細的層次,以粗的層次來講,雖然下部(唯識以下),可以安立何謂緣起,但是對不生亦不滅,是無法安立的。所以這表示中觀的正見,比起下部要殊勝的意思。下部安立緣起,唯有因緣而産生的,這是屬于緣起粗分的道理。假使承認有世間的創世主,就無法安立緣起的;印度數論派,雖然不承認有世間的創世主,但他們承認有共主相,和創世主相似,卻並不完全是創世主。因此可以了解他們不安立緣起的存在。以離系派來講,雖然不承認有世間的創世主,承認有因果的存在,但是他們認爲我、就是衆生、補特伽羅,是常、是一、是獨立的,因此他們無法真正體會到緣起最深的涵意,所以也不安立緣起。

   「善滅諸戲論」。戲論最主要是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八法。以花朵來說,本身具足這八種戲論法。花朵當生的因緣促成時生,當滅的因緣促成時滅,本身可以說是具有常、斷,以別人來講,可以分爲一、異,花朵本身也有來和去,花朵是具足這八法特征的事物,彼此都有所依以及能依的關系。雖然有生滅等戲論,但戲論本身,是否從它的究竟性質而存在呢?是否由它那一方面自性而存在呢?這是要觀察的。假使生和滅等戲論八法從它的

  究竟性質而存在,觀察花朵究竟性質的無漏根本智,應該尋找到生滅的八法,可是找不到。假使生滅等是從花朵的究竟性質産生,那末我們觀察花朵的究竟性質時,應該愈來愈清楚才對,但是確實找不到,所以說花朵本身的生滅等戲論八法,是存在的,可是存在的方式是唯名而取的,並非從它的究竟性質及境的那一方面産生的。因此我們可以了解事物以及特征,所依以及能依,相互之間的關系。雖然乍看之下好像是從那一方面産生,由它們的究竟性質而産生,但是實際上尋找的時候卻不是如此,尤其以無漏根本智尋找諸法究竟性質,是找不到的。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以無漏根本智,看不到生和滅等,完全遮擋這些戲論。無漏根本智所看到的不生,遮擋生的部分,就是屬于空性;經由這樣對空性的認識,斷除了暫時的汙穢。「善滅諸戲論」。就是無漏根本智不會看到任何的戲論,因由這無漏根本智斷除了一切暫時的汙穢,就是諸佛了,得到了最究竟的寂靜。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因爲諸佛能如實的了解這一切深奧的道理,而自己很自在的,不需要經過任何人,就可以說出這深奧的道理,所以我禮拜佛,我贊歎佛。

  叁、宗大師的正理海(中觀根本慧論釋)

   接著我們講解宗大師對中論所作的解釋----正理海。宗大師從杜拿到衛藏之後,跟隨了許多精通佛法的專家、上師們學習,觀察諸法的究竟性質;也就是針對空性下手,努力認真的研究,因此在空性這一方面,有了相當殊勝的見解。慢慢地,宗大師可以直接見到文殊師利菩薩,與文殊師利菩薩直接溝通。那時文殊師利菩薩簡單的介紹一些空性的道理,並對宗大師說:「我現在所介紹的,好比種子一樣,你好好地保留起來,假使你要悟空,最好要學習龍樹菩薩、提婆菩薩等著作的中觀道理。中觀的這些論典,要經由學習,才有辦法認識。不僅如此,還要淨罪集資,才能了解空性的道理。」于是宗大師與八大弟子一起去閉關了。在閉關的時候,宗大師只吃糌粑粉,他的一位弟子每天只吃一粒稻米而已,生活確實是相當的苦,經過了許多艱難的苦行之後。有一天,宗大師在夢中見到龍樹眷屬五尊,就是龍樹菩薩、提婆菩薩、月稱菩薩、清辨論師以及佛護論師。之後,有一位自稱是佛護菩薩的印度比丘,拿了佛護論師曾經寫過有關中觀的叫「菩大巴利達(佛護)」的一本論典,就是佛護的名字的意思,那位比丘把這本論典放在宗大師的頭上,宗大師的夢境是非常清晰。隔天早上起來,他翻閱佛護論典的時候,看到裏面所寫的一句:「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勝義空」。

  當他看到這句偈頌的時候,就認識空性,證悟了空性,體會到空性。何謂體會空性呢?那時候他不只完全遮擋有的這部分,對于緣起産生不動搖的信心,于是他才了解證悟空性。爲什麼我要這樣講呢?因爲空和緣起是一體的兩面,當完全證空遮擋有的當下,雖然可以對治有的執著,但是這並不完全代表了解空性的道理,在證空時,內心對緣起有不動搖的信心,沒有任何疑惑,才算真正的證空。空和緣起是一體兩面的,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宗大師對緣起産生更強的信心,當他了解了這個道理,非常感動,因而他對佛陀産生了更強烈而不共的信心。由這個因緣,他寫了緣起贊。接著宗大師寫了廣論後面的奢摩他、毘婆舍那部分,又寫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然後又寫正理海,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但是我不敢確定是善顯密意疏先寫,還是另一部略論毘婆舍那先寫。

   總之,正理海、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廣略二論毗婆舍那,這五部論是宗大師證悟空性之後所寫的,最主要是以空性爲主。這五部論都是顯、密共同的中觀正見。爲什麼我要強調是顯、密共同的中觀正見?因爲密裏對于空性的道理,有不共的修行方式。通常我們講「見」,或者「緣」;看見的見,以見來講,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所…

《中觀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果明鏡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